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纳其斯与戈德蒙》
来自:秋水
《荒原狼》之后本不想再读赫尔曼·黑塞,因为太难,大量涉及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总得费心琢磨某段话究竟什么意思,即使最终领悟个八九成,也仍觉雾里看花,似是而非。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想那么累。可这样的深度,又往往极具诱惑力。当看到老白推荐《纳齐斯与戈德蒙》、提及黑塞名字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犹豫便把原著找来读。然后便沉溺其中。 两位男主相遇于修道院,结成师生缘分,他们个性不同,却彼此倾慕,他们目标一致,都想成为修士,但身为师长的纳齐斯却发现戈德蒙天性纯真浪漫,该另有所为。在纳齐斯的引导下,戈德蒙发现真实自我,离开修道院,开始漫长的探寻之旅。在多年流浪生涯中,戈德蒙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品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见证了黑死病带来的死亡,也体会了爱欲的欢愉与短暂,这一切在他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尊不期而遇的圣母像深深打动了戈德蒙的心,从此戈德蒙拜师学艺,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这是一个找寻自我的故事,也是关于灵魂之爱的故事,羞涩,克制,自我牺牲,长相守望,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十分动人。这情感是在同性之间,两个男人之间,却没有引起我任何不适,反而还觉得特别美。是的,那种克制和相知又疼痛又美。 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本书的另一贡献是以感性的方式(讲故事)说清楚了一些概念,比如理性与感性,学术与艺术,这些词我们常用,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至少对我来说,是不那么清晰的。黑塞以纳齐斯作为学者的代表,以戈德蒙作为艺术家的代表,通过他们的对白和所作所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真是比任何教科书都讲得明白。在读的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去联系自身,计算自己感性理性的配比,判断自己是真文青还是假学者,忆起那些完全听从直觉、服从欲望做出的决定。 小说中反复提到对母亲形象、始母形象的追寻,这部分涉及心理学和神学,比较难以理解。有人提出戈德蒙有恋母情结,我认为解释得偏简单了。从长相到才华到性情,戈德蒙都很像他的母亲,从很小的时候起,戈德蒙的父亲就刻意压抑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以至于戈德蒙内心有强烈的对母亲的思念和探索欲,所以他总是梦见母亲,正所谓缺什么想什么,被抑制的总会反弹。成年后他与数量众多的女性有肌肤之亲,对女性的美有种天然的鉴赏力,其艺术家心性促使他不断将各种女性特质糅合为一个形象,即为始母——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 黑塞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心理描写极多。之前读《德米安》、《悉达多》和《荒原狼》的时候,就觉得他将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得细腻清晰,很棒,这次读《纳齐斯与戈德蒙》,则想拍案叫绝了,可能是共鸣更多的缘故,感觉黑塞把人物瞬息间可能有的内心活动把握得极其精确细微,令人叹为观止。 赫尔曼·黑塞,曾德国籍,1923年改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纳齐斯与戈德蒙》被认为是黑塞生前最受欢迎的作品,因书中有同情犹太人的段落,被德意志第三帝国审查并禁止发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起风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和一首歌的故事 (秋水)
- 一个日本人和一个南非人 (秋水)
- 荐书:《纳其斯与戈德蒙》 (秋水)
- 什么是文青?(转) (巴扎黑)
- 荐书:《使女的故事》 (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