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圣者--杜甫
╲ヽ 朩(春风吹,心飞飞,踩到豆油快快追)
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备受磨难,本着忧国忧民、激愤忾悯的情怀,其诗作较真实地描述了唐代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反映了民间疾苦,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杜诗,也因此有着“诗史”之称。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而我们的杜甫是用他的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儒家内涵。完成了真正从一位平民到圣人的超越。就像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唐朝的达官显贵们都纷纷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其中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还有杜甫的好友王维等人都这样做了,而杜甫他本人,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的杜甫,却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长安,坚守了民族气节,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了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精神,用他的实践动作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说明了儒家心目中的道德规范。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杜甫很崇敬。而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当说到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时,我们不能以某某大家予以概括,譬如同时期的王维与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而著称。后人也因此称其二人为田园派诗人。而杜甫在诗歌艺术中的造诣,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文学的苦心钻研,对于文字的提炼,对本人力求卓越的精神。再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表现出了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且还具有着渊博的艺术修养。认真读过杜诗的朋友就会发现,诗在他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是那么的卓越。尤为其《登高》一首,更是有着古今七律之冠的美誉。杜甫在诗歌上博采众长,加以提炼、铸造而自成一家。换言之,就是诗歌之集大成者。杜甫的诗歌又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不仅是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甚至以年月入诗,增强写实的气氛。毋怪叶梦得对他这种精确地反映生活的创作态度,盛赞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的主要特色,但是,诗人也有不少浪漫主义的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好诗,如他的名篇《饮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古柏行》、《蚕谷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后部等等都是。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十分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深沉凝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沉郁”。这种风格,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又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到:“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杜甫也称自己的诗为“沉郁顿挫”譬如在《石壕吏》一诗中,诗人随着官吏的呼叱,老妇的哀诉以及官吏走后的哭泣,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韵脚,这就使得整个诗的音韵迴翔顿挫,像乐曲似的编织在诗的形象里。这一特色也充实着他的诗圣美名。 再说说杜甫的山水诗,也是别具一格,诗人们在山水诗中的艺术个性和创造心理的雷同一律。这绝不意味着杜甫没在山水诗上别开一面。就拿以山水诗著称的王维与杜甫做个比较,俩人植根一个时代,同发轫一个社会氛围,而作为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二诗人,其作品必然有其基于基本特征的共同性而又顽强释放出各自个性异彩的差异性,亦即有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个性。古人早已从王杜山水诗的形貌上见出了共性,“远山远水,为云为雨,人知其为摩诘画,右丞诗也,不知子美以诗为画”而以社会心理学观之,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心理的”方面。山水诗作,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托自然客体而进行意志、意识和情感活动的产物。这种心境物化的情感固体,成为我们潜入诗人心灵而破译他们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形成的物质材料。山水诗创作是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体的知觉活动,其活动的契机和目的便是物的心态化,讲究“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的触发、即兴和体验。叶梦得《石林诗话》杜甫主张形似,肯定形似。所谓形似是指对客观外物描写刻画的“吾乃传其状”《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客观外物包括景与物,也包括“事”——时事、世事与个人事。而且杜甫还主张细节真实,所谓“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所谓“毫发无遗憾”所谓“物情无巨细”,“虚明见秋毫”《夏夜叹》杜诗之所以总给人以身临其境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于细节描绘。同时独夫更主张“神似”和“胜真”,而不满于“似真”的庸俗写实。如:在《丹青引》中他就明确批评:“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调丧。”杜甫所谓“神”中是指来自作品客观方面的能力的卓尔不群,或飞动的神韵,其实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物。他认为“神似”是要以“妙曲”为基础的:“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妙筌蹄弃,高宜百万层”只有抓住特征,反映精髓,才能“胜真”,才能表现真实。正所谓:“咫尺应该论万里”也就是说以小见大,以少见多。杜甫还认为“情”与“形”、“神”有直接关系。所谓“神融蹑飞动”“意惬关飞动”只有使思想情感充分融会于形象中,而不是游离于形象之外,也就是意会于形,形惬于意,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关飞动”获得活的神韵。杜甫从绘画概念中引出的形神理论是非常完整与精彩的。首先他坚持以形写神。这足以区别那种“离形得似”“离相得神”的写虚方法,因而属于写实主义性质。其次,他强调严格的写形写实,又反对单纯的“形似”,坚持形神兼备。因而又区别于那种“宏纤无遁形……有似乎水中了然分其影。”的庸俗写实主义。另外他强调“情”与“神”的必然联系,更是一个发前人所未发而又常常为后人所忽略的问题。因而杜甫的主张有其独特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杜甫在诗艺术上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的特点,在唐人眼里就已经得到了肯定。韩愈诗《题杜工部坟》云:“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似伦”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君浩荡津涯,处处臻到。白居易也肯定杜诗说:“贯穿今古,显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与白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等人所不及。元稹,白居易都特别提出了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意义。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元镇《乐府古题序》韩愈提倡,“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杜诗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白居易也肯定杜诗是“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又明确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杜甫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成重社会功能,而杜诗恰恰具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元稹《乐府古题序》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 唐人评杜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认识逐渐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达到宋人言必称杜甫的程序。但是虽说是少数,却对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稹的《杜墓志铭》。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融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兴寄”“讽谕”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的契而不舍的执着绐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的诗人精神则理解认识相当浮泛。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又有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自身体会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游曾在蜀中7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杜甫的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如《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等陆游不光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陆游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读杜诗》 --陆游 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 後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可以看出从北宋到南宋,重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面有宋一代几乎所有名人,大家都曾极高的评价杜诗,杜甫与杜诗地位之高达到了空前程序。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全面深入,从整体的思想精神、艺术成就、到具体的诗意、诗法、字法、诗句都有深入的研究、评论,和唐人那种从总体上抽象肯定的情况相比大大前进了一步。宋人评杜尤重杜甫的人格精神,他们特别推崇杜的关心民瘼和忠君爱国精神,很多人如王安石、苏轼、陆游黄庭坚等都坚决反对只把杜甫当作单纯诗人看待,这和唐人更偏重在艺术上肯定杜甫有所区别。宋人不仅是在理论上肯定杜甫,而且比唐人做了更多的实际工作,如:整理杜集、编年、分类、评点、注释等等,宋人所做的工作在杜诗研究很多具有开创意义。宋人重杜还表现在比唐人更深入具体的学杜上。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也只是在某一方面学杜,而宋人学杜则更自觉,全面。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都自觉得接受了杜诗和杜甫精神的影响,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一个由黄庭坚开创的专以学杜为号召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些足以说明杜甫本人和他的诗歌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一种陶铸,咱们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最后都凝聚在我们民族的一个民族性格上面,一种文化性格上面,当然熔铸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不是某个人的贡献,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很多的人物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我现在要说的是杜甫在这个过程中间他是有杰出贡献的,他本人的行为、本人的表现、本人的诗篇,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人。 杜诗现存1400多首,有朋友想深入多了解的可参读部分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画鹰》《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丹青引赠曹将军》《旅夜书怀》《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壮游》《江汉》《登岳阳楼》《堂成》《江村》《病枯》《春夜喜雨》 另外有相同爱好诗词歌赋的朋友可加入我们铭诗阁。qq群号;111520209。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妻妾关系如何? (白玉茶)
- 唐太宗贵妃韦珪的母女关系考 (白玉茶)
- 《淳熙甲午桂林鹿鸣燕辄赋小诗少见劝驾之意》范成大 (叽里呱啦合唱团)
- 七律五首 闲吟 (ZZY949286463)
- 词六首 秋韵 (ZZY94928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