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女性表达在社会上的缺失可以用失语群体理论解释
来自:VoidtoZ(我撞向一个量化的障碍)
下面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我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其实更像是带逻辑顺序的摘抄~
失语群体理论起源于埃德温·阿登勒和雪莉·阿登勒(Edwin and Shirley Ardener),他们提出,在社会等级里处于顶端的群体决定着文化的传播系统。社会中的无权群体(例如女性、贫穷者和有色人种)必须学会在统治群体创造的传播系统中行动。失语群体的不擅表达是由统治群体的语言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直接产生于统治群体的世界观和经验。对于失语群体来说,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转换他们的世界观,把它们与统治群体的经验进行比较,因此失语群体的表达是间接和不连贯的。
失语群体理论虽然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大多数非统治群体,但如今的大多数理论及其应用都集中在女性群体。当然大家也可以用这套理论观察其他群体的失语现象。
阿登勒夫妇给失语群体奠定基础之后,切瑞斯·克莱默雷首次提出了失语群体理论,并且同时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
1. 建立在社会性别上的感知差异
女性对世界的感知与男性不同,因为基于劳动分工,女性的经验和活动与男性存在差异。
工业革命之后,工作场所和家庭产生分裂,公共和私人的概念开始出现,而家庭生活被划分入了私人生活。这一划分将女性的角色固定在了家庭或私人生活中,将男性的角色固定在工作场所或公共生活中。
这一劳动分工也带来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世界观和认知模式,认识上的不同使得一些人产生了性别极化(gender polarization)的观点,即人们认为女性和男性彼此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将两者看成完全相反的两类人。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家务劳动被自动纳入了女性的义务范畴下,其实这一现象也可以用上述的假设解释。与此同时,有一个专有的名次可以概括这一现象,即第二班工作(second shift),指的是职业女性在8小时工作之后还要在家里工作。
2. 男性统治
这一假设中不再只是简单地说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经验,而是提出因为男性的政治统治,男性的感知系统居统治地位,妨碍了女性自由地表达她们感知世界的模式。在这一情况下,女性无法对自己的经验做出全面的表达,很多时候她们甚至意识不到语言让她们与自己的感觉割裂开来,女性的传播也因此受到限制。
书里面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戴尔·斯彭德提出,当人们谈到性并使用“前戏“这个词时,采用的是男性的视角。大多数女性认为她们最喜欢的亲密接触就是爱抚,而“前戏“将爱抚降级成了某种不如性交的“主要事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当女性用“前戏“这样的词汇来谈论性行为时,她们就无法在这一事件上对自己的经验做出全面的表达。
关于这个例子,我不久前也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分享在这~https://mp.weixin.qq.com/s/w45uOhTcBo_tPw_8xmDnxA
3. 女性的转译过程
为了参与社会活动,女性必须把她们的感知模式转换成男性接受的表达方式。女性在形成自己的思想后,需要在适合男性思维的词汇表中进行搜索,找到最适合表达这种思想的单词,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使得女性的表达是别扭和不连贯的。
在这三个前提假设下,女性被迫沉默。基于权利不平等分配的现状,男性有许多种方法能够使女性被迫沉默。男性将女性的谈话内容默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期望女性成为男性对话的积极倾听者;如婚礼等许多社会仪式让女性失语,被动接受男性统治;男性作为把关人,把握着对于公共记录书写的权力……
对于失语现象,失语群体理论也给出了抵抗的策略。
一是给使人失语的策略命名,通过这一行动将压制人们使之失语的行为成为一个可以描述和讨论的话题,例如“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一词的出现能够使一些有此遭遇的女性有固定的词汇公开讨论;二是重申、提升和赞美“琐碎“的话语,休斯敦和克莱默雷提出,女性应该赞美和研究口述历史、日记和笔记以及所谓的另类表达;三是女性应创造新的以及更有代表性的语言来表达她们的经验。
当然,失语群体理论只是一个观察男性与女性关系的一个小小的切入点,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夸大了女性在使用语言中遇到的问题。写这么多也只是希望能够让大家有一个新的有趣的角度来思考类似的问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提问|在团体老是被打压,压制是怎么回事 (橡木盾)
- 提问|《再见爱人》麦琳的现象可以用哪些理论解释 (柯勒律治之花)
- 提问|为什么年轻人总是会做明知道不利于健康的事情? (·叫我阿嘤)
- 提问|为什么自己对男性完全无法叫出哥哥 (谁知我心惶恐)
- 提问|我的目标和老板的目标一致 (M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