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誤讀漢字反生妙解

箫扬

来自:箫扬(盘旋于巴别塔的废墟) 组长
2020-12-07 22:24:47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人类世逆熵体

    人类世逆熵体 2025-03-11 21:40:29 上海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西方人学习汉字时采用的会意法及其产生的独特理解,同时通过与西方观点的对比,深化对相关概念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思想,可从语言学、哲学、文化学等维度进行分析:

    语言学维度

    1. 汉字会意法的跨文化解读:西方人在学习汉字时,因缺乏本土语言学习的常规依傍,只能借助会意法。他们对汉字的解读虽不乏穿凿之处,但往往能产生新颖见解。如Bouilhet将“好”解释为“L’amour fils de la femme”(爱,女人之子) ,“悶”解释为“le coeur captif”(囚禁的心,即门后之心),“春”解释为“trois hommes en marche vers la lumière”(三个走向光明的人) 。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从不同视角审视汉字的构形与意义关联,为汉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丰富了对汉字会意法的理解,展示了语言理解的多元性。
    2. 汉字构形与意义阐释:Paul Claudel以拆字作为说理的佐证,为汉字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例如他对“东”字、“船”字的解读,以及对“永”字的独特理解。尽管其解读与传统《说文》中“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長永也”的解释有所不同,但从另一个角度挖掘了汉字的潜在意义。这种对汉字构形与意义关系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深入探讨汉字表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揭示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

    哲学维度

    1. 对永恒与变化的哲学思考:Claudel对“永”字的解读,将其与“永恒”的概念联系起来,认为“所谓‘永久’者乃吾辈所见纷然变幻中固定之一點,中国人因以‘水’字头上不变之點指示永恒之意”。这种解读与西方哲学中关于“永恒与变化”的思考相契合。在西方哲学中,如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皆流,而巴门尼德则主张存在的永恒不变。Claudel通过对“永”字的解读,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参与了这一哲学讨论,为理解永恒与变化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2. 社会变革中的不变与变:将Claudel对“永”字的理解与Morris R. Cohen在《The Meaning of Human History》中关于“Persistence & Change”(持续与变化)的观点相联系。Cohen提到 “Inertia is the first law of social change... You cannot change an institution except by applying a strong force to a lever which has a fulcrum or resting point.”(惯性是社会变革的第一法则……除非对有支点或静止点的杠杆施加强大力量,否则无法改变一种制度) ,这与“永”字所蕴含的在变化中存在固定点以指示永恒的概念相呼应。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关联,从哲学层面深化了对社会变革中不变与变关系的认识。

    文化学维度

    1. 文化差异与语言理解:西方人对汉字的独特解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理解的差异。西方文化与汉字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体现在对汉字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富有想象力和独特性的解释。这些解读不仅展示了西方文化视角下对汉字文化的好奇与探索,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理解的深刻影响,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了生动案例。
    2. 文化符号与哲学观念的融合:通过对汉字这一文化符号的解读,西方人融入了自身的哲学观念,如Claudel对“永”字的解读融入了对永恒与变化的哲学思考。这表明文化符号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意工具,更是承载和传播哲学观念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中的哲学观念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解读得以展现和交流,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44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