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gic Years》

快樂

快樂(流畅感。)
2011-05-02 16:09:45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2 17:14:04

      不知道,头一次听说。   是嘴硬的意思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2 17:20:39

      不懂,你这完全不达嘎嘛!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2 19:01:38

      “口儿正”,北京话,是说:北京话讲得纯正。

      还是不知道你的意思是指什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2 21:20:39

      嗯,还是不懂   我猜意思不太好   所以你不好意思直说   和我一样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7 23:48:52

      这本书的作者在前面的引言的最后   把弗洛伊德的《文明与缺憾》的主题给透了   她说一般人都把弗洛伊德给误解了、   说他认为文明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人的神经官能症   她说,(当然她得这么说),文明的结果当然不是神经官能症   重要的是在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化的要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   用孔老二的话说就是克己复礼   用道家的说法就是要合乎大道   用基督教的说法就是要容忍   用佛教的说法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用科学的说法就是要讲科学

      作者的态度比较谦卑   她说她知道她的这些“理论”   对后半夜抱着宝宝久哄不睡的父母们没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但她仍是希望能有所助益、至少别瞎想   要知道宝宝这么闹不是故意气人。

      我曾说过,所有宝宝   能适应任何阶段的人类文明   他们自己则没什么变化。   他们一生下来,就接受了当代的人类文明成果   当然也必然要接受当代文明的桎梏(zhigu)   他们很小就要整天上课学这学那等等   神经官能症是轻的   《斑马不得胃溃疡》的作者认为   只有人人才得胃溃疡,动物不会   也是同样原因   所以,当一般科学得意洋洋滴声称只有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脑的同时   最好还要加上一句:也只有人类才会真正意义上得胃溃疡、神经官能症、我估计还有各式癌症。   心和大脑之间的隔阂越大   越容易出毛病   所以追求单纯快乐的小孩子才最快乐   毛病也最少   但是这和当代的人类文明的理智程度相违背的、相冲突的   他们没得选择:必须要尽快社会化   否则,就没有未来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09 23:12:12

      谢谢歌斐木老师的教导!   让我大开眼界!

      我看着老师引经据典   仿佛看到我用瑜伽每每唠叨joe一样   真是苦口婆心哪!

      你觉得那个片子最有意思的特征是“自嘲”   不知我主耶稣是否欢喜、或者表现过这个特征呢?   耶稣好像总是劝人不生气,   但是,凡人总不免生气的   气头上的时候,什么经典似乎都被抛到脑后去了   这可如何是好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0 10:03:36

      嗯,承教   甚是欢喜

      “以诚相待,平等交流”

      我一直是这么希望joe的   可他,一直对我的言说   保持他嘲的态度,真是可奈之何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0 10:19:25

      咦,果然没有“承教”这词   这是为啥?   忌讳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0 10:20:09

      唉,不对   有这词:   承教(谦词。接受教诲)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0 10:31:04

      我贴的那条就是字典上的呀。

      你说之前、我写的时候也觉得应该用“受教”   但终于写了承教,结果   你就指出来了   我就老老实实滴查网上的新华字典   第一遍还真没看到   可是第二遍就看到这词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0 11:53:53

      事实证明咱俩感觉是一样的   能感觉到这种一样才叫有闲呢   忙里偷出来的闲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11 09:43:12

      我痛苦滴意识到   这位作者是位女性   她是如此饶舌,   以至于让我觉得   她正本书中所有有用的观点和建议   加起来,恐怕不超过5页纸   其余都是可怜的心理学上的空白。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21 17:55:21

      这几天忙,只有在上下班的车上看一点。

      写的虽然过去冗长拖慢,但还是说了些东西   看来作者是那个德国人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      当她说到小孩子的一种特点的时候   我刚好在我丈母娘身上印证了一把   把我乐得要命   这的确说明,就象这个作者说到过的:   小孩子在生理上会依各个生命阶段自然得到次第发展   但是心理上的层次的发展、成熟,却不是自然发展就能成就的   这就需要父母大概了解小孩子在各个生命阶段的各种心理发展特点、   恰当地对各种心理发展的过程进行正确地引导,   否则,在某一个方面,会驻留到那个层次   尽管生理上已经远远越过了那个阶段。   也正因为这一点,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培养,比生理上的、基因上的传承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对半开或者后者来得更根本些。   从另外一点看,也许现在的社会反倒算是更宽容一些   现在只是因为无知、把那些心理发展失衡的人们涂上一层道德色彩予以谴责或漠视、然后继续予以放任   要是以后心理学有了更大的发展之后,   怕是那时候的小孩子要象现在的小孩子学习琴棋书画一样滴日夜忙碌补习自己的心理发展素质了   那时候,教授心理的老师们就有福了,   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只是些个别的佼佼者在电视上对家长里短进行品头论足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5-22 23:04:00

      虽然这个作者在有些问题的阐述上还算细腻   但是,却显得不够深刻   表现在她在转述那些大师们留下的真理的时候还算可以   但是她一旦引申发挥的时候,就开始漏洞频频了   也或许这只是因为这是本五十年前的书了

      我看到一半了,   不看着那本书,我想不起要对它说点什么   我只能说,它说了几点,但不足以去勾勒那个“magic years”   但是,作者的叙述中,还是让我对某些问题有所思索   恰恰是作者以之为基础的东西,让我产生了怀疑   就好比一个坦率的舞者,在尽情滴舞蹈的时候   毫无防备滴把屁股冲着你亮了出来   那些男性的理论家是很少有机会干出这种事来的   他们更喜欢云山雾罩、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得很好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6-05 23:53:20

      又看了一些,   还是那种感觉,她说的层次太浅   在她翻来覆去述说宝宝的某些举动本身的时候   就知道她并没有明白这些举动的深层含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她翻来覆去滴反而有些可笑了

      她在说如何对宝宝进行初级的、简单的性教育   “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注重让宝宝先自己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依层次解说一下   不就一下子就把大人知道的全盘托出   这是对的;   这方法也适用于宝宝的其他疑问。   在说到俄狄浦斯情结时,   作者开始大说特说了,   在她就要说到点子上的时候,   她又调回去接着说这现象本身了   她说,小孩子的这个情结的如何,预示着他长大后的在婚恋上的态度   大概是这么一句话,   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这个情结毋宁说是以后处理此类关系的一个初步尝试或者预演或者启蒙,就是这么回事   结果她又折回去说什么如何恋母、恋父等等诸如此类的废话云云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6-10 00:24:00

      终于看到她开始谈“是非观”这个颇为宏大的字眼儿了   这是在开头的时候让我有点儿惊愕的字眼儿

      她在讲对6岁左右的小孩子的“合乎逻辑的”惩罚方式   看了真是让我失望,   唯一稍感慰藉的是这是50/60年前的书   现在的水平应该比这个高了吧?   但她瞻前顾后的絮叨   确实让我对惩罚这个话题想了想。   一句话,父母们面临的难题   其实是不断发展着的孩子的大脑对于行为规则的养成的动态过程的如何准确把握、拿捏。   (具体事例,就是如何对付宝宝们只是有些Annoying的行为,这些行为唯一的恶果就是父母们实在忍无可忍后、神经崩溃时的暴跳如雷;这当然是充斥于每天生活中的社会化的最常见的任务,但却是通过打屁股、大声训斥等物理方式实现的,因为“讲道理”的方式太逊色了、甚至无法将乐于产生Annoying行为的宝宝从该情境中拉出来。)   如果对于孩子的行为,用大人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有限的(呵呵,joe,这里就可以用这两个字眼儿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决定奖惩,那就过了;   但如果无视一些带有趋势性的行为、不去正确引导、反而一味骄纵,那也走向了反面的过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在孩子发育的过程中,就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更加难以把握,这正是那些所谓的学者们坐蜡的地方,也正是时时折磨父母们的一个个难题所在。   或许父母们的首要任务并非是要尽快社会化(钙化)宝宝们,而是如何增加宝宝们的社会柔韧度,这从长远来说、从各个阶段的过程来说,是更加重要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1-06-20 17:17:44

      终于看完了。   最后,以为就这么平淡滴过去了。

      没想到在倒数第二页,   这位塞尔玛。弗拉贝格,   露出了狐狸尾巴   或者说,来了一铁尾巴

      她大概是这样说的,   开始,她不是说什么小孩的神经官能症么   现在,她说,其实,神经官能症还不算最糟的   因为,神经官能症,还是有母爱的,只不过是无法平衡内心的欲望而出现的症状,   相比于那些没有母爱的、在儿童收容所长大的孩子们   后者更是了不得   她这样说:

      “两次世界大战、革命、暴政和大屠杀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成千上万徒有其表的人身上以最残忍的讽刺画方式显现了出来。家庭和家庭情感联系的毁灭,造成了一大批数量惊人的变态儿童和不能融于社会的人。他没有根、不受约束、不担负任何义务、无人关爱、不可捉摸。他有时实施犯罪--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会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实施暴力,而且之后没有悔意。他宁愿把自己和空虚的内心租借给别人--犯罪团伙的头领、暴民统治者、法西斯首领和疯狂运动与社会的组织者。他替他们做事,他可以实施或许其他罪犯至少会觉得良心有愧的残忍行径,他可以在别的暴徒认为最好待在家里时去冒生命危险,他之所以能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不尊重人的生命,连他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所要求的全部回报就是可以借一个人格或一个思想来掩盖自己的赤裸,为他能够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生活下去寻找一个理由,无论这个理由多么违背常情。”

      哈哈,真有她的。

      常常是这样,当人们对于某些东西无法详细滴解释或者理解的时候,就喜欢大而化之滴模糊一切视线,来个看似政治正确的盖棺论定。

      看上去,她是在影射我们伟大的社运*动及其所造就出来的臣民,并把原因归结于社会环境的动荡。不知道她对于现如今的“和平年代”造就的米果孩子还满意么?尤其是,当她看着米果总统和刚被打死的拉丹又想说点什么呢?他们可都是她这本书出版以后出生的孩子。

      又从头翻了一遍,感觉,她的职业,只能对那些不健康的孩子有一些经验,而她在一位好心的妈妈的劝说下,想对所有健康的孩子说点啥,最后,她自己也说,她有些力有不逮了。她试图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说0-6岁的小孩子的发展历程,有点太高估自己了,这就是为什么她也不好意思过多滴罗列一些事例,因为那些都是特殊的孩子。我都不知道向各位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了。但对于我而言,还是有收获。

      值得补充一句的是,在最后的段落,她在说一家里的孩子的“同胞竞争”,很遗憾她还是没说到点子上,她看不出来这是孩子走向社会时的社会关系的预演。所以她绕了半天说的都是非常可笑的东东。

      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1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