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职场文化part 2
来自:7个汉字(多少是多 要什么自行车)
第一趴直通电梯:
转眼间已经离开这家国企四个多月,在第一趴里说过,我们这个行业比较特殊,主流从业者相当于手艺人,在家接活儿就行。这四个多月里我也走上了这条路,收入尚可。其实真正的稳定工作是有一门真正的手艺,明白了,这下彻底明白了。不知道我这岁数再去学挖掘机还行不行。
温馨提醒:正在寻找国企工作的小朋友们,国企职场的财富密码已经写在第一趴里了。第二趴可能会更侧重职场规则,也有点“负能量”了,尽量心平气和阐述客观事实。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技能点,自己活得开心舒服就行,无论体制内体制外,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啊!
PS:自己觉得是重点的内容都加粗标亮了,如果看着太长的话瞄两眼重点就行了。啾咪~
1.国企的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不可能不危机,生理心理都在面临危机,这和在哪个体制里上班没太大关系,体制只是危机感的催化剂。因为企业的性质,国企实际上会慢慢剥除员工身上的专业技能,把大家各自的面目抹平,调整到体制认可的统一模式。这个模式只在特定的体制内有效,离开这个特定的体制啥也不是。中年最大的危机是逐渐丧失权威感和认同感,在国企里,没到中年就触碰到职业天花板是常事,到了中年这种压迫感会更让人恐惧。特别是年轻的一茬干部起来之后,上不上、下不下的中年人更加痛苦。
关键是上不上、下不下的中年国企员工一般收入也都不高,社会资源有限,在单位内外会感受到双重的挫败感。要想免除这种双重夹击的挫败感,可能需要在30-35岁时做好降低尊严底线的准备,努力在行政方面寻找晋升机会,或者在业务方面留一手,储备好未来人生的行业、社会资源。
2.透明的个人信息
这是刚入职时不得不忍受的事情。这里面隐含着歧视问题,包含地域、家境、学历背景、性别等。国企里能留到最后的人很两极分化,要么出身极好,来国企就是图个体面;要么出身不好,盲目相信体制的力量。所以既有开玛莎拉蒂来上班的闲散女员工,也有风里雨里电瓶车整天费力不讨好的小伙子。
这背后或许是城市化进程背后的阵痛和隐疾。我们必须承认在许多仍然处于前现代的地区,社会分工并不细化,人们对工作种类的想象极其有限,但网络的普及让这些地区一下子看到了多样化,同时为自身的单一感到困惑、脆弱和焦虑,于是他们又在幻想依附权力便可进入安稳快乐的生活。我想,这也许是许多“十八线”小朋友非常想要进入国企的初衷,上班后的问题却是自己在掌权者面前十分自卑胆怯。
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对——国企是员工信息透明化最严重的地方。这对圈层内的员工非常有利,互相之间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对圈层外的员工来说,很容易变成领导抓住你弱点的武器。如果业务能力不够出众、公文写作水平一般的话,领导根本不会拿你当回事。
这个秘密是离职后体会出来的。我的家人在另一垄断系统的体制内工作,加上我的学校也有点专业垄断性质,这个行业里的顶尖人才差不多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所以面对领导时我也不害怕(更大的领导小时候都见过),和市场上其他公司的人也能说上几句专业术语,导致经常出去接待客人。一开始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单位里的年轻人这么多,为啥我的陪客率这么高,办公室其他人很少有这个“锻炼机会”。离职后终于明白了,这是家境、学历的加成。如果还在上班,非但不能表示“沃日啊,我想回家睡觉”的情绪,还要在年底总结大会感恩领导的栽培。
小朋友们也别害怕!赶快回到第一趴里看看财富密码!迅速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3.爹味
此处将涉及性别歧视、国企职场X骚扰问题。
第一趴里说了,千万不要以为国企没有性别歧视,领导不是不歧视女性,是压根儿没瞧得起女性……如果你在女人多的部门里,会每天看到实景宫斗剧。国企里的女员工晋升和宫斗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实权永远归看不见的男性,女领导升得再高也就是“一宫主位”或者“统领六宫”。
有的女领导也会莫名其妙充满“爹味”,统领六宫后先要灭一灭手下男员工的威风(实际他们已经自我yan ge),进而会用很复杂的心情看待女员工,一方面希望自己人都是女性(有能力的男员工实惨),另一方面不希望这些自己人真的做出成绩。《甄嬛传》诚不欺我。
男领导有爹味,对女员工倒是好事,既然他压根儿不觉得女员工能做出什么成绩,也就意味着对女员工不会太苛刻,大家平稳度过一生也挺好。
最恶心的莫过于那些年纪轻轻的平级爹味男同事,因为他们既在努力自我yan ge靠拢女领导,又没有男领导那样高的地位,很容易在小事上占女同事便宜,例如言语间的性别歧视和职场X骚扰。
女员工能怎么办呢?还是那句话,尽快进入核心圈层。前单位的大项目基本都是圈层内女员工扛下来的,不过这或许也和这几年都是女领导有关。任何性别问题极端化都不会有好处,前单位的女行政领导是一派,管业务的男副总是一派,行政领导经常枉顾客观业务情况急于向上级邀功,业务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下面执行的员工经常不知道听谁的好。
4.模糊的流程和标准
前面说的这些,最后只能让基层国企员工沦落为无情的公文写作机器,也很难让非垄断行业的国企有良好的市场效益。国企的工作流程和标准通常都很“人性化”,倾向于“领导满意,群众放心”,也就是一切看领导的心情。这也导致很多公文写作不能出现太准确的数据和用语,因为事情一旦弄准确了,就要有人出来负责。具体要求负什么责呢?又没人知道。所以流程和标准成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用来立威的工具。
作为基层员工,只能先放大自己工作的细节,例如公文格式、遣词造句等等,对流程和标准采取“别太上心”的态度,什么时候领导的火消了,或者对某个“新鲜事物”的兴趣没了,这事也就过去了,但“工作细节”却是这个体制里永远的追求。
5.离开国企后的工作问题
实话说,辞职后的这几个月是这几年里最充实的日子,终于摆脱了红头文件的束缚,看一看业内真正发生着什么,也不用担心会有领导截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业内资源,不上班了反而扩大了自己在业内的人际圈子。
最后:
国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噩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没有对错,不讲输赢,还是那句话大家开心就好。看到第一趴里很多人的感慨,也有很多小朋友交流经验,这都是好事。自己开心快乐最重要,如果以上这些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是好上加好。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吐槽分享|被双相毁掉的职业生涯 (子子溪溪)
- 吐槽分享|我人生最惬意的时刻 (夜深人静)
- 吐槽分享|真的不太能接受公司的老派文化 (什锦同学ss)
- 吐槽分享|好事咋凈让一帮人占了…… (关山衡岳)
- 上着上着班,公司没了 (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