【大奖由来】纯粹文字迎来阳光灿烂--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回顾
悦
200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诞生于广州。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成功举办,成了中国文学界的重要事件。这个奖的创设,被某些媒体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文化新闻”之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成为华语文学成果最重要的年度展示之一。 2003年3月3日《南方都市报》正式设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每年颁发一次,立志要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发了总额15万元的奖金,其中,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个人独得10万元大奖,以年度计,是当时中国奖金最高的纯文学大奖。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大众传媒之一,南方都市报为何斥巨资设立这样一个文学奖项呢?陈朝华副主编认为: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写作客观上也造成了对纯粹文字的某种伤害,“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设立是对此的一个反思。我们说文学就是人学,真正的文学总是与人息息相关,能够唤醒麻木的灵魂。设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就是想恢复人们对纯粹的汉语文字的敬畏之心。 提名 二十多位国内文学传媒负责人推荐 本着“以专业的眼光,做公正的事情”的精神,由二十多位国内最重要的文学传媒的负责人所组成的“超豪华”推荐评委队伍,经投票产生了这次大奖的提名名单。2003年3月10月,提名名单正式公布。 相较于传统文学奖那“清一色”的文学趣味,“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提名名单多少显得“色彩斑斓”,出现了以张洁、韩少功、贾平凹、方方为代表的传统主流作家和以于坚、翟永明、韩东为代表的前卫写作者少有的“共聚一堂”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大奖广阔的文学视野和巨大的包容性。无论前卫还是传统,创造性才是这个大奖关注的核心内容。 评奖 记名投票,首次由公证人员参与评奖 2003年3月30日,在广东省公证处方静红、梁向京两位公证员的监督下,五位终审评委在南方都市报8楼会议厅对获得提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严格的评选。这是国内首次由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奖项。终审评委分别是著名小说家马原、著名学者程文超、《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南方都市报副主编陈朝华、青年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五位评委按照既定的评选规则,独立自主投票评出本次大赛的10万元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以及其他5个单项奖。随后,两位公证员宣布本次评奖结果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在表决方式上,此次终评采取的是拒绝任何猫腻的没有退路的“记名投票”,评委们在写下自己神圣一票的时候都附上签名。 史铁生获得了其中分量最重的“年度杰出成就奖”。获得“年度小说家奖”的是现居海南的作家韩少功,年度代表作为《暗示》;获得“年度诗人奖”的是云南诗人于坚,年度代表作为《澳洲五首》、《长安行》等;获得“年度散文家奖”的是北京作家李国文,年度代表作为《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以代表作《表意的焦虑》获得“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2年才开始文学创作的盛可以以长篇小说《水乳》获得“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设立以来,在国内文学界、网络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数十家媒体自发报道了这次大奖的消息,大家普遍对一家媒体能对文学倾注这种热情和关注表示敬意和惊讶。 颁奖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向文学致敬 2003年4月18日15时30分,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如期在广州“保利·世纪绿洲”隆重举行,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主持人李潘主持了颁奖典礼。出席颁奖典礼的除了六位获奖者外,还有省内外文学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几十位嘉宾,以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都市报领导范以锦、王春芙、庄慎之等。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范以锦说:“集团下属的南方都市报举办了这个传媒大奖,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媒体主办的文学奖项。今天的颁奖场面非常热烈,获奖者、评委、广州甚至外地的很多文学界人士都踊跃地参与这次颁奖活动,我感到非常欣慰。” 意义 传媒与文学一道拓展时代精神领域 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予人们许多启示。文学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自身的事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的“传媒”两个字,目的就是为了拓展文学发展的平台。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有责任心和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不应该随波逐流,一味迎合某些低级趣味,而要为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并且引导公众的文化品位,同时促使文学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真正去接受大众的阅读和检验。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以其纯粹性、公众性和开放性,给中国的文学评奖一个全新的思路,引发更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 《南方都市报》记者 黄兆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