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人格解体》理解人格解体障碍相关的心理问题(第四章二)
欲明(踏上欲明路 深度见自己)
创伤后应激障碍
短时间或较长时间暴露在重度创伤情境中的特定人群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起强奸案的受害者可能会发展出PTSD;同样,一名身处逼真的战斗情境中的士兵也可能发展出PTSD。创伤后反应通常包括对创伤事件意象的闪回,回避可能让当事人回忆起创伤事件的情境,或从PTSD的痛苦中进行情感撤回。在PTSD和DPD患者中都可以观察到他们试图去躲避痛苦的情绪和情景。而且,就像前面解释过的那样,人格解体是一种应对重度情感痛苦的常见反应,所以在同一个创伤事件的幸存者身上,我们通常可以观察到他既有人格解体也有创伤后应激反应。实际上,在DSM-IV-TR对PTSD的诊断标准中就提到解离是很普遍的。例如,当回忆创伤事件时,PTSD患者通常可能会体验到解离,或者他们会描述说出现了漠然反应或和他人的疏远感,或是注意力集中有困难。
尽管DPD患者群体中同时也符合PTSD诊断标准的人数比例是相当低的(大约5个百分点),但有过创伤经历却是很普遍的(Simon and Abugel 2006)。丹尼,这位我们提到过的DPD患者认为来自于他母亲的长期的言语虐待引发了他人格解体的体验。这也是慢性人格解体患者群体的一个共同特征。强烈的情感体验可能也会构成巨大的创伤,特别是如果你对痛苦有较高的敏感度的话。举个例子,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可能会报告说在经历严重心理痛苦的时期之内或之后(例如像短暂性的重度抑郁)会发展出人格解体。长期的日常压力或超负荷工作也可能引发或加重DPD。理论上说,创伤事件性质越严重,引发解离反应所需的暴露时间就越少。例如,一个人可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挺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导致解离反应,而一次性虐待经历可能就足以诱发解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注意到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也是解离或人格解体的诱发原因。例如,一个人经历创伤时的年龄和他对痛苦的易感度可能也会影响到他是否会有人格解体体验。
强迫性精神障碍
许多OCD患者也有一些人格解体的特质。一项研究发现OCD患者,特别是那些有反复检查和整理行为的患者,同时也符合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Rufer et al.2006),且接近三分之一的解离性身份认同障碍患者也表现出强迫症症状(Kluft 1993)。OCD一个突出的症状就是反复不断地思考哲学相关的议题。哲学思考强迫症的主要特征是长时间无法自拔地聚焦于存在的本质,理论问题,或者个人意义这些问题上。有这种哲学思考强迫症的人会经常深思他们自己的存亡,会经常说某种形式的存在的困境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动乱。强迫性哲学思考的内容通常都是比较负面的(例如,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既然终究难免一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活着?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且这种思考模式会源源不断,难以摆脱。这种症状也同时常见于DPD患者身上(心智层面对痛苦问题的关注实际上与哲学和存在相关联)。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你对自己的人格解体症状有许多强迫性的思考,同时你也可能对更大意义上的哲学议题有强迫性的思考(例如,思考人类灵魂的存在,你是否是缺乏了一个“自我”,在漫长不变的个人和精神空乏的状态下能否生存,诸如此类)。
苏珊,我们在第2章节的时候介绍过的一位DPD患者,她就有哲学思考强迫症,例如她会对自己的行为自主权以及生存的意义这些方面感到不确定。对自主权的怀疑会让人直接联想到OCD,它经常也被理解成“疑虑病”。从根本上说,OCD会引发人们对自己的观察产生疑虑,哪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完好无损。觉得无法相信和利用感受这一现象在DPD患者群体中也是相当常见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在哲学思考强迫症和人格解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当然你没必要太过深入地沉浸到古典和现代哲学里去探究心身关系这一有史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
总的说来在DPD患者群体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强迫性思考这一现象的存在。你有没有发现你自己也会无休止地关注让你痛苦不已的症状,或者关注自己在利用感受方面的无能为力,或者是不停地想着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会有多么的悲惨?慢性人格解体患者认为他们的症状永远不会有改善。而且,对造成人格解体的生理原因进行强迫性思考不免让人想起疑病症(强迫性地关注一系列疾病的症状表现)。如果你也像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DPD患者那样,那么你可能也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去研究和进行自我监控,试图去搞明白人格解体有没有一些神经学或生物学的原因。你可能也做了一大堆的健康检查项目,包括莱姆病,脑部肿瘤,水银中毒,阿兹海默病,或者其他类型的精神错乱。几乎每一个我们在治疗中见到的DPD患者都告诉我们说他做了PET扫描,CT扫描,MRI核磁共振,或者其他的试图去找出人格解体症状生理病因的检查。对健康的过分关注在DPD,OCD或者疑病症群体中都十分常见。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认识到DPD症状里的强迫性关注涉及到的是要去找出导致痛苦的原因而不是对致命疾病的恐惧。
无休止的强迫性思考,这样做的话就会强化症状的特质,从而又导致对这些症状更多的关注,正是出于对这些的考虑所以人格解体障碍也被认为是强迫症谱系里的一种。换句话来说,DPD和OCD患者都会过分思虑症状的征兆从而又关注到了症状;对痛苦的过分警觉又带来了新的痛苦,因此又造成症状的加重和更多强迫性思考。简单说来,这两种障碍多少都在自发维持着一个最终常常会发展失控的痛苦怪圈。举个例子,人格解体最开始的时候,它忽然发生在你的身上,让你无法体验到过去熟悉的现实世界。可能它也会让你无法去感受到爱的感觉。一旦这种不变的状态变成一个悲剧现实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坐下来,完全投身于去观察内在体验,想找到爱的感觉。接下来很有可能发生的是,在这种追寻中你会意识到你的内在感受根本无法捕获,想要找到某种感觉这种愿望非常难以实现。承认内在感受的飘忽不定可能就有点像失控感,这对你来说非常痛苦因为你已经觉得自己似乎不能再相信自己的体验了。失控感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让人害怕的东西,任何和失控感有关的内在感受都会成为强迫性思考的对象。你可能也会觉得这些感受和DPD此类的障碍没有关联,但你的头脑实际上是越来越难清除掉这些想法。这一概念可以用图4.1来说明(为编辑方便,图片内容位置仅用文字表示,具体的图示可在公众号上获取)
(上)人格解体/OCD引发的强烈感受
(右)对人格解体/OCD痛苦感受的抗拒
(下)对人格解体/OCD关注度的提高
(左)持续思虑人格解体/OCD
图4.1 人格解体/OCD症状之间相互间的维系和强化
认知解离是接纳取向疗法里的一个技术策略,它可以让你把你的想法这一大脑的产物只看作是想法而已,实际上你的大脑会持续性地生成想法,不会停息。采用一个让你不会陷入想法内容里的视角被认为对管理你无休止的,纠缠不休的或强迫性的想法是很有益处的。第6章节会阐述这一技术策略。同时,强迫性想法背后通常预示着一个灾难性的后果。例如,你可能会这么想:“人格解体是如此的令人厌恶,但我恐怕永远都摆脱不了它了。”你可能害怕的一个灾难性后果是一种完全陷入孤独的生活,和人们远离,大脑一潭死水,或者反应迟钝地住在精神健康机构的医院里。你可能会害怕DPD将会发展到一个让你有苦说不出的地步,你也害怕成为家庭的负担,或者伴侣将会离开自己。诸多的恐惧害怕实则是人格解体强迫症的原因,而暴露在这些灾难性的后果里可能将会帮助你去面对人格解体相关的恐惧。第8章节会阐述暴露技术。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和人际冲突相关的让人倍感痛苦的一个心理问题;它包括强烈快速的情绪转换;做出危险行为的冲动趋势;长时间的贫乏体验;倾向于用黑白两极分化的视角看待事物(以极其极端的方式看待事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症状标准。在BPD和DPD患者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都有贫乏体验和自我迷失感。DPD患者会表现出自我物化的症状------感觉环境以相当快的速度转换,自我和环境的界限不清晰,或两者皆有(Jacobs and Bovasso 1992);这会让人想到BPD里自我形象不稳定的这一特征。同时,在这两种心理障碍的患者群体里都可以观察到情绪失调,即采取情绪反应适宜的行为有困难和矛盾性情感反应。此外,DPD和BPD的诱发因素都可以是早期童年创伤(特别是性虐待)。
在BPD患者中,情绪失调通常表现在无法恰当地对强烈情感作出反应,而且有时表现出失控,敌意,或惊恐发作。辩证行为疗法(DBT)(Linehan 1993a)提供了具体策略去管控情绪反应和耐受痛苦。其中的许多策略可能对管理人格解体症状也有益处。第7章节我们会介绍DBT技术。
情感障碍
人格解体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人格解体患者经常说他们无法从过去喜欢的活动中获得乐趣。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快感缺失,对之前喜爱的活动兴趣丧失是抑郁症很普遍的一个症状。人格解体患者和抑郁症患者都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抑郁症里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更多是对痛苦的过分思虑导致的,DPD里的聚焦困难则是更多和感知能力混乱和整合信息有困难相关联。总的说来,这就意味着DPD患者很多时候是无法一次性处理大量信息的;哪怕是熟悉的环境也会造成刺激过度,有被吞没之感。你可能会感到无法理解你所看到的事物,尽管在认知水平上你是可以识别出你所看到的事物的。
抑郁症患者和DPD患者都有躯体化症状(没有明确生理原因造成的身体不适)。如果你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忧心忡忡,这就会加剧你身体上的痛苦;因此你可能就会更加强迫性关注你的身体症状,但你越是强迫性关注,你就越容易沉浸在负面的体验上。因此,换句话来说,DPD是以对身体,情绪,和认知(思考)上的不适体验进行过度关注为特征的。对痛苦的关注可能会加剧痛苦;再一次,这个痛苦怪圈的讽刺和麻烦之处显而易见。
这样,大多数的DPD患者同时也符合情感障碍(例如,心境障碍,重度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也就毫不奇怪了。因此要从抑郁症之中区分开人格解体症状并不总是很容易的。DPD患者也常常抑郁,但更客观的说法是人格解体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助长了抑郁症。同理,抑郁症的症状也加剧了人格解体的症状,因为过大的或长期的痛苦有时候也可以引发人格解体的症状。DPD患者经常透露说他们负面的穷思竭虑几乎全部都是他们担心如何在使人身心衰弱的人格解体和症状造成的痛苦之中长期地活下来。因此,更典型的总结是抑郁症随人格解体而来,而不是相反。这一论断也被事实所证明,因为在同时罹患人格解体和抑郁症的患者中,抑郁症可能淡化消退了,但人格解体的症状却依旧持续,没有消退。
总结
短暂性人格解体可能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用的,因为它让我们可以以麻木和超然的镇定来应对极度高压的情境,但是一些人却发展成了可持续数年之久的慢性人格解体。慢性人格解体(DPD)的具体诱因并不总是清晰的,但患上它的人更多是有过创伤经历或强烈的情感痛苦此类经历的,或是因为吸毒而诱发了人格解体(例如吸食大麻,摇头丸,或K粉)。
人格解体和别的解离体验在许多心理障碍中都极其常见,例如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性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考虑到情感负荷过载经常会突然诱发人格解体反应,因此你有DPD体验的同时往往也会有心境或焦虑障碍这一说法就变得合乎情理了。
本章节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疗策略。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详细地阐述这些技术,给你提供具体的策略让你去管控人格解体相关的痛苦感受。接纳取向技术和行为技术将会是6,7,8这三个章节的重头戏。到后面请你完成我们所提供的练习,因为你只有真的去操作,你才会有最大的获益,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治疗技术方面的知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人格解体疗愈中的关键词 (不一样的小号)
- 有想来一起康复的病友吗 (豆友NR3Kl9VqPg)
- 如果一直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好不了,我愿意生命短一点 (蘑蘑哒)
- 22岁精神分裂,原因是在豆瓣发了一个帖子 (几度雨停)
- 技巧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