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金 律(The Golden Rule)(zz)
来自:风清扬(To be a better man.)
壹、 黃金律思想的源起與發展 一、最早的大師 黃金律思想,在三大古文化的大師著作中都出現過: 1.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Zoroaster,630-550B.C.)︰ 唯本性為善,凡不善於己者,皆不施於他人(Dadisten-I-Dinik, 94.5)。 2. 印度的釋迦牟尼(563-483B.C.)︰ 以己喻彼命,是故不害人。(法集要頌經,愛樂品第五) 3. 中國的孔子(551-479 B.C.)︰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第十二) 二、宗教家 1. 猶太教的希勒爾(Rabbi Hillel, 70 BC-10 AD) 你不欲他人對你做的事,亦勿施於他人。這是整部聖經的要旨,其餘皆注解。(塔木德經, 安息篇31a) 2. 基督教的耶穌(6BC-29AD) 你要他人怎樣待你,就要這樣對待他人。(路加福音6:31) 你願意別人給你做的,你要照樣給別人作: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 3. 回教的穆罕默德(570-632AD) 傷哉!稱量不公的人們。當他們從別人稱量進來的時候,他們稱量得很充足;當他們量給別人或稱給別人的時候,他們不稱足不量足。(古蘭經83:1) 所有的誡律總結於此:凡你願真主施於你者,亦一一施於祂的生民。(聖職指引) 三、哲學家 1. 亞理士多德(384-322BC) 當問及如何對待朋友時,亞理士多德回答說︰「正如我們願意朋友如何對待我們。」(Diogenes Laertius ,著名哲學家的生平與主張,XI , v ,88) 2. 聖奧斯丁(354-430) 誠然,「你願意別人給你做的,你要照樣給別人做。」但為了讓意思更清楚,我想在這句子裡,再加一個字︰「善」。(山上訓諭 II , 22) 3. 聖多瑪斯(1225-1274) 「你願意別人給你做的,你要照樣給別人做。」此一訓諭, 明示一個方法去逐行「愛你的鄰人」;它亦隱含在十誡裡的「愛鄰如己」。所以,就一意義而言,它是這誡律的一個注釋。(神學大綱, 1a 2ae) 4. 霍布士(1588-1679) 所有的法律,都可以濃縮成一句老嫗能解的話:你不願別人對你做的事,不要對別人做。(巨靈, 第一部, 第十五章, 121) 5. 彌爾(1806-1873) 在耶穌基督的黃金律裡,我們讀到公益主義的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公益主義,第二章) 貳、 反對黃金律 一、 在日常生活裡 一九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籍的戲劇家蕭伯納:「己所欲勿施於人」,如:自己喜歡喝酒,不要頻頻勸 人乾杯。 二、 在哲學研究裡 康德批評黃金律不能成為普遍法則之三大理由: 1. 黃金律只關心如何對待他人,而不關心如何對待自己: 因為人人皆有發展自己的天生潛能的責任,但黃金律絲毫不理會這個責任。 2. 黃金律欠缺善待他人的責任: 一個有錢勢的人可堂而皇之揚言:「我既不希冀他人幫助我,我自無需幫助人」。 3.黃金律欠缺嚴肅的責任: 一個法官負有維持社會秩序,減少犯罪的嚴肅責任。但黃金 律可能讓他這樣想:「我既不欲他人處罰我,我便不應該處 罰他人」。罪犯亦可以黃金律向法官抗議:「你既不欲他人處 罰你,你便不應該處罰我」。 參、 理解黃金律 一、 兩種形式 1.肯定形式:「己所欲,施於人」。 2.否定形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 替人著想 將黃金道德律植基於「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可消解如蕭伯納所擔心的現象,即一個喜歡喝酒的人,向他人頻頻勸酒時,應該先考慮:對方現在是否如同我一樣適宜喝酒而且也想喝酒。 三、包括自己 因為無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己所欲,施於人」,此 「人」適用於任何人,包括自己。故可消解康德「黃金律只關 心如何對待他人,而不關心如何對待自己」之批評。 四、可普遍化 當代倫理學家赫爾(Richard M. Hare)主張:「可普遍化是道 德判斷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黃金律是一個具有道德性的原 則,所以,它的內涵必定隱含「可普遍化原則」。因此,若那 一位有錢勢的人同意「我欲善待自己」,因而亦同意「我應善 待自己」這個道德判斷,經過普遍化之後,他就必須不只同意 「任何人皆應善待自己」,而且同意「任何人皆應善待任何 人」,由此可得出「我應善待他人」。故可消解康德「黃金律欠 缺善待他人的責任」之批評。 五、人人平等 因為黃金律實際上隱含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同樣的情況,同樣 的對待。換言之,在道德上,人人平等。所以,法官可向罪犯 說:「你誤解了黃金律,忽略了黃金律的深入內涵。我並非全 然不欲他人處罰我。我現在若如同你一樣犯了罪,我也願意受 處罰」。故可消解「黃金律欠缺嚴肅的責任」之批評。 註︰本講義整理自田宜芳,「道德的黃金律」。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道德的制高点? (low哲)
- 对精神世界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出现了虚无主义 (爱你一万年)
- 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呢 (RJ)
- 假如你有十亿美元 (推苹果树)
- 关于「我们必须相信……」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