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五次分享会】群体里的自我
Mr.里予
本次分享会基本概况
时间:11月8日
出席人数:八人(四位参与者、三位旁听者、一位主持人)
讨论话题:心理疾病的高发、内卷
时长:170分钟
第五次分享会,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群体与自我的关系。
我们之前采取的话题生成机制,是让大家各自贡献自己想要讨论的选题,聚合到我这里后,进行集中投票,选出得票最多的两个。
前四次的讨论,由于没有出现在最后时刻,无法投出前两位的情况,所以问题一直被压了下来。
直到这一次,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
因为到目前为止,参与者数量最多也就是五位,而话题前两位最高票数也仅有三票而已,用这样的方式,不免会让贡献了选题,但只有一票的参与者感到不爽,毕竟没有聊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下次的话题讨论,我将不会采用这种粗暴的投票方式,而是把话题的决定权,交给万能的随机性——即参与者继续向我提供想讨论的议题,然后通过小程序进行随机打乱,最后生成本期的两个话题。
这个方式的要求在于,话题提供者必须完整的提供选题名称,介绍以及相关资料链接,而参与者也必须详细了解以上提供的内容。这个方法我认为对于目前参与人数少,话题提供不积极,话题选择不公平的现状能起到暂时性的作用,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意见,评论区见。
本次的讨论氛围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第一个话题偏沉重,第二个话题则更抽象,信息密度有些过大,而且在第二个话题上,我们过多地纠结于定义,导致讨论体验上会有些差,这也就牵扯到了第二个我个人关于群体与自我关系的思考。
分享会规则中,自由讨论期间是允许被合理打断的,这个权利乍一看是倾向“打断者”的,因为我们赋予他合理质疑的话语权,而暂时剥夺“正在表达者”的话语权。
而实际上,“正在表达者”是有拒绝被打断的权力的!
其合理打断本身是一体两面,它可以让所有人都保持思考状态,也保证我们的话题走向能有新的突破,但并不意味着有“异见”的参与者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把话题走向一味地拉到自己的思考轨道之中,让大家亦步亦趋的缓慢前进,最后演变为对某些定义的极致纠缠,通俗的讲,不要拉着大家一块钻牛角尖。
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参与者,能够做到不被习惯性的谦让来绑架,在别人提出打断时,要思考“我的话说完没有?”、“我后面是否还有但是?”、“我的表达是否让别人对我的观点有了片面的理解?”,要明白,你的拒绝,其实也在保卫其他参与者的完整表达权和参与体验。
本次分享会结束后,我和几个新参与者简单聊了一下,大致有几个意见:
1、群聊要不要马上解散?
有参与者提出,在观点分享会后保留长群,分享心得和体验。
我个人是不太想,因为我觉得这会给大家造成社交压力,而且快闪群的形式比较酷,目前人员流动大,没有几个固定的参与者,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有异议,可以评论区留言。
2、能否不要太理性?
在小组置顶帖中我详细介绍了分享会的初衷和规则,里面是这样说的:
“ 社交之中,除了情感链接以外,其更有价值的一点,我想是单纯的逻辑观点交流所带来的智识进步。 ”
我认为这是分享会的基石所在,但这个意见却启发了我,未来我们可以专门开一个偏感性的分享会,交流生活、情感和艺术等抽象的东西。
未来分享会的主基调仍然是以理性和逻辑交流为主,但我们可以开拓不同的领域,满足更多元的需求。
事情我还想继续做下去,这里还是放上我的微信:dghi2536,欢迎所有人来分享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今天是小寒,没感觉有多冷,难得家里就自己,赶紧打扫卫生 (绿水青山)
- 莉莉和叔叔约定在晚上去钓鱼,在叔叔的指导下,成功钓到了一... (绿水青山)
- 2025开篇第一篇日记,也是工作日第一天。因为前几天带着老人... (小鹿大鹿)
- 昨晚失眠好久才睡着,想了很多人 (绿水青山)
- 眼前有点迷茫, 思绪有点乱,不知道该怎么规划今年的打算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