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鉴》
来自:花爷(茶杯不空)
《茶鉴》 夫,茶之为物,发乎神农,开宗鸿渐,至好事者日多,茶道大兴矣。 发明之初,仅做药食,《神农本草》云‘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食茶日久,令人涤除昏昧,清朗神思,消泯病痛,故云:诸药为一病之药,而茶为万病之药也。 降于魏晋,玄谈日甚,仕之不达,寄情于茶酒者众多,茶之一道,骨髓备矣。 大唐开国,盛而壮哉,民健智空,故陆氏降生,造作礼法,约束左右,茶之一道,皮肉备矣。 唐法: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然后成饼穿之,如铜钱一吊。将饮之际,茶饼炙香,碾碎,罗细,末备用,架风炉茶釜,煎水微开,入末适量,待泡沫起,盛出一碗,谓之育花,后加细盐,倾育花之水,调和作饮,是谓煎茶,饮分三五,若饮者众,必另煎一轮,以全礼道。 纷乱攻伐,大宋出世,外强中干,不良于战,忧之甚甚,礼不可束,强压之下,求诸游艺,故宋法曰茗战、斗茶,取建阳黑盏入末少许,点水击沸,评众人茶沫之白、厚、持久,曰蜡面、咬盏;败者曰云脚涣散。更有画茶、分茶,神乎其技,点茶成字、山水诗文。信哉、信矣。 明清之后,国风日俗,茶法取便,沸水一浸可饮。清中制茶变革,闽人好小壶闷茶,滋味浓苦如药,然饮后舌底生津,芬芳满口,较一浸之法更为繁复极费工夫,时人皆呼:工夫茶。潮州之地尤盛,每遇人交谈必设红泥小炉玉书煨,取惠孟臣之壶,若深之杯,高山流水、乌龙入宫、刮沫淋壶、狮子滚球、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每多俚语,此茶风日俗仅做交际耳。 今人饮茶,或工夫、或点茶,不一而足,皆云茶品殊多,难以辨识。 茶之品目有六,曰红、绿、黄、黑、青、白,各有工艺,不可混杂。 凡饮茶,必先取于目,观干茶之色泽,松紧,整碎,观茶汤之清透明亮,复求于鼻,嗅闻香气种类、高低、持久与否,再适于口,度茶汤滋味之浓强,鲜爽,醇化与否,胶口而待生津回甘。又,上求于鼻,嗅杯底香气,再取于目,观叶底色泽。若此则高下了然于胸,何有难哉。 然茶品浩繁无算,难以类通,故截其要点,备录于下。 绿茶者,杀青为至重工序,杀不透则色绿,其嗅青臭,杀过则色灰暗,适者象牙色,花果香。 红茶者,发酵为关窍之工,发酵不足则香气飘酸,叶底带青,过则汤色暗红,失之油亮,适者艳红明亮油润,杯中金圈明显。 黄茶者,闷黄为最,汤色青黄,闷不足则类绿茶,过则熟汤气重。 白茶者,最为简易,采摘之后摊晒至干,或烘干成品,色泽杏黄,体质最寒。叶色发红,则为下品。 青茶者,乃俗称乌龙茶,摇青焙火为之关键,摇青不善,水路不畅,香气迟钝涣散,品种香不显,滋味失灵;焙火者乃炼形达圣之法,其度为火香渐起,而不出火味。 黑茶者,古边销之物,茶质粗糙,利在纤维,滋味醇和,汤色清丽者为上,霉浊气,刮喉涩口者下之。时人常限于生普洱山头,老树之辩,若然失味,虽正山何意哉? 辛卯年六月十三 书于海上黄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适合怀孕期间喝的茶有哪些 (Sephora)
- 存放器具 (抱愚山人)
- 【公开讲座】说说茶的那点事 (花爷)
- 云房手制“火云邪神”癸巳年红茶派茶。 (花爷)
- 新年祝福 (花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