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个大学生终于(勉强)有了万元存款的8年心路历程回溯
来自:dtyigl
本科,全靠家里养活。一直以来花钱也不能说是铺张浪费吧(至少不欠花呗),但也是大手大脚,和节俭绝不沾边,基本月光。
其实中学的时候还有存点钱,那时候每个月生活费才800~1000,住校吃饭,我还有额外的爱好花钱,每个月都还能存下200多,现在回想一下觉得amazing!而且自认为没有刻意抠门,没有“亏待自己”,那时候根本不懂这些,就是觉得存点钱挺好。
其实就是物欲低,天天穿校服扑在学习上,没有买服装化妆品之类的想法。因为念书做笔记,我很喜欢买五颜六色的笔,还都是进口的品牌,基本10元一只,都不便宜,还有我的小爱好(买同人本),也是溢价产品,但是因为没有其他支出,再加上中学食堂比较便宜,钱好像自然而然就省下来了。
•
转变发生在高三,那时候我转校了,去了一个一线城市。其实我之前也不是在小地方,但是说实话,中国除了几个一线城市,其它城市不管几线,差距都不大。虽然以前旅游去过这些地方,但是旅行和生活天壤之别。
大城市带给我焦虑和自卑,我走在商区,周围是衣香鬓影,觉得自己好土好丑,和现代化格格不入,不敢走进服装店,不仅仅是害怕价格,更多的是胆怯——大大的落地镜让我的土气无处遁形。每次去商场,只会直奔高层,似乎只有餐厅能让我简单的融入群体——食客。
其实这应该是很多朋友大学的感受吧,我提前体会了这种落差。
更让我自卑的是同辈压力,新同学们分两种,一种非常聪明,一种非常富裕。聪明不多说了,聪明都是一样的,蠢蛋才各有各的蠢法。至于富裕,我说实话,让当时的我大开眼界…香港半山别墅,半小时的航程也要头等舱,澳洲/关岛潜浮,名媛生活……第一次感受到穷是一样的,富各有各的富法。我在他们中,成绩平凡,外貌平凡,性格/能力平凡,而家庭经济的鸿沟更加深了我心中的畏惧、尴尬和自卑感。
同时,受周围人影响,我也开始大量购置服装,化妆品。化妆品一入门还都买的大牌,而且都是专柜购买,很贵。当然也有好处,因为都试了,没有雷品。虽然因为使用少,毕业时基本过期处理掉了。我当时的生活费是1.2k左右,肯定是支撑不起这样的消费,还是感谢父母吧,对于我要在高三这个比较敏感的时间想打扮自己的做法,并没有反对,相反给予我很多支持。
说实话,靠花钱填补心灵自卑感的做法并不聪明,但是对于脆弱的孩子(我)来说,是有用的。或许还有更好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感谢父母对我自尊心的保护。很快,我就融入新生活了。
在这样一种“奢侈”的环境中,再加上高三压力大,我经常出去靠吃大餐或者购物放松,这一年我不仅没存到钱,还经常超支,虽然生活费是1.2,但实际花费可能平均下来有1.4k。
由奢入俭难,高中毕业之后,这种消费习惯保留了下来。
•
大学依然在一线城市(另一个),但是我已经比较习惯,开始能“忍受”自己的土。小区别是大学舍友来自天南海北,大家家庭条件差距不大(其实也有好有坏,但没有那种富的让我心惊,时刻长见识的了),这对我来说算是幸运吧。大学第一年,我晕晕乎乎,其实印象中没买什么东西,但是也是月光生活。
到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应该存点钱了,但是也就是想想,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件事,所以也没怎么执行,再加上大城市消费方式多样,我依然过的很潇洒。不过,因为当时有做家教的收入,每个月还是能存个300块,但是可能 double11一天就花出去了。就这样开源不节流的,那一年可能有个一千多的存款吧。这学期还买了很多比较贵的电子产品。


到三年级,可能因为书读多了脑子清醒一些,开始反思社会大环境对我的影响,同时可能因为买多了买够了,物欲也降了,也更会买东西了(比如更能淘到便宜的好货),理解物尽其用的极简主义原则。很顺利的存了一点钱。
了解了🐔金投资,会买一些,与其说是钱生钱,其实🐔金对我来说很明显的作用是把钱固定住,那样我就不想动也不能动它们了。
到现在,看了一下存款,零零碎碎加起来,有九千多了,高兴,但是平静。
这几个月学习很辛苦,我的物欲降到最低,基本只剩下生活饮食支出,偶尔甚至有“生活费怎么这么耐用”的感觉,心境转换之后,行动自然改变,存钱似乎变得顺其自然。因为没有强迫自己,我并没有感受到生活品质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和组里“丧心病狂”地存钱的朋友还是不能比,但是怎么说呢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存到人生的第一个十万 (番薯鸡蛋糕)
- 月薪18000,月消费896,已攒100个!分享我的省钱经! (暴怒影评狗)
- 记录|月入3w+,消费4k+的低消费感悟 (等我康康)
- 问问|大家会有攒钱到多少的时候就gap的想法吗? (禁止焦虑.)
- 攒钱,咔咔攒钱 (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