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百科】世界电影史(4) 美国电影的初兴
讓-克勞德.浮雲(噗噗噗)
1902年,全世界固定影院的座位总数,大概要比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影院——高蒙大剧院的座位还少。但在各地的节日市集上,这种新的戏剧却极其兴盛。 19世纪末期,只有在小城市里甚至要到乡村里才可以找到这种“奇妙戏剧”的爱好者的困难年代已经过去了,群众对电影开始有了兴趣。1900年,纽约的音乐咖啡馆为了破坏演员们的罢工,在几个星期里,都改成了电影院。它们的营业非常兴盛,甚至感到影片太少,赶不上放映的需要。 临时性的巡回放映不曾有过这样大的需求。那些原来以电影作为宣传和招徕顾客手段的魔术师、马戏团、蜡人馆、电器馆和拳术家,在群众对电影的喜好之下,不得不把他们的木棚改为电影院。这一运动开始于英国,很快就普及到美国、法国和整个欧洲大陆。 在一些用木板搭成的棚子里,拥挤着成千成百的观众,有的站着,有的坐在铺有红色天鹅绒长椅子的“头等席”上,留声机代替了管弦乐队,一位解说者在旁叙述着影片的故事情节。 巡回放映商只要拥有1000米乃至2000米的影片,就可以很好地安排他的上映节目。他的营业纯粹是一种手工业的方式或家庭工业的方式,甚至大的电影院,当时也是如此。 在英国,每一工业城市都有和法国的音乐咖啡馆或美国的杂耍场或音乐厅性质相近的游艺场。这些游艺场很早以前就上映电影。大部分游艺场组成联营公司(如莫斯联营公司),归一些大财团所有。这些游艺场继市集木棚之后,也逐渐改为电影院。英国是一个最早拥有大量电影院的国家,但不久以后,就被美国迎头赶上了。 1905年,戏院老板兼房产经纪人哈莱·戴维斯和约翰·P.哈利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矿业中心匹兹堡一条热闹街道上租了一所小屋,在那里放映影片《火车大劫案》。这一小小的影院很快挤满了工人观众,以致不得不做连续的放映,从早上8点钟起,一直到午夜,不停地放映30分钟一场的电影。 匹兹堡的这家小影院对美国电影来说,实和1847年约翰·塞特在旧金山附近发现金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所掀起的虽不是淘金的浪潮,却是一个争夺镍币的浪潮。 镍币在美国是一种5分钱的钱币,等于当时美国电影院一张入场券最低的售价。匹兹堡的小影院成功以后,这种营业在美国就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当时对这些影院称之为“镍币戏院”。这些影院票价一致,非常低廉,投资很少,而所得的赢利却极巨大。很多这种电影院每周获得的赢利,就足够开办一所新的电影院。 “镍币戏院”从社会最贫苦的阶层中招徕它们的顾客,特别是以当时每年都超过百万之众来到美国的移民,为它们的重要主顾。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中欧,因为不谙英语,看不懂美国的戏剧,所以只好到杂耍场、音乐馆和“一分钱游戏场”来消遣。“一分钱游戏场”和法国的市集游戏场很相似,在那里有各种一分钱玩一次的机器,如留声机、电摩托、自动算卦器等等。 当时这些“一分钱游戏场”和杂耍场已经组成联营,大部由新入境的移民们来经营。它们后来改为了“镍币戏院”,仿照有名的伍尔华斯“连环商店”(一种专门贩卖价值五分钱或一角钱商品的市场)的办法,组成联营公司。巨大的赢利使有些经营人每月增开一家或两家新的电影院。由于这种“滚雪球”的方法,1908年以后,有些电影联营公司已掌握了将近100家的影院。它们的老板——福斯、莱默尔、楚柯尔和马卡斯·劳乌——组成了一些势力强大的集团。 支配这些电影院的巨头,他们的经历有很多相同之点。例如卡尔·莱默尔原是德国来的移民。他在威斯康星州的奥什科什城一家很小的服装店里工作了20年,到他40岁的时候,手里的积蓄还只有几千美元。在他独立经营商业以前,曾经在芝加哥住过几个星期,寻找一种最能牟利的生意。芝加哥“镍币戏院”门前买票的长队触动了他的灵机。这位考虑周到的生意人对“镍币戏院”的地点、观众人数、上映影片的节目、收入和利润等各方面做了一番周密的调查之后,就决定要做一个“镍币戏院”方面的伍尔华斯。四年之后,他确实实现了这一愿望。 另外一些人虽然不象莱默尔那样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出路,但结果也都是用类似的方法发了财。例如:开洗染店破产后去做滑稽演员的福斯,“一分钱游戏场”的经营者马卡斯·劳乌,以前贩卖兔皮后来成为毛皮商人的匈牙利人楚柯尔,以及离开自己的故乡波兰来到宾夕法尼亚州纽加索城修理自行车的华纳兄弟,都是依靠这种电影院起家的。 美国在1905年年初,还只有10家电影院,但到了1909年年底,电影院已增加到将近一万家。而我们知道,现在美国电影院,也不过1.5万家左右。当时,法国的电影院数目只有两三百家,在世界其他国家总共也不会超过两三千家。因此,在电影放映事业方面,美国此时已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一个巴黎制片人,如果在法国只能够销出10部拷贝,而在美国却可以销掉200部,在世界其他各地一共也只能销掉50部。这说明法国当时在电影上的优势乃是建立在很薄弱的基础上的。 百代公司也想极力发展电影放映事业。过去经营音乐咖啡馆的布莱齐永,曾为百代将很多剧院和夜总会改为电影院。如果我们认为法国社会因大部系农民构成,从而限制了它的电影放映的发展可能性,那么我们确实难以解释,为什么象德国这个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它的电影放映到1914年还未发达起来?而象俄国和意大利这些当时还很贫穷的国家,它们的电影院数目却反而能不断地增加。 1908年,全世界的电影观众人数大大地增加了,这就使得很多国家在摄制影片方面能够由手工业转变为工业生产。金融界对电影也感到了兴趣,一些规模宏大的联合公司开始成立。为了和百代对抗,美国和欧洲的大影片联合组织不久开始形成,并成为强大的势力。 长期垄断影片生产的爱迪生,曾大量复制欧洲竞争者的一些作品。当版权法禁止这种复制的时候,他又用齐卡式的抄袭办法来代替复制。过去是新闻片摄影师的埃德温·S.鲍特,此时成了爱迪生摄影场的导演。 这个在美国唯一摄制过一些有价值的影片的导演,既没有发明过梅里爱所创造的“叙事影片”,也没有发明过英国人所发现的蒙太奇;更没有发明过所谓“平行动作”和“社会电影”。他的那部有名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实际上是一部很幼稚的拙劣作品,很可能是抄袭威廉逊的一部影片,而威廉逊本人则又模仿了很久以前路易·卢米埃尔的一部作品。 鲍特采取莫特肖的一个题材而加以改变的《火车大劫案》,剧情较有独创之处。这部影片的剪辑技术虽然比不上G.A.斯密士和阿尔弗莱德·柯林斯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却给美国电影带来一种新的气氛,即美国西部的气氛。鲍特把这一社会新闻摄成一部象排演的新闻片,这种作法打破了梅里爱的戏剧式的规则(最低限度在摄取外景方面是如此)。鲍特遵循着英国人所开辟而已被齐卡走过的道路,把某些特技当作一种技术来使用。例如他用“遮挡法”代替我们今日的“背景放映法”,用“摇拍”来表现一群戏剧性的形象(如盗匪即将骑跑的马群)。但在影片《圣诞节之夜》或《汤姆叔叔的小屋》里,他又显露出那种忠实于梅里爱美学的戏剧手法的束缚。 他的《嗜食奶酪者之梦》,有一部分仿效了齐卡的《梦游月球》一片中的故事和特技,而《盗窃狂》这部影片,则又模仿了英国的所谓“社会电影”。由此可以看出鲍特的个性是极易受人影响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影史百科】香港电影简史 (讓-克勞德.浮雲)
- 【影史百科】世界电影史(9) 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讓-克勞德.浮雲)
- 【影友茶楼】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讓-克勞德.浮雲)
- 【影史百科】IMDB编年史 (讓-克勞德.浮雲)
- 【影史百科】《广岛之恋》剧本 (dy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