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二上,海外文史类,想退学了,聊聊吧
搞点年糕778(Love and peace.)
2020/11/30补充:
昨天发帖的时候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多朋友的各种回复(非常感谢!)所以其实我的一些更具体的考量都没有写出来。而看了一些朋友回复说和我有很相似的心路历程or经历,我忽然觉得为了让这个帖子更有实用性,即能为更多同样陷入纠结的朋友提供实操性的参考意义,我应该把这些更具体的让我觉得这个博士不值得继续下去的原因写出来。
1: 研究史料的马太效应
我的研究方向需要大量一手的史料。而因为话题非常具体,所以在国内这个话题的资料被牢牢掌握在某些学者手中(甚至可以说是被掌握在某一两位学者手中)。虽然在我的硕士期间这些学者给了我一些帮助,但是和他们向自己手下的研究生提供的直接帮助相比不足为提。他们会给每一个研究生一个硬盘的量的未出版资料。这很好理解,就是国内常见的学生给老师打工的模式,发了论文也全算他的指导业绩。但这也很清晰了,我作为一个outsider,他们对我的比较热情的招待我觉得还是比较稀罕我是一个外国排名还不错的大学的留学生,但是如果论及更深一步的实质性的一手资料的给予,绝对是强保留性的。
之前我导师在我说的这方面的阻碍的问题上给出的鸡汤性建议是“你可以不受国内的限制做更自由的研究啊”,而我也曾深以为然。但是读博士之后,越发清醒地感受到凭借我的一己之力去收集资料是不可能的。我需要gov的资料,需要guo企和私企的资料,需要从0开始去找采访对象,而我只是一个啥都没有的日本的大学的研究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个问题是预期研究成果和现有主流成果的冲突性,以及这两种成果在我看来都没啥意义。
2: 突破性的见解—so what?
在资料收集的难度基础之上,我的导师对我的指导一直建立在他期待的某个结论之上。即一些west国家对中国eco所谓独特的洞见。读博到第二年,我只能说我觉得没有意义。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些楼下的大爷都能说明白的东西怎么到了那儿换个名词就变成什么新的发现了。很意外吗?需要解释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学术界建构出来的pua吗?
而就算我的论文有了这样的结论,我回国找教职,设这样的专业的高校本来就不多,难不成我又要去抱那些帮我提供过资料的学者的大腿?那我为啥要写和他们有冲突的观点??我为啥不从一开始就跪舔他们或者直接去读他们的博士生??(滑稽)前后的规划根本无法衔接上甚至前面可能会给后面埋雷。
看了大家的回复,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希望我能继续的朋友是从拿了博士学位总比不拿好的角度来劝说我的(没有说不好的意思hhh依旧感谢你们)但是我在看了支持我的和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的朋友的留言,我忽然发现,我必须要把退不退博细化成更深入的问题,这个讨论和自我剖白才有意义。它不是一个坚持与否的问题,而是继续下去究竟能不能得到,困难是可克服的还是不可克服的,得到了一定比没有有利吗等复杂又具体的问题。博士称号分无数个门类,境况不一,可控性也差别巨大。看似是一样的路其实具体到个人往往千差万别。
博士求学的路不应该被美化成理想和崇高的朝圣之路,它也可能是打扰了你原本该有的生活的一段岔路。
引用回复中一位朋友的话,世界那么广阔,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
原帖:
心里有这个想法很久了,但一直闷在心里自己和自己斗争。更多的时候是把它放在那儿不去想。找到这个小组,就和倾诉一下吧。
本科某非沿海地区985,经济学专业,从大一就厌学,各种经济学原理,数学相关课程在我眼里都显得荒谬可笑,绩点非常烂,甚至大一一度到被劝退的边缘。后来一边挂科一边考过,缝缝补补到了大三。一直挺喜欢几部日本电影(注意这里的“挺喜欢”,而不是“很喜欢”),就忽然拍脑袋决定去日本留学。选了一个不用数学的偏史学的方向,运气不错,直接申上喜欢的导师。我永远记得得知自己被录取的瞬间那种自己的命运就要被改变了的憧憬。
现在回想就是觉得,很多时候一些关键时刻的运气好,会让你以为一些困难消失掉了。但其实不会的,它可能会暂时的被规避掉,但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现,而且一样的,甚至更加的棘手。
研究生期间非常快乐,一些非常何不食肉糜的理论课程会让一个初到国外的我感觉到自己好像学习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我做的话题也一直被导师夸赞有前途。同时他也承诺会在我博士期间送我到欧洲某大学联培。我就这么顺理成章地继续读博。
而这个所谓有前途的话题,我从开始做的时候,就隐约觉得有难度。这么说吧,假如我那么写了,如果就呆在海外找教职,也许还好,但如果我要回国内找教职,我的直觉告诉我会很麻烦。
而疫情的爆发,让我明确了两件事:
1. 我没法移居日本,我需要在国内生活。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很容易对国外的一些文化很投入很痴迷,但我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还好的程度。在日本生活到第三年,那种无聊、消极的低欲望、过于哀伤的内在氛围,都令我再无法忍受下去。匠人精神包裹之下的衰颓的保守文化,不值得我在这里消耗更多的人生。
2.欧洲疫情的爆发,让去欧洲的联培变成了一个笑话。先不说我的话题根本没有去欧洲的必要,新冠之后我的心真的累了。无事发生的时期,或许这样的折腾我还有心力应对。而像我之前所说,我对任何国家都没有什么强烈的向往,可能也和我不再是22岁的年龄有关。
3.我不喜欢读论文。我也不喜欢历史。而本专业许多看似高端的理论在疫情之下让我觉得讽刺而恶心。简言之,我失去了对学术的信念感和崇拜感。
我现在刚刚回到国内家中,看到我不在这几年飞快发展的城市经济和表情生动的国人,吃到好吃的不得了的点心和菜肴,我忽然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现在平静下来想,当时继续读博的决定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为可以逃避的错觉和对于导师画的饼的贪心,以及逃避困难,选择看似简单的方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比较幼稚的想法,比如我有些小的爱好(画画),我总觉得自己可以以此为生,当个插画师啥的。。很搞笑吧,哈哈。当然我也有了一些作品,表情包啥的,但是一直到现在,25周岁了,才忽然发现这是天真的妄想。
现在在家,想办法找了一个远程实习做起。我的求职的简历还是和三年前一样,空白得令我羞愧,多了的一条硕士学历和一条“博士在读”只能换来一些实习单位的“博士…?太大材小用了”这样令我苦笑的拒绝理由。
但我觉得这次我不能再逃避了。
还没退学,但我预感我明年年中左右是会退的。
说了这么多,更像是对自己的梳理和自白。大家想聊的也来聊两句吧。说点啥都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