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交流探讨】和社会学结缘的六年
来自:君をのせて(“就改善你自己好了。”)
猛然间发现自己和社会学已经结缘六年有余,社会学也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升学规划,甚至是亲密关系,想借友邻的小组灌水聊一聊和社会学的羁绊。
真正接触社会学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女性主义结缘的。我对性别平等议题一直有很大的兴趣,涉及性别议题自然就会有很多“社会分工”“生理决定论”“自然规律”“社会规范”这样的探讨。每当我试探性地和师长或者朋友提起这个话题,说起对一些现状的不满,我往往都会得到“这是社会角色/社会分工”这样的回答。这是很cheap的话——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会说社会规范/规则,社会分工,好像人人都懂,但我感觉人人都不懂。我想得到更专业的解答,为了解答自己的困惑,我买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社会分工论》。
书送到之后我觉得上当了,不怪书标题党,是怪我望文生义,发现这两本书根本就没怎么谈我感兴趣的内容(关于性别不平等、性别分工的话题),更别提卢梭是个有名的直男癌。不过读了读也算入了门,借卢梭多多少少了解了一点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等等观念。涂尔干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很晦涩,所以放在书架上落灰了。
算是开了窗子,后来又陆陆续续买了《论自由》《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等。那个时候我对社会学的了解还很浅薄,把这些书都当做了社会学,还觉得密尔是社会学家,其实严格来说其中很多属于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的前身社会哲学。但虽然有一层误解,这些书还是给我确定了一条信念——“社会的规律是可以被探讨和发现的,社会规律也可以被捕捉到,而不是人们口中那种似是而非的耍嘴皮的东西”
后来买了些正经的“社会学”读物,比如上野千鹤子的《近代家庭的形成与终结》,李银河的《后村的女人们》,叹服于社会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细致而有洞见的解析能力。我常常提起一个词,detachment,读了社会学之后,会感到我们日复一日生活的那个世界没有那么熟悉了,许多规范和现象不再是self-evident。比如说和父母吵架这件事,我惊讶于这样普通的家庭口角都具有社会学意义——从冲突论的角度说,亲子吵架是一个泄压阀,让彼此知道对方的诉求。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中产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拌嘴这一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建立今后在工作场所中和客户或者上司battle的勇气(《不平等的童年》)。一切都不在如此理所当然,也就充满了意趣。
社会学家绝不是那种小题大做,显微镜看文本的学究,相反我认为社会学更能让你触到社会、生活的脉搏。猪肉价格涨了,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钱包,还想到了猪肉的上下流产业链,想到了猪农的处境,想到了低收入者的膳食结构——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从自己的隔间里走出来,知道每一个人居住的隔间里在发生什么事。也就是这样,我感到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联结。每天早晨拿起咖啡杯的时候,除了体会到小资生活的小确幸,也会想一想在非洲采咖啡豆的孩子,想到自己和那个孩童的联结。社会学也让我贴近真实,穿越种种教室和谎言,了解真相。学了社会学,我知道了基层农民的“弱者的反抗”,知道了清代地方政府的裙带关系,知道了殊死搏斗的两国士兵之间有默契的“放水”(这也让我体会到人性的伟大)。引用费老的一句话,“大家都对江南水乡有温柔绵软的想象,可我实在没有见过比江南水道更脏的水,农民什么都往里倒”(大意如此,有误请指正)。社会学就是让我们看到那水道的,不管它肮脏与否。
社会学也是一门看到问题的学科,记得是佟新老师曾经说过“经济学家都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看的都是发展。社会学家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总是发现问题。”对真理的追求往往是一种纯美的精神享受,但有时也不免成为一种折磨——“我有时不禁会想,社会学学者的职业,是一种冤孽。因为我选择的研究课题,并不美好温暖,而是让人愤怒无法容忍的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了探究现象背后的谜底,我着了魔似地投入其中。当然,在我陷入的过程里,自己也得品尝不愉快的滋味。”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某些时候我们不免得有点殉道者的觉悟。
但发现了问题也就意味着有了解决的可能,社会学也给我们提供自反性,也正是在不断地思索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事情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睿智、勇敢,相信自己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私人的困惑,能够把自己的命运和别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看到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那种微妙而难以察觉的影响(这也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吧)。虽然有时我也会感叹社会学山头林立,学派众多,有时甚至纷争不休,让我有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我始终相信,求知和自我完善,是人类最本能也是最高尚的乐趣之一。即使不同的观点会让我们困惑,但我们要保持思索,因为“自反性的终点是算法收敛”(引一句近期认识的dalao的话,实在是太粉她了哈哈)
今天如果你问我,社会学是什么?在社会学这个领域泡了几年,我当然可以背出教科书里的定义,但我却更愿意用一段已经被我引用到老掉牙的话,是陶林老师在毕业典礼上所说的:
“ 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是关于爱的知识。 ”
-------------------------------------------------------------------------------------------------------------------------
所以你看,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爱的知识。它教会我们爱自己,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过;它也教会我们爱他者,以所爱者的完整、独立和自由作为我们爱的目的。❤(引自我的学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书随感 (李三观)
- 《结果》 (两广总督2077)
- 社会学研究生在读寻学科讨论伙伴 (尼卜勒修司)
- 请问有没有什么讲中国基层制度讲的比较好的书籍? (豆友m2TQCoKzZ4)
- 当代东亚教育体系批判 (Stard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