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生命意义的缺失及应对
读写治愈(阅读、写作可与心理咨询等效。)
“空心病”在国内开始被人关注是因为几年前北大学生中的调研发现。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越南、捷克等国家的大学生中也发现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感到生活空虚、人生没有意义,伴随着价值观缺失和抑郁。弗兰克尔将其称之于“存在性神经症”。
存在主义认为没有预先存在的意义设计,也没有既定目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自己建构的,所以原本生命是没有所谓“意义”的。享乐主义的观点来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礼物,重要的是体验生活的美好。但是人的认知神经系统又有从无序中发现秩序的本能,如果找不到事物的规律、结构、意义,我们就会缺乏掌握感。意义一旦被人构建出来,相应的价值观就会出现,进一步强化意义。
普遍的意义体系如宗教、某某主义已在现代式微,大多数人都在构建自己的意义体系,而必然的死亡是对个人意义体系的沉重打击:人的所有努力、成就都将因个体生命的终结而结束,所有的痕迹都将消失,甚至连人类文明也可能随着太阳系、宇宙的最终灭亡而消失,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这种“宇宙视角”是人类特有的高贵品质,能够让人更加客观地看待自身与世界,但是沉浸其中终将使人陷入“哲学的忧郁”,甚至最终走向自杀。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人“参与生活”。休谟、维特根斯坦都有相应的论述:生活本身的感官体验可以让人不再去想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空心病在现代越来越普遍,也和人们的闲暇、自由有关,过去的劳动人民每天都有重要而现实的生活目标——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精力去构建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穿衣、吃饭、打球、聊天、观花种草,难道这些没有意义?
生命没有目标,难道就没有意义?生命没有成就,难道就不美好?
意义体系本身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强调“进步”、“成就”、“理想”的人生意义体系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近代以后才兴起的,尤其是在追求效率、强调竞争的工业时代。这在古代中国的百姓观念里,是不可理喻的。
意义和快乐是人参与生活的副产品,当一个人刻意去追求它们时,反倒构建了这个人的“人生问题”——无解的问题。
以上源自我读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第四篇“无意义”的心得。亚隆对存在性神经症状(如“虚无主义”、“无所谓”、“强迫性活跃”)及其治疗都有深刻、详细的剖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说一下,医学与科学 (英子)
- 问ta|为什么感觉超级孤独空虚 (平安喜乐)
- 被父母伤害想死,很消沉。被父母伤害的太大了,感觉活着没意... (骂人的人是恶毒)
- 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为什么我总有一种负罪感? (好吧,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