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中医
来自:知白守黑
学术园地 http://www.douban.com/group/59038/ 本园地提倡原创,亲自写作,宣扬一种学术的思维、理念与氛围,求得自身的提升。但又不主张古板的写作,讲求通透灵活。 知白守黑/文 最 近一些年,中医逐渐热起来了。谈论的声音比较多,话语也多是偏向中医的。但中医究竟是什么,很难讲。人们多只知道药铺里用小秤称量出中药,再混合起来用砂 锅来熬。中医大夫的典型形象也多是长着一把胡子,戴着眼镜的老头。在这之外,便印象很少了。现代人对于古医书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否则便坠入五里雾中。的 确,中医难懂。初学者不仅要熟悉至少400多味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几十个常见方剂,还要学习阴阳五行等绕来绕去的抽象医理。然而,即使这样,在中国古 代,人们谈医论药似乎也是常见的事。宋代的《梦溪笔谈》、明代的《五杂俎》和清代的《浪迹丛谈》就都是很好的例子。作者虽非医家,但谈起医理方药来头头是 道,这就很让人感觉中医在民间扎根很深。的确,前几天偶然买的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是明代陈眉公作的序,而李东垣的《脾胃论》,则是元好问作的序。 由此可见,中医之影响,真是非同一般了。 然而,中医书并不好读。特别是前人用药治病,即医案方面,非平素对医理药性熟稔而不能通,更遑论 兴趣了。然而,我以为中医药的特色却正在于此。试想一下,中医治疗皮肤病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主皮毛。而西医有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来治皮肤病的吗?中医 治疗肠道的疾病也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尔,中医可异病同治,也可同病异治。所以,正如《爱上中医》的作者何裕民教授所说,“中医是一门艺 术”。何教授又说:“中医是一个煲,要慢慢熬,才有味道。” 这话也是不错的。试想,“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朱丹溪反对张子和,而后世 的张景岳又反对朱丹溪,陈修园又反对张景岳。历代医家观点相左的有的是,到底听谁的呢?当世大医家尚且观点相左,更何况一般人了。况且,医者意也。每个病 人的禀赋、证候、病症都有所不同,很多医家经验也是不可重复的,故而运用之妙,就存乎一心了。这也正如陈修园《医学心法》中所说:“孔门一贯呼参,二南诏 鲤,师以授之弟,父授之子,皆本心法,以为心传,医道何独不然。……心悟乎古人之言,能畅达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绘古人意中之言。辨其是 非,判其偏正……,殆所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矣。” 其实,中医难精更有一个原因在于,《黄帝内经》作为一个经典就比较难 懂,而历代的医书又太多。对于医家来说,只有《内经》等经典吃透了,对疾病诊治的水平才有可能上长。而要吃透《内经》,又要旁参诸书。但古代的医书据估计 就有1万种,近30年出版的又有6万种,超过了过去所有医书的总和。书与书之间所论又不尽相同,非不多读而不能道地,况且还没有实证来检验。 书 看不过来,就只要择其精者来读。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偏好李东垣的补土派。我以为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来自禀赋遗传,已无法挽回;只有后天,还有发挥的余 地。脾居五行当中,为气血生化之源。如能健脾益气,则诸病可愈了。而诸病之起,亦首在伤脾。所以医家在用补法时,非常注意脾胃的保养,否则汤药里的活性成 分无法吸收。到现在,我觉得这都是治病的一个思路。当然,补土派也只是门户中的一家。但专其一家,也许才能趋于精纯。 与自古以来人们 对于中医的盲目推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代西医涌入以来,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此之前,人们只是质疑庸医,而对中医体系却并不怀疑。但到了近代就 不同了,余岩等人首先发难。1916年,他出书对中医进行全面的批判。后面跟随的还有严复、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调和中西医的也有数家。近年来出版的《当 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一书就对当时的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只可惜有些简略,若能加上更多当时医家的反应就好了。不论如何,西医的全面涌入使中医 感受到了危机,直到现在,西医仍然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存在。 我把从近代以来中西医的论争看作是科玄论战的一部分,现在更只是余波。结论 当然还没有。不过书店里能看到的有趣景象是,一方面是《刘太医论养生》,鲜明地提倡中医,排斥西医;另一方面是方舟子的《批评中医》,一边倒地替西医说 话。倒是何裕民《爱上中医》在袒护中医的同时略为中庸一些,说古代巫医不分,中医带有朴素的原始的色彩,难免泥沙俱下。 其实,与《爱 上中医》相比,何裕民主编的另一本书《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更有影响力一些。这本书对中西医学的诞生、发展与其自身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比 较。不过,书是1990年出的,也是很早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中医出身,故而对处在强势地位的西医也颇为在意。而现在的西医界,除了少数一些人,大部 分对中医几乎是不屑一顾的,几乎很少有西医出身的人来谈论中医。这种对话的不平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医学的正常发展。 因此,近代更深的 门户之见我以为是在中西医之间。虽然已有中西医结合之刊物和相关理论与实践,但大多是以一种西方生物医学的理论来诠释中医药。其实,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思 维模式,同样以尊重事实为依据,并不一定要强加给西方的物理化学和细胞原子理论。《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也就够了。而杨念群博士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所透露出的对“医学帝国主义”(medical imperialism)的批判,则也正是对当下西医霸权论者的一个寥远而含蓄的回响。这场争论也许还要继续,不过二者仍然会各自前行。 何裕民著:《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6元。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90年7月,8.7元 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36.8元 区结成著:《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三联书店,2005年5月,19元。 (元)李东垣著:《脾胃论(新校版)/中医经典诵读丛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1月,10元 (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月,20元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教大家,各位读书时的医学英语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求推荐 (Caroline)
- 心理.生理 (小谦)
- 国外医学院经典教材 (ZC)
- 湖南省肿瘤医院,深圳滨海医院,求大神指点~ (小太阳)
- 医学生福利,移动医疗公司给补贴啦 (俯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