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新社】诗歌擂台赛2020年6月份第4期“周最佳”:《蝉》
来自:古亦新
蝉
作者:刘海新
做一只蝉 真好
在炎热的夏
自由地唱 尽情地歌
这是大自然
最优秀的乐手
歌唱劳动
歌唱爱情
歌唱太阳
歌唱天空
歌唱快乐
歌唱美好
做一只蝉 真好
何必羡慕枝头
那只美丽的小鸟
众多兄弟姐妹中
尽管渺小 微不足道
却依然骄傲
合奏也好 独奏也罢
随口哼出的歌谣
韵律和谐
平仄有致
直唱到老
做一只蝉 真好
不羡浮云
不慕繁华
任尘世纷扰
任时光飘摇
即便 秋风起
草木黄 依旧
潇洒地活
率意地唱
直到
生命息 歌声止
来年盛夏
蝉声依旧
依旧是夏天
最清亮的诗句
最强劲的乐章
做一只蝉
真的 很好
古新社评
如果说柳是春色,那么蝉就代表夏音。每逢夏天来临,蝉的声音就开始主宰这个世界。好像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它的声音。按理来说,蝉本是世间极普通之物,而且客观来讲,它的声音也没有特别之处,有时候甚至像是一种噪音,但就人的需求而言,普通未尝不是一种珍贵。也正因为如此,蝉成了很多文人志士或借物寓意,或托物咏怀的经典对象。于是,当我们回溯蝉的时候,它的声音成了宛如流响的天籁,蝉本身也成了生性高洁的君子。
作者刘海新的这首现代诗《蝉》,在写法上也属咏怀之列,但他的表现风格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既没有借,也没有托,而是直抒胸臆。“做一只蝉真好”,这是作者的开篇陈述。这种陈述更像是与自己的对话,或者说一种自言自语,而且仅此一句基本上就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这种表达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比较率真的体现,但不足之处则是缺少细节,缺乏对蝉的生活习性或者声音特点的描绘。也正因为如此,读完本诗后,我们对蝉的整体印象则仅限于好、自然、潇洒、率意等几个人格特征极其浓厚的关键词,而不是诗里的某个佳句或意象。
作者对蝉的描述基本上遵循了古人借蝉寓意、咏怀的既有路径,这一点可以通过潇洒、率意等关键词感知。不过,作者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比如作者将蝉比喻为大自然的“乐手”,在炎热的夏天“自由地唱”“尽情地唱”。现代人和古人或许都有对自由的呼唤,但不管是用词还是抒情重点都有差异。古人对自由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从俗世脱身,而现代人——至少就作者而言——则要更超越一些,自由可能也等同于自然。对蝉的羡慕本身也可以等同于对自然的憧憬。为什么说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更纯粹呢?一方面是思维格局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和现代世界在外观上的巨变有关。虽然现代化的一个理念是将自然与科技融合,但是在我们眼里,自然是不可能像地标建筑一样被我们缩小之后安置在我们有限的视野范围之内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作者对蝉的人格化描写——有溢美之嫌——如此“激烈”的时候,应该可以理解,这只是他情感的一种激荡。
作者简介

刘海新,公务员,文学爱好者。主编出版有《阳信文化撷珍》系列丛书、诗集《追梦》等,并有诗歌、散文、评论、新闻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作品多次获奖。
创作背景
《蝉》是一首旧作,偶得于十年前的某个夏日。当时,我经常步行上下班,要路过公园的一片树林。人到中年,琐事缠身。烈日炎炎,蝉声穿林。境由心生,遂想到蝉,虽然渺小,亦要振奋精神,切莫虚度一生。这首诗腹稿于路,成稿于案,匆匆而就,也就个把小时。写完后,便搁置一旁,也没发表。今年再读,十年已过,另有别样风景。
原文链接:【古新社】诗歌擂台赛6月份第4期“周最佳”:《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