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汉东大国:漂亮的不像实力派
来自:不许肥_阡陌(景阳冈上散淡的人)
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新展《汉东大国: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这个展我很喜欢。

从曾侯乙到曾国
提起曾国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曾侯乙。这位战国时排不上号的小诸侯,墓葬居然出土了如曾侯乙编钟这样的镇国之宝和多件国宝,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但若说起曾国,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这不能怪你,对于学术界,曾国也长期是个迷。
“曾国,
史籍失载的西周封国,
随着带铭文青铜器的不断发现而逐步被世人知晓。
曾与随是否是一个国家?
曾国的创建者是谁?
曾国与楚国的关系如何?
这些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谜团,随着擂鼓墩、叶家山、郭家庙、苏家垄、文峰塔遗存相继发现而被破解、自曾侯乙之后,已确认的西周至战国的曾国有曾侯谏、曾侯犺、曾侯宝、曾侯得、曾侯舆。。。。。”
如展览前言所说,史书上看不到曾国的记载,但在器物上却早早就发现曾国的铭文,学术界一度以为曾国在山东。
擂鼓墩、叶家山、文峰塔等等的地名,对我们很陌生,它们都在今天的湖北随州,正是这个地方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重识历代曾侯,重建从西周到战国的曾国700年历史。可以说,在史书中消失的曾国,是被考古人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汉东之国,随为大
“汉东之国,随为大”,出自《左传》,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今天知道随国就是曾国。那时诸侯国很多都有不止一个名字,比如楚又称荆,魏又称梁。
曾国虽然在战国排不上号,但它可是周初分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诸侯国。

曾国地处今天湖北随州,扼守在连通中原和楚地的交通要道上。一方面起到监视、防范南方的楚人和东方的淮夷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障铜矿资源能够安全的从南方输送到中原。从这个曾国的选址上就能看出周初大分封的深谋远虑。

▼
青铜器在两周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铜就是以这种铜锭的形式从产地,源源不断的运往当时的政治中心:宗周和成周。
如此战略要地,周公一定会安排给重量级的人物。曾国的开国始祖是周初的股肱之臣:南宫适(读括)。他在文王时代就是重要谋臣,武王时号“文王四友”,是西周创立的砥柱之一。

▼
不认识南宫适?那你一定知道1990版《封神榜》的南宫将军


▼
曾侯舆编钟一号钟上的铭文,“伯括上庸,左右文武”,就是在歌颂曾国的始祖南宫适,曾经辅佐文王、武王。
和曾国一同被封到汉水、淮水的还有许多国,其中大部分都与曾国一样,来自姬姓的周宗室,称谓“汉阳诸姬”,共同承担了防范蛮夷的作用。到春秋时期,曾国已经成为其中最强大者。

土里挖出来的曾国七百年
从始祖南宫适获封,到一鸣惊人的曾侯乙,再到不久后曾国被楚吞并,曾国经历了从西周初到战国中期的700年漫长岁月。虽在史书上鲜有提及,但在随州一带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墓葬。

从上世纪60年代湖北出土曾国青铜器,到78年曾侯乙墓的惊世发现,再之后郭家庙、叶家山、文峰塔、枣树林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步一步帮助我们揭开曾国的面纱。如今,考古学家已经可以确定十几个曾侯的身份,在史籍缺乏的情况下重建了曾国的700历史轮廓。
这个展览正是以历代曾侯墓的考古成果为依托,以曾国700年的历史为主线,分三个单元为观众展示曾国的历史图景。
第一单元
早期曾国通南北
以展板的形式介绍曾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展示了叶家山墓地早期三位曾侯的出土文物。

▼
外形很像同样西周早期的利簋,但品相要好的多,几乎没有锈迹。铭文上是早期金文的样子,内容提及曾国的始祖“南公”。

▼
虽然是复制品,但依然值得欣赏。整体呈现商代青铜器繁缛的风格,又采用周人喜欢的牛头纹做装饰,这正是西周早期“亦商亦周”的典型。流上的诡异的龙,盖上乖巧兔,把上憨厚的牛,极富想象力。

▼
叶家山曾侯犺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目前最早的编钟。已具备四声音阶。这件镈以凤和虎装饰,虽静静无声,却让人疑有虎啸凤鸣之音。


▼
这柄钺来自太保家族,也就是武王的左膀右臂——召公所在的家族,周初分封时,召公被封在燕,以长子就封,而次子留在宗周世袭太保一职和召公的称号。这柄钺在曾国出土也让我们好奇南宫家与太保家的关系。
从第一单元展示的叶家山出土的青铜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西周分封之初,各封国的青铜器风格非常的统一,带有明显的晚商风格延续。
作为主场的山西青铜博物馆也为这个展览锦上添花。比如这件山西出土的青铜鼎,正是南宫家一位女性嫁到晋国的见证,体现了周初晋国和南宫家的密切。

第二单元
春秋曾国抗楚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强弱分化,彼此征伐加剧,出现“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此时的曾国成为汉东之国的最强者,而南边的楚国更是不断壮大和扩张,楚庄王更是称霸一时。扼守要塞的曾和不断扩张的楚,势必有更多的你来我往,但不仅仅是兵锋相向。
这一单元展示了郭家庙、苏家垄、义地岗和文峰塔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文物,相较于上一单元,很明显的曾国青铜器开始与南方文化结合,有了特有的面貌。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论字数和字体都有很大的变化。


▼
器型和西周时明显不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铭文字数变长,字形也更加丰富。

▼
这专治密恐的楚地风格已经不能在明显了

▼
曾侯舆编钟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展品,原因就在于其上内容丰富的长篇铭文。上图中右边的“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精道的点明了曾国的立国初衷。而左边铭文则记录了春秋晚期,楚国都城被吴国所破,曾国庇护了流亡的楚王的事情。
第三单元
战国曾国融入楚
到了战国,楚在南方的势力已经极大,曾国越来越难以抗拒楚的文化与扩张。这一单元我们虽然没有展示曾侯乙墓的那几件大国宝,但却有这个展览上最精美的几件。同时显而易见的是曾国的器物越来越楚文化,最终曾国融入了日益做大的楚。



▼
器型大气沉稳,细节令人发指。没法说,自己去现场看吧,而且透过盖子的缝隙看里面还有隐藏的精彩,可惜。



▼
器型就很妙,观察细节镶嵌,有忍不住去想象他原本满是绿松石的华丽样貌。两耳的衔环铜虎,身上挂的一抹蓝,更是点睛之笔。财富、工匠和时间莫名合谋的作品。

▼
与前面几件极美的青铜器相比,这件被用作展览招牌的熏灯反而没那么惊艳了。但确实精巧奇特,让人不禁会生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要做成这么复杂?它由怎么使用?又为什么要做成猫受了惊吓而警惕的样子?
第2.5单元
整个展览三个单元被安排成一个环形,游览时仿佛是走在时空的长廊里。而在环的中间大厅,也就是第二、三单元之间,被布置成了一个精品陈列区。有来自叶家山的几件西周早期精品;


有一整套九鼎八簋,虽称不上精美但气势着实不输;

这里还有一个介绍曾国的片子一直在循环播放,建议大家可以看展之前,先看看这部片子了解背景。

而在片子对面的墙上,则是一张跨越700年的时间表,建议看展前和看完后都应该自己看看这张表。

看展可以有很多角度
本想简单介绍,没想到写写展览主线就啰嗦了这么多。
这个展览很舒服,因为展览主线很清楚,就是曾国的历史脉络,也直观欣赏到曾国青铜器的风格发展。但好的展览就是经得起各种角度的欣赏。如果不想看的那么“历史”,这个展其实就单纯看颜值就够了,不但青铜器够精美,而且那独有的一抹蓝色更是妙不可言,直接上图。






如果想看的更深入一点,比如你可以关注文字,西周是文字的功能和意义被拓展的时代,文字围绕着纪事功能,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春秋战国则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开始分化,这一点也无疑会体现在文字上。




文字功能的变化、拓展和字体的变化,说来就话长了。试着对比这四个不同时代器物上的“曾”字吧,从类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出现增加偏旁,再到字形被拉得修长舒展,最后变成鸟虫篆。
关于文字,我只是举个例子,正好最近对这方面感兴趣。一个好的展览,就应该做到雅俗共赏,让不同喜好和知识储备的观众都能从展览中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有更多人真正走进博物馆。《汉东大国》展虽然是个容易搞得晦涩的考古成果展,但花了不少心思在降低门槛和引人入胜,再加上本身文物颜值也在线,可以说是做的很成功的。
探展总结
整体
非常推荐,从欣赏青铜器和学习历史的角度,值得推荐。如果是青铜器爱好者,那这个展不容错过,值得专门去趟太原。
亮点
- 青铜器丰富且艺术价值极高
- 用好看且舒适的方式串联曾国历史,也窥见时代大势
- 难得一次欣赏这么多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的机会
- 纪录片、展板和说明牌给的信息丰富移动
不足
- 和本馆的常设展比打光不佳;
- 一些重量级展品来的是复制品;
- 内涵丰富,但主线以外缺乏引导。
展览信息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
🕓:2020.9.18至2020.11.29
🎫:免费,需预约,日限额1500人
扫码预约
▼

现场导赏
本周末阡陌将组织导赏活动,一起刷晋博和山西青铜博物馆。届时将会一起参观文中介绍的《汉东大国》展及《陶寺、石峁遗址的考古揭示展》和常设展览,欣赏青铜之美。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再刷朝天宫 (小鼠爱美丽)
- 好东西——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 (Shane)
- 大庆市博物馆太震撼了 (小石头儿)
- “博物馆+古建”打卡,实时更新~ (婉兮清扬)
- 国博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