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南宁古桥
来自:阿素喇
原文:远去的南宁古桥
远去的南宁古桥
◎ 苏贤庆
“南宁城中有内河,河水清清见田螺;
阿婆捞螺弓着背,好像一只大田螺。”
——这是一首南宁古民谣。
自古以来,南宁城中就有内河,故至清末民初,南宁已有大小桥梁近40座。南宁的古桥虽有几十座,但其实多数只不过是小便桥罢了。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南宁的古桥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已经过改建。如今,只有少数古桥旧貌依然,但风光已不再;有的只徒留其名,任人追忆……
邕州古桥数十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末以前,南宁虽有古桥几十座,但均为砖、木、石结构的便桥,很不坚固。每年,汛期到来邕江河水上涨,内河水满时,这些桥便在风雨中飘摇;民国时期,尤其是解放后,这些便桥才陆续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
茅江桥:此桥在南宁城东北,距市中心约十多里,长三丈、阔一丈,距离水面高一丈,古时为邕宾来往之交通要道。清光绪五年(1880年),因此桥太过简陋,行人过往不安全,经长“岗”(注:此字无法打字,仅代用,烦请编者造字。)村有一乡绅名叫班瑞兰倡议,百姓捐资重建此桥,更名为:东宁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广西公路局见此桥将圯,在桥附近另修建一座钢筋混凝结构的新桥,复名茅江桥(简称:茅桥)。此桥比旧桥的长度、宽度均增加了一倍,距水面约3.3丈,桥两面旁建成有栏杆。1971年,因长岗路仍为南宁通往宾阳的交通要道,加上路两旁的居民居住增多,茅桥进行了扩建改造,桥两旁增建人行道。扩建成后的桥长23.5米,宽8.41米,高4.7米,荷载13吨的汽车。
北平桥:位于今解放路与华强路交接处。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改建成为石桥,更名为镇北桥,长十余丈,宽丈余,距水面高约三丈,为武鸣商贩来往必经之路。清道光元年(1821年),知府杜琮倡捐款加建桥两旁石栏。三十年代,白崇禧曾下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梁桥。1963年,此桥又改建为片石钢筋混凝土梁桥。1983年,此桥又进行重新修建。目前,此桥宽11.4米,长21米,荷载10吨汽车。

大坑桥:位于仓西门外三里,即今江滨路西段。清康熙五十年八月(1720年),由知府黄之孝捐资修为石桥。桥长三丈,宽八尺,距水面高约二丈,民国年间桥圯。1952年,此桥修建为石桥,长11.3米,宽3.6米;1974年,抬高桥面搭成临时木板桥;1975建成片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梁桥,长11.3米,宽21米,将桥抬高与路面平行;1987年,此桥拓宽桥面,使桥长达11.3米,宽30米,荷载汽车为20吨。
北际桥:位于北际路二坑冲上,清末为石板桥。1958年,此桥改为木板桥。1969年,因此路一带车辆通过增多,木桥已不适应交通需要,故交通部门决定改建此桥。在原桥下游20米处,新建一长12米,宽12.2米,荷载汽车13吨的钢筋混凝土桥。1974年,此桥又经过重修。
烂泥桥:位于城西七里,即今中尧可以二坑冲上,创建年月不详,清末已存在。为小石板桥,每遇淫雨,泥泞没踝,故得此名。1949年改建为砖拱桥,1983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桥,长10米,宽30米,荷载汽车20吨。
金牛桥:在城东北五里,即今民主路、官桥村附近,创建时间不详,旧名石拱桥,是通往宾阳的交通要道。国民三年(1914)桥圯,由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广西都督谭浩明倡议捐资重修。1954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长4米,宽14.8米,荷载汽车10吨。
五龙桥:在城北二十里的安吉村星盈江,又名崇德桥,初为木桥,清乾隆年间修建为石桥,后又重修四次,都被洪水冲垮。国民元年(1912年)由华云善堂募捐重建,砌五石拱,长8.5丈,宽8尺,距离水面1.8丈,并铺两岸石路。1959年被洪水冲塌,1962年重建,于翌年竣工,长17米,宽5米。
西平桥,位于今人民路与新阳路相接处。旧名龙溪桥,创建年月不详。原始石拱小桥,宽不足3米,后圯,重建易名平西桥。光绪年间,桥再圯,由民众捐资重修,长十余丈,宽丈余,距离水面高约三丈余,桥堤正中竖有探水碑,作为发洪水时水涨深浅标记。1961年5月重建为片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梁板桥,长12米,宽20.2米,荷载汽车13吨。


心圩江桥:位于市十里亭心圩江上,距西郊动物园约500米处。1927年由广西公安局修建,为混凝土墩,桩式基础木桥,宽6.3米。1934年9月8日曾发生过桥断人员伤亡事故,当时一辆班车从鸡行头(今解放路西段)开往西乡塘,驶至心圩江桥中段时,桥突然断裂,汽车跌入江中,有12名乘客当场死亡,29名乘客受伤。事后有关工程人员受到了处分。1937年将桥面改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梁,设计载重15吨,宽度不变。1965年扩建为三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钻孔注桩桥,全长57.33米,宽12.98米,荷重汽车13吨,1981年将三孔刚性支承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加大支撑能力,能通过220吨大型拖车。
东平桥:位于现津头往青秀山的路上。相传,此桥初时为石板砌成,后来桥崩,改用船渡,每人每过一次交文钱,故叫文钱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再建桥,天启七年(1627年)郡人朱希程又重建,取名通济桥(此桥架在南宁至良庆、蒲庙、百济路上,故得此名)。解放后,因此种石桥不能行驶汽车,故改建成成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桥。
南宁的古桥除上述外,许多古的小便桥已在漫长的岁月中消失。例如:仙人桥,此桥位于现市龟背岭与黄茅岭之间的小涧上。古时,此桥因只用一大块石板架过,相传是仙人搭成,故很出名,现已湮没只徒留其名任人追忆……

南宁古桥故事多
南宁的古桥,故事传说很多,她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表现,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相传,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宋将狄青为破壮族农民起义首领侬智高,率军从邕宾古道攻打邕州(南宁)。狄青率军来到邕州东郊时,被现在名为竹排溪的河流阻挡,士兵无法过河,狄青焦急万分。狄青为率军过河,突想到了妙计,命令士兵砍竹、割草,来搭桥。桥搭好后,狄青便率军过桥攻打邕州。后来,便把此桥称为:茅桥。
相传,古时南宁的东北郊林深草茂。有一天,有人见南宁东北郊的树林中有一头长满金毛的水牛。金牛出现,许多人因好奇都纷纷争着去观看。一些穷人观看金牛,捡得金色的牛毛后,牛毛便会变成了一袋米。
不久,此事传到了州官的耳里,州官心想这金牛如此的“神奇”,如果能逮住金牛献给皇帝,那自已肯定能升官发财。于是,州官便千方百计想逮住金牛献给皇帝,但每次逮牛都没有成功。后来,州官调动很多兵才才逮住了金牛,但是金牛变成了石牛。州官见状很恼火,便叫士兵抬着石牛扔到树林附近的小河中。
说来很奇怪,石牛扔进小河后,河中突然闪出一道光芒,刹那间出现了一座石板桥。从此人们过小河再不用脱鞋涉水了,大家都称这石板桥为:金牛桥。多少年过去了,当年那小河也已干涸,但直到现在人们仍称这一带地方为“金牛桥”。
南宁的古桥,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如今,一些老年市民说起这些故事时还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作者简介】苏贤庆,笔名伊岭居士,壮族,南宁市武鸣区伊岭籍人。原南宁日报社编辑、记者,原广西民艺家协会理事、原南宁市民艺家协会副主席。主编出版有《千年伊岭村》、《壮族鸿儒刘定逌》、《伊岭岩的故事(壮文版)》、《光荣的使命》、《说古邕州》等作品。
(图文编辑:阿素喇)
喜欢可关注公号: 【思恩府驿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邕州起源的几个问题 (阿素喇)
- 萧云举和青秀山龙象塔 (阿素喇)
- 1939年11月24日,南宁沦陷 (阿素喇)
- 明代时期南宁的一则妖怪恐慌事件 (阿素喇)
- 远去的南宁古桥 (阿素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