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濯心涤情
竹子
明清两代的历史我知道得比较细,但是都是历史知识,几乎每一个皇帝我都知道他们的故事。 但是我不能这样一个个的去讲述。 我就简单地谈谈明清两代给我的感受吧。 关于明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重典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即为后,实行重典统治。所谓重典统治,我理解就是利用严刑峻法去治国,惩治贪官污吏。在《大明律》之外,另外颁布了《大诰》。,里面有很多残酷的刑罚。再者,明代洪武年间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等,正体现了这一点。实际上,明朝的开国功臣到最后都被诛杀殆尽,包括人们熟知的李善长,徐达等。 (2) 明成祖朱棣与靖难之役:明太祖立的太子朱标早死,明太祖就立了皇太孙朱允文。后来,他即为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削藩。这就引发了明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402年)。这是少见的诸侯王反叛夺得中央政权的例子。 (3) 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曾经七次下西洋,时间跨度为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至明宣宗宣德年间,主要是为了到一个地方,宣扬天朝上国的威势。这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要早大约一个世纪。 (4) 明代宦官专权: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还设立东厂特务机构。明代宦官有24衙门,其中司礼监掌奏章机要,逐渐掌握了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并插手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形成宦官专权。明代专权的宦官主要有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和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 (5) 张居正改革:有考成法,就是让吏部,兵部把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资格书于屏风上,严格考核其政绩功过。张居正采取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张居正改革主张兴修水利,张居正用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使黄淮分流,使黄淮分流,使漕船可直达北京。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把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征收,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改良自救运动) (6) 明末三大案,也就是挺击案,红丸案还有移宫案。这三起大案都与朱常洛和郑贵妃有关。也就是“争国本”事件。 (7) 明末农民起义:主要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最后竟能打入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8) 南明流亡小朝廷:南明就是明代灭亡之后的流亡政府。为什么会有呢?因为南京有一套和北京一样的制度,尽管平时不起什么大作用,但是到了关键时候,它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最后一个是永历帝,好像时在越南被抓到了。 (9) 土木堡之变:王振专权和土木堡之变有分不开的联系。明英宗被俘,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景泰帝即位,夺门之变,之间有前后联系,关系很密切。 关于清代,我的认识如下: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一统王朝。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26年负伤死去。皇太极也就是清世祖,他与1635年改元崇德,该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山海关)顺治朝前期为摄政王多尔衮所把持,后多尔衮死后被清算。顺治帝宠爱董鄂妃,却很早就死去了。康熙8岁登基,16岁出鳌拜,遂亲政。亲政之后,平定三藩之乱,反对沙俄入侵,(1689年《尼布楚条约》)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做了不少的工作。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晚年,因太子被废,诸皇子争夺太子之外,主要是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后来,雍正帝即位,开始了秘密立储制的实行。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兴吕留良狱,封建王朝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乾隆时期兴胡中藻狱,平定大小和卓回部叛乱,等等。这一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文字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套大型丛书,编辑于1773年至1782年。《四库全书》不仅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也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了大破坏。1795年,嘉庆帝即位,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1804年嘉庆帝遇刺,1814年发生了天理教起义,等等。1820年,嘉庆帝病死于避暑山庄,道光帝即帝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末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嘉道时期,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咸丰帝时期,大事件有太平天国运动,科场舞弊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据说是已经堕落了,有点自己慢性自杀的样子)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忻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1874年,同治皇帝病死,两宫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禧太后生病了,“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慈安太后单独垂帘听政,但是,慈安太后突然病死,从此,慈禧太后一个人垂帘听政。1908年10月,光绪和慈禧相继病死。1908年,宣统帝即位,3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了。 清朝的灭亡,是外患和内忧并起的结果。外患即列强的侵略,包括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内忧主要是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等。 最后是,革命党人通过建立革命政党,进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占的时间跨度是相当长的,从原始社会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到帝制时代的结束。 学习这段历史,我首先学习到了要有一种长远的历史眼光,就是要能够站在高处看清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脉络等。这是在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历史。 比如,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此后,中国历史一直处在王朝的兴衰更替之中。 从宗法观念及“家天下”的角度来看,是一家一姓对前一个一家一姓的取而代之,他们进行王朝更替的手段不同,有的是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权,有的是外戚专权进而谋朝篡位,有的是军阀控制朝政进而篡权,有的是从后宫走向了历史的前台,等等。形式多种多样。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其中经历了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的阶段,最终进入到奴隶社会,建立了国家。但在当时,夏商周实际统治的区域相对于如今中国的地理范围来看还是十分有限的。到了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等。中央对地方开始了强有力的垂直管理。再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等推翻了秦王朝,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建立了西汉王朝。从战国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到郡县再到郡国并行的转变。之后,从汉景帝、汉武帝始,西汉政府逐渐开始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到了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并起,各地军阀称霸一方。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的历史时期。西晋短暂一统后,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局势混乱,后由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并且进行汉化改革,实行均田制,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中国南方在东晋灭亡后历经宋齐梁陈四朝。581年杨坚建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至此中国又实现了统一。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分权增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继而是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与北宋和南宋的对峙。后元统一全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之后又经历明清两个大一统王朝,最终在1912年帝制终结。这其中,宋代地方军力薄弱,元代设行省,疆域广大。 其次我认为学习历史要注重把握人、事以及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细致观察和研究,要学会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来看历史。 再者,我认为学习历史要注重考据,注重论证,注重有理有据。 只有通过广泛地积累学习,大量地阅读,精心地研究,细致严谨地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推荐比较适合入门读的清史 (醉鸭🦆)
- 慈禧和奕䜣有点好磕怎么回事。 (一缕暖阳)
- 在学习时,有一处苦思不得求解,想请解一下各位。 (乐易盎)
- 历史讨论群招人 (风的传说)
- 为什么我身边没人爱看《暮云深》啊? (维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