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教的一点常识

少翁

来自:少翁(三千年未有变局之劫后余生) 管理员
2011-05-16 17:45:2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少翁

    少翁 (三千年未有变局之劫后余生) 管理员 楼主 2011-05-16 17:49:23

    康有为连累儒学蒙冤

    近代史上,对于儒家学说的猛烈批判,始于五四时期。这场批判从学理上说,进行的并不深入,感情用事的批判大于对学理的深究;慷慨激昂的政治立场多于心平气和地分析梳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得到康有为的支持,要把儒学变成“儒教”或“孔教”,并要将“孔教”立为国教。于是,几乎所有反对袁世凯复辟的进步人士,都把“孔教”当成是袁世凯的一丘之貉。批判复辟、二次革命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把“孔教”一起捎带进去,“孔教”很自然地成为站在复辟一方的反动思想,政治立场便决定了学术研究。

    袁世凯复辟毫无疑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倒退。表面上看,康有为提倡的“孔教”也是摇旗呐喊的成分之一。但是,事隔近百年后,我们应该仔细区分一下:在“孔教”参与袁世凯复辟的举动中,错在康有为,而不是儒学本身。并且,我们尤其应该明白,康有为将儒学推崇为“孔教”,恰恰是向西方错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儒学本身的必然。正是因为康有为盲目地学习欧洲,利用了传承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使得儒家学说遭受了一次最大的冤枉。如果没有康有为以西方模式错误地“改造” 儒学,大概不会有五四时期对于儒学的猛烈批判,也不会有后世很多人对于儒学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康有为从清朝晚期就目睹中国地位的衰落,成为革新改良派的主要人物。从康有为时代开始,对于中国应该如何进行变革,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即便同为革新派,各人的未来蓝图并不一样。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康有为试图变革改良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他的手段却有问题,尤其在针对儒学这一问题上,康有为借鉴西方错得十分离谱。 康有为认为,西方的强大是因为有基督教(为了避免麻烦,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以下都统称为基督教),于是,他想让中国也具有类似西方基督教一样的国教。但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又不可能全部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因此,康有为便想把儒学上升为“儒教”或“孔教”。康有为参照耶稣,企图将孔子变成教主;康有为参照基督教规,试图设立“孔教”教约;康有为参照罗马教皇,企图将曲阜孔家后人立为当代主教;康有为参照欧洲传教士,大力提倡“孔教”的传教等等。 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反对。首先,西方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因此,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最先站出来批判康有为。他们认为,欧洲近代以来的强大,关键之一在于摆脱了基督教的愚昧统治。而康有为企图用基督教的方式,在中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体,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同时,启蒙思想倡导信仰自由,康有为借助基督教传统,将“孔教”立为国教的做法,也违背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其次,批判康有为的声音,也来自真正的儒家学者。儒家学说从本质上说,从来都不是宗教。虽然在儒家学说发展的历史上,的确有人试图将儒学变成宗教,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被真正的儒家学者接受。因而,当康有为照搬西方的方式,企图将儒学改造成“孔教”时,有儒家学者尖锐地指出,这不过是将儒学和基督教混合之后的“康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也不能说,让中国人全盘接受基督教信仰这种真正的全盘西化,就是最好的选择。站在儒家学说的立场,“信仰自由”从来就不是问题。儒学是一种世俗社会的理论,在儒学环境中,各种宗教都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历史上很少有中国这样的国家,各种宗教同时和平共存,而这一现实,就是倡导儒家学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康有为引进基督教统治模式的做法,受西方影响的进步人士与真正儒家的态度是完全一样的,儒学与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突。“以人为本”既是启蒙思想的旗帜,也是儒学的核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与贪婪的冒险家紧密勾结,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和结果。清朝灭亡前后,上至紫禁城里的西太后,下到山泽乡野的平民百姓,对于西方传教士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都束手无措,后来复辟的袁世凯对此也有亲身经历。面对西方传教士的种种卑劣行径,晚清以后的中国大致出现了几种做法。首先是清朝政府无能的忍让,早已没有康熙对待西方宗教的坚决态度;其次是洪秀全“拜上帝教”的全面投靠。洪秀全批判儒学,投入耶稣的怀抱,也没有被西方人接受,反而遭到西方与清朝政府的共同镇压;第三是清朝政府后来利用本国民间力量“义和团”的对抗。 上述对待西方宗教的忍让、投靠、对抗这三种方式都没有成功,最终产生了康有为设想的“唯一”的可行方式。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大堆尖锐的社会矛盾,袁世凯与康有为便有了一拍即合的基础。换句话说,他们想在宗教问题上,对西方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这是他们基于自己的认识所能够设想的,对付不断捣乱的西方宗教的唯一办法。这也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 在康有为设计的这个对付西方宗教的方案中,儒学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康有为的这一做法,导致了儒家学说后来100年的新灾难。人们为了打倒袁世凯,便连同康有为的“孔教”一起打倒。在政治斗争的气氛中,没有区分康有为的“孔教”与真正儒学本质上的差别。其实,康有为选择儒学建立“国教”,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清朝像元朝一样提倡道教,康有为利用的很可能就是道教。只是因为生在清朝的康有为对儒学了解得更多,才没有将道教列为对抗西方宗教的手段。否则的话,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可能变成“打倒李家店”。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发挥巨大作用的老庄哲学以及道教,之所以没有遭到孔子儒学这样的肆意歪曲和被长期攻击,这也是一个原因。 由于西方宗教在中国的胡作非为,导致康有为等人最终试图用西方的方式,借助儒学来对付左右为难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只是被康有为利用了,最终被歪曲了。五四时期人们对于康有为“孔教”的批判,其实只是对儒学基督教化的批判。由于这种批判出现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是,儒学已经基督教化了。从此,这种错觉似乎变成了一个事实。此后,很多对于儒学的批判,都把这个错觉当成了真实的前提。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康有为连累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遭受了很多不应有的冤枉。

  • 南水

    南水 2011-05-17 08:40:36

    这些谈不上是常识,有些论述是因为教条,或者太拘泥;有些论述是因为不实;有些论述是因为太固执;有些论述是因为污蔑;有些论述是因为党争。

  • 少翁

    少翁 (三千年未有变局之劫后余生) 管理员 楼主 2011-05-17 10:36:36

    确如兄言,然正是关于儒教之论述有颇多歧义,因由又多,故想藉此定儒学之位难矣。

  • 南水

    南水 2011-05-17 12:23:59

    我从来没有借儒教定儒学之位的想法。我支持儒教,是因为它能补充儒学所不及的某些地方,或者说可以让儒家有更多的形态,从而因应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换言之,万化归经,故为定海神针,然经之万化,亦为定海神针。此两者是同一定海神针的两面,但路径毕竟有异。

    当代之万化归经,其要义则在天下七大洲诸事百家归摄于经义。其当下最难者就是消化西学。

    当代经之万化,更加暧昧不明,但儒教不失为万化中之一化。其它诸化则将更加是千姿百态。假如诸事百家已归摄于经义,则诸事百家获得新生,自成经之万化中诸化。

  • 德不孤

    德不孤 管理员 2011-05-18 08:01:01

    的确是不是常识,而是一堆意见。 儒教没那么玄乎,李申滔滔百万言讲儒教,我觉得就一句受用,那就是《大学章句序》是朱子儒教新纲领。以书院、祠庙为教堂,以士夫、百姓为教徒,日用而不知,形成了皇权不下乡的儒教文明社会,宋明以来的儒教不过如此。康子时,经典扫地,日用而不知不能够了,要求明树儒教,而同时,工业化和教育普及的要求使祠庙和书院坍塌,要求组织创新。怎么树,怎么创,要一代代儒者去探索。 我觉得,少翁兄、阔言兄、老景兄等几十年相濡相沫、砥砺精进的结合,就是一个当代儒教组织的典范。

  • enoch

    enoch (中国史惊魂未定,吾生有事) 组长 2011-05-18 20:20:48

    几十年也与少翁,老景所争所辩也亦多,和而不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93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