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夫:梁漱溟的东西方学术比较思想概述及评述
弘毅(保持觉知)
(一)从中西社会和医学谈起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一直致力于东西方学术比较研究的学者,这在当时乃至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多倾向于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学者中,梁先生可谓独树一帜。他对东方文化有着非常强的自信心,并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负有天大的责任——沟通中西学术,发扬儒家学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这在大多数学者来看显得有些荒谬,但是事实却不是那么简单,今天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表明,中西方的差异已经不简简单单是经济、技术、军事、政治、乃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背后的根源乃是民族差异之下的文化差异。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意义上认为中华民族已经获得独立,但是以后的历史却表明,中国在文化思想上仍然在遭受西方的侵略,仍然是文化上的殖民地。从政治上的西方社会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文化在教育、医疗、科技、经济、学术等领域,无不是西方的占据绝地的统治地位。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拼命地向西方学习,追赶西方,但是却发现在绝大多数领域,我们之不过是学了个皮毛,之不过是在跟在西方屁股后面瞎跑而已,而自己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拿医疗方面来说,尽管在解放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中西结合的方针,在农村通过推行合作医疗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后,首先是在医生的培养上采用了西医的培养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中医开始逐步消失,加上政策上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医一直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变成了一种灾难,由于农民普遍对西医药没有一般的使用常识,习惯也基本上不适应,一些小病只是通过服用一些西药来对付或自己抗过去,但是这些西药一般长期服用会对五脏产生破坏作用,在不少农村直接导致的是胃癌、食道癌的急剧增多,人到中年即患有多种慢性不治之症,当收入远远无法达到手术花费的需要时,他们大多选择等死。但是更多人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于是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西医在西方表现得很适应,但是飘洋过海到了中国之后,却被严重地异化了,并且成了社会的一大祸害,比贪官强盗还坏。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将中国社会比做农民,那么近百年来人们用西学来振兴中华也就向今天西医会危害中国人一样,是不是这样呢? 在比如民主选举,到了中国就分化为两重现象,一种是为权威强者所垄断,一种是普遍的贿选[1]。法制也是如此,从前是家天下,皇帝家的家法既是国法,今天是党天下,党的规矩即是国家的规矩,西方是法政,中国偏偏是政法。似乎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近百年来实际上一直是国弊为本,西学为用,两个东西凑到一块,祸害了中国百年。 梁漱溟先生正是从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处即文化差异分析入手,解释和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态势仍然存在,甚至更甚之。因此研究梁先生的思想并非抱陈守旧,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梁漱溟所认为的东西方学术之不同 梁漱溟认为中西学术主要有三个根本的不同:(表一) 中国 西方 1 崇尚自然、生命 重在人为 2 向内 向外 3 动的、玄学的、有机的 静的、科学的、数学的、可分的 现解释如下: 1、中国学术之崇尚自然、生命: ① 儒家:《四书》:“天可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又如:《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儒家侧重于心理(心学)的修养,往往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激发志气,积极向上。 ② 道家:起源于养生术,后生出医家、武学、气功、道家(综合)等诸多学问,起共同点都是侧重生理潜能激发,模仿自然,顺应自然,发扬自身(生命)之潜能,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比如中医,所用中草药基本上采于大自然界的自然产物,仅经过极简单的炮制。在使用时也运用通过观察自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阴阳([天—地、日—月、寒—暑、昼—夜等]→阴阳→[寒—热])五行(五脏、五官)学说。但是中药在中医治病只是起辅助作用,中医用药其实主要是为了激发自身潜能来修复自身机能。 西方学术之重视人为: ① 科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 ② 工业、技术: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 ③ 医学:将人体看成一部机器,各器官看成零部件,重视借助外部 (手术和化学药品)来解决问题; ④ 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和自然界,将人类社会看成是蜕变式的发展。 2、中国之向内用力: ①儒家:重在内省(修心),个人品德修养 ,内部调和适应,并将这种思想扩大到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所谓“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 ②道家:重在修身,如医学(个人健康)、武术、气功、养生等通过意念来平衡、调和控制自身的精气神(血液、呼吸、消肌肉、骨骼等),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西方之向外用力: ① 科学技术:重在对外(自然、社会)认识改造索取; ②医学:多借助外物(西药、器械)解决自身问题; ③政治、经济、工业、军事上多向外侵略、掠夺、扩展,人民性格多外向。 3、第三条通过中西医学比较来解释:(表二) 中医 西医 ① 基 本 观点 1、主要依靠自身之机能 注重借用外力(药物、器械)、手术 2、把生命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生命是局部组合而成、分散(中毒除外) 3、辨证+对症 对症,科学的,一对一的 ② 诊 断 方 法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望:气血、心理状况; 闻:即听,声音、气力大小; 问:环境、饮食、时间等,确定病因; 切:脉象,强弱,生命力状况 诊断方法:望、问、切 望:眼观外伤、解剖、胃镜、射线透视。用眼睛确定病灶; 闻: 问:感觉,确定病处(位置); 切:脉的频度。 ③ 医 治 方 法 调机下药: 对症:针对症状确定; 辨证:分析相互关系; 调节身体、五脏机能。 对症下药,手术解决 ④ 归 宿 玄学[2] 科学 在上述对比说明的基础上,梁漱溟曾试图沟通中西医,例如他用了一些西医术语来解释道家的某些术语,并且认为,只有西医进步了,才能认识中医,包容中医,申而言之,将来必是中医为内核、西医为外器。我认为,这或许是可能的吧,但却又感觉西医似乎对中医深不可及。 关于西医发现病菌之后,梁老没有进一步说明中医的变化。我认为,此时中医也可以变通来解释。按照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的阴阳说,即可将自身理解为阳,病菌理解为阴,将有益菌理解为阳,有害菌理解为阴,合起来便是自身和有益菌为阳,有害菌为阴。中国古代的种痘术已经说明中医能够适应细菌。此外,从近年来发生的“非典”来看,难道不是中医的巨大功劳么。更何况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其实已经早有预测[3]。 如此看来,中医被西医所包容也很难说。 (三)梁漱溟所认为的东方学术的根本 针对上述西方学术差异,梁漱溟认为,作为社会的精英,最高智慧之用于内省还是外向是东西方学术差异的根源。其思想表述如下:(见图一) 内省(东方) 外向(西方)方) 心理 生理 儒家 道家医家武家 佛家 养生、健体 身家国天下 玄学 学术正统 科学 工业 经济 机械盲动 意识生命为外物所役 心理学 中西学术接头 关于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此前已经有详细的叙述,下面单讨论梁先生所认为的东西方学术的接头,用梁漱溟自己的话来说,即用西方(现代)心理学为中国儒家作一说明。此亦是梁漱溟所认为自己负有的一最大责任,这便是《人心与人生》一书。 当我读到《东方学术之根本》一文的时候,突然想到很久以前大约是在上高中的时候也曾经立意为中国的其他学术如中医学、道家、武术、气功乃至兵家做一中西对比,以向世人说明之。然而梁老以近百年之功只说明了一儒家而已,看来哪个想法是非常困难的了。 近数年来,我常迷于中国传统学术之中,而无暇顾及西方学术近况及发展,并曾一度自封闭于东方极端保守之中,常所言之东西方之不同,亦多片面之词,此是最不应该的。这是我远不及梁老之处,然又常思之与梁老自幼即自信未来中国文化必基于西方之上而复兴光大,实同一也。 五年以前,我曾认为中西是相对(相向)发展的,中国文化早熟,西方文化近年亦近于成熟,这个判断与梁老的思想也基本相同。 照此断言,中西学术接头之时,当于两千年之后,西方明其根本,追之于中国之黄老《易》之时,似为可能。观西方近日发展只势,大约处于战国百家争鸣之时,故有上述推测。 对于梁老之认为中国学术最后将为西方包之说,我认为此略有不妥。例如我们亦可、用阴阳理论来解释西方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状,比如劳资。至于医学,前面已略有陈述。 (四)三大问题与文化自信 梁漱溟通过比较东西方学术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探索了中西方学术差异的根本性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所面对的三大根本性问题(见图2),在阐述和分析三大问题及其结果后,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复兴,首先是医学,道家,此后是儒家。 < 三大问题 ㈠人 物 ㈡人 人 ㈢出世 科 学 儒家 道家 佛家 瑜珈 中国 印度 西方 东方 我认为人生似乎也面对这三个问题,比如梁老先生的思想就曾先后由西转到佛家,再由佛家转到儒家的过程。大凡在人在年青的时候大多面对第一、二问题,老年和当一二问题困惑的时候便向往出世,希望得到解脱。中西方人在上述问题上略有侧重,这是事实。 至于产生三个问题的根源,我认为用资源禀赋说可以解释。西方文明的几个发源地大多气候不太适用于从事农业,譬如埃及、西亚地处沙漠地带,绿洲狭长,希腊及地中海各国多山地,西欧气候阴冷潮湿,都是不太适合农业活动的开展,自然能供养的人口较少,其人口在社会发展早期极不易生存,故人们必须更多集团式地应对自然的威胁,必须向自然外界努力索取才能生存,因此人对物的关系多于人对人的关系。 中国地处东亚,地广物博,农牧适宜,能供养众多人口,故人口繁衍很快,人民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生存下去,故更多地面对第二问题。 至于印度,因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湿热,人民多文弱爱好和平,加之种姓等级森严,人口众多但自然条件不太适宜。故较早向往出世。从佛教前的印度各教派来看,实为摆脱无边苦难,而释迦摩尼便是因厌烦宫廷生活而向往出世。 对比人类面对的三个问题,西方由资源贫瘠而更多面对第一困难,因此产生第一问题的学术——科学,因为科学发展,西方得以在数百年之内摆脱第一问题的困扰,即解放了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但是人们却又因此而陷入各种矛盾而不能自拔,这时便自然而然地转向第二问题,这时第二问题的学术——儒家便会大有用处,介于二、三问题之间的学术——道家诸学和瑜伽便首先会发挥作用,近日中医和瑜伽在西方的热行便是证明[4]。此后必是儒学占据上风。 这便是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强烈自信的原因。 (五)文化创新与行动 梁漱溟的上述思想自成一体,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学问同时又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是否可行。 梁老先生用其一生来实践其对儒家的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实践渗透于他的生活社会活动各个角落。将儒家思想于自身实践,梁老人为儒家尤其是孔子是重在修心,用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来对待自身。 梁老一生的社会活动也体现着他的儒家创新精神,早年积极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多年致力于乡村建设,试图从农村复兴儒家精神,之后又参与、创立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为国共调停奔波,晚年不畏权势敢于为农民直言。 梁老从青年时开始吃素,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自学中医,并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直到九十六的高龄时方才去世。没有健康的思想和养生方法是做不到的。 参考书目: ① 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 ② 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中西学术之不同》、《东方学术之根本》、《东方学术概观》; ③ 《黄帝内经》 -------------------------------------------------------------------------------- [1] 是指近年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贿选现象,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是候选人向选民贿选,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基层党员和书记的选举。真正民主选举的含义已经成为形式过程而已。 [2] 常人无法理解,科学也没法解释。 [3] 见《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4] 中医、气功和武术在现在西方相当流行,特别是中医中的针灸按摩,瑜伽在西方是如此,西方女性多用瑜伽术来健美、减肥、美容、消除疲劳。部分科学力量也开始研究这些领域,例如用光谱分析仪来分析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用射线来分析气功等等。
-
帕帕鸭 赞了这篇讨论 2014-03-04 17:40:46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国文化之来龙去脉:(一)所谓“早熟” (踢星星)
-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的“人生三路向”应该作何解释。 (踢星星)
- 如何理解《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诸葛子仁)
- 艾凯在《吾曹不出 如苍生何》中提到了1979后的莫斯利事件 (小鱼儿)
- 调查,你是如何对梁漱溟这个人产生兴趣的? (纸片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