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论天才》,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
夏天的杨树(唯有爱能造就人)
支撑着我活到现在的是:我一定是一个特别的人,我某些方面很像天才。特别是看了尼采和叔本华的书,还有《天才与疯子》。
上帝藉着苦难救拔苦难的人。
尼采和叔本华都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垫脚石,人要往前走,人要进步。
许多年前看叔本华的《论天才》,与我心有戚戚焉!
下面大家看看,有同感者加我微信

天才的真正本质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 相比之下,天才所直观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虽然这只是因为天才对于同样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这一世界看得更深而已。而这又是因为这一世界在天才的头脑里得到更为客观,因而更为纯净和清晰的反映。 与动物自身意欲无关的东西对于动物来说是不存在的。 [对于凡夫来说,是的。] 因此,在常人的头脑里,并没有事物的完全纯净和客观的图像,因为常人的直观认识能力一旦没有受到意欲的推动而活跃起来,它就会变得疲倦、懈怠。 [嗯,如果没有贪和嗔,就会剩下痴。] 所有的直观认识都与智力有关,而非只是与感官有关。 [?] 从概念只能产生略有才华和作品、纯粹理智的想法、对别人的模仿和一切旨在为现时需要和同时代发生的事件服务的东西。 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哈,华严一即一切。] 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出于某一目的或者人的主观随意,天才在创作作品时其实受着一种本能必然性的指引。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灵光乍现、迷醉狂喜的瞬间等等,其含义不是别的,而是当智力暂时获得了自由、不用为意欲效劳的时候,智力并没有松弛下来和限于无所事事之中,而是在短时间内自发地活跃起来。这时,智力变得至为纯净,它成为了反映这一世界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这是因为在全然脱离了它的根源,亦即意欲以后,它现在就把表象的世界集中反映在意识里面。 [和我的观点一致。] 约翰·保罗(《美学的基础》12)把天才的本质定义为静思默想,我把这一定义理解为我这里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平常人沉浸在纷乱、骚动的生活里面;由于他们的意欲的缘故,他们隶属于这种生活;他们的头脑充满中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但却有一点都不曾意识到这些事物,甚至生活的客观含意。 [这就是止观的重要性所在。] 那些经常郁郁不乐的天才有时候会展现出我已经描述的那种为他们所独有的喜悦——它源自至为完美的客观心态;这种喜悦就好像一道灿烂的光芒漂浮在他高耸的额头上面:“悲哀夹杂着愉快,愉快夹杂着悲哀。” [像极了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的“第三颗草莓的悲哀”] 他们没有想到只有当智力脱离了意欲及其所有的目的、打算的控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活动时,我们才具备了从事真正创作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关切。 在道德上,良好、善良的意愿就是一切,但在艺术里面,它却什么都不是。 在每一样事物,因此亦即在全体事物中都能认出自身的人就是伟大的;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只活在微观宇宙里面,他们其实还活在宏观宇宙里面。 天才意味着智力自由地——一即从为意欲的服务中解脱出来——展开活动。其结果就是天才的创造并不服务于任何有用的目的。天才的作品可以是音乐、绘画、诗歌、哲学——他们并没有实际的用处。没有实际用处就是天才作品的特征。 所以尚福尔的话相当正确:“没有哪一样罪恶能像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 培根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下德得到民众的赞许,中德获得他们的钦佩,上德则不获理解”。 女人可以有杰出的才华,但那不是天才,因为女人始终都是主观的。 [哈!] 矮小的身材,特别是短小的脖子也是有利于这种大脑活动,因为路径短了,血液就能带给脑髓更多的能量。所以,具有伟大头脑的人很少是身材高大的。 [额]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 事实上,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四重根中的颠覆性阅读 (金色mouse)
- 勿喷 交流一下意欲到底是什么? (Miss. Excuseme)
- 韦启昌译《作为》第二卷预计于2022年春节前出版 (莫悲)
- 尼采和叔本华 (片碱)
- 《解码叔本华的形而上学》1-3章 (江映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