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有趣的对话(By Wittgenstein)
沉寂的向量场(清晰是哲学家的天职)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发表《哲学研究》之后曾举过一段很生动的对话来说明语言的用法问题和他的语言哲学,其中涉及了比较典型的知觉性概念“这”和“那”的各种微妙的应用,下面就是这段对话(其中“这”、“那”分别用“红”、“蓝”字体标记): “这是哪里?” “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是哪里。” “哦,那你告诉我。” “那是目的地。” “这样看来我们完全迷路了,从这到那该如何走?” “看不出来,这里没有路标。” “哪里有路标?” “不知道,就算清楚哪里有也很难知道如何到那里。” “这正是问题所在。” “是的,但目前我们应该做的是离开这里,先找到最近的路标再说。” …… …… ……开始找路标…… …… …… “我觉得找到路标后可以考虑返回刚才那个地方。” “为什么要返回?” “刚才那个地方的探索价值应该不亚于目的地。” “可你还没到目的地,怎么能如此肯定?” “并不是肯定,只是猜测那种可能性,以防错过了什么东西。” “有道理,那我们从路标返回刚才那里的途中别忘了设置新的路标。” “没错,但还有个可能性,我们不能保证找到的路标能足够强大到指引我们回到刚才的地方,甚至是回到这里。” “所以从现在就开始设置新的路标,并且附加良好功能的说明。” “但刚才那个地方到这的路段就暂时无法设置标记了。” “是的,我们要牢记一点,那就是路标要设在我们能看见的地方,这样才能起到路标的意义。有些地方是无法设路标的,只能设在它附近来提醒人的注意。” “比如哪些地方?” “悬崖、深渊、险峰,至少是现有状况不允许你我在那里设路标。” …… …… ……找到路标后…… …… …… “现在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路标返回到刚才那个地方。” “但是之前有一段是没有路标的。” “对,所以回去的时候就补上。” “但如何能保证在没补上那些新的路标之前,就发觉哪些未标记的路段连到刚才那个地方呢?” “的确很难保证,这只能依靠我们的经验和直觉,还有屡次的尝试了,但至少设路标的习惯很难再导致我们迷路。” 附注: 上面这段对话几乎可以反映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分析)哲学的全部见解。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对哲学问题的意义就好比上段对话中的“路标”,像缺乏路标的地方一样,很多哲学困惑是由语义上的不明确所造成的。他早期认为,对待这些语言上讨论不清的问题,就应该不予讨论而应该果断离开,就像上段对话开头处理迷路的方案那样。但不久之后,他通过对语言的功能(function)和成分(component )进行分析(分析哲学的基本任务)逐渐认识到,仅放弃讨论可能会错过许多有价值的想法,甚至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他逐渐把语言看成一门游戏,重要的是人掌握游戏规则的过程和游戏规则的用法,就如同上段对话中,那两人在找路标时学会了设路标并附加可用的说明(instruction)。这样,他发现对语言功能和用法的透彻研究可以促进那些棘手的问题被更好地表述,事实上,很多问题的复杂和晦涩就是由于没有合理地用语言命题和例子引导所致。不过,他仍然没有忘记某些极端复杂的问题是暂时需要搁置的,因为当时的条件不足以提供语言来准确地阐述这些问题,这就可以比作上段对话中提到的“悬崖、深渊、险峰”。他同时感到语言分析的结果首先不能明显地背离常识和基本的逻辑命题,后者构成了语言的认知基础,就好比上段话中两人要寻找的路标,即使设置了新的路标也依旧无法取代它。到了后期,他察觉到语言不能代替推理和认知的全部,因为有些概念涉及到知觉而很难用语言精确捕捉出来,这部分在掌握语言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这”、“那”等模糊的概念暗示哲学问题产生的远近熟悉程度依赖于看的角度和语境,还有就是不同问题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再者,尝试去补回之前未标记的路段时所涉及的经验和直觉暗示了用语言去处理这些问题时的不确定性。即便如此,他还是始终坚信一切哲学问题只有通过语言的正确引导才可能变得明晰,这就可以归结为上段对话最后那句“路标至少不再使我们容易迷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十大哲学难题解释 (柳下弈)
- 请问大家都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吗?如果不是的大家是怎么入门哲... (行一品)
- 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论著作集合 (EvansPritchard)
- 建立了一个精神分析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群组 (oral)
- 《论颜色》 (元素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