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秋色 — 从赵孟頫到董其昌
青箬笠绿蓑衣(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上博有几件赵孟頫真迹,于书画常设展中不时能见,向来喜欢,但也谈不上特别。前几年临过一段时间《胆巴碑》,惊讶于他把纯正的大楷也能赋予流丽之感。这种不温不火的感觉一直保持到2018年底,上博举办董其昌书画大展。
那场名为“丹青宝筏”的展览历时三月,除馆藏外,上博还向海内外15家机构借展了诸多重量级文物,包括但不限于:王羲之《行穰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怀素《苦笋帖》、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 ...... 这些书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济济一堂,仿佛再现2002年国宝展的风采。
作为国内首个董其昌大展,上博雄心勃勃,号称要“透过遴选出的展品,包括董其昌本人作品,以及对其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的晋唐宋元大家和同时代的书画家作品,系统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与意义。”话虽如此,却不明白他们怎么只选了赵孟頫一卷《湖州妙严寺记》?以董其昌对赵孟頫在意之深,至少不该有字无画。
这卷被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湖州妙严寺记》,由牟巘(1227-1311)撰文,赵孟頫书丹,刻碑今存湖州博物馆。记得当时我在展厅内兜兜转转,走到它面前时,发现自己居然移不开眼睛、迈不动步子。卷首赵氏自书小篆题额,底稿上打着墨线格子,楷书正文规规矩矩写于墨格内,却没有一个字因此束手束脚,仿佛这有限的空间尽够它们舒展了。细细看去,每个字都经得起审视推敲,每一处留白都妙到巅毫,说“带着镣铐跳舞”这种话简直辱没它,赵孟頫彻底将框架也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徘徊在这幅3.6米的长卷前,色授魂与,心愉于侧。
董其昌自称“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这里的文敏、子昂、吴兴,都指的是赵孟頫。古人名讳不可乱叫,多以字、籍贯、官职或谥号互称。翻译一下董其昌的话:他觉得自己的书法水平可与赵孟頫比肩,二人就风格言,赵字“熟”,董字略“生”,因此赵字不如董字有秀润气。据传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董其昌写不了那么多,承认只在这方面比赵差了一点点。董其昌一生热爱制造概念,譬如南北画宗,又譬如生熟两种书风。到底何谓生熟?学界至今无有定论。照他的意思,写太多便熟,写少了才生,而生比熟更秀润,所以我们只能得出练字在少不在多的结论 ...... 像这样赞自功德、举他过失,而逻辑无法自洽的话,在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比比皆是。
因借展的作品时间有限,为了看全,前后跑了不下四次上博。看完之后,有些疑惑在我心底萦绕不去: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展,光靠作品却打不过任何一位前辈的人,何以说出“宇宙在乎手”这样的大话?说到底赵公子就是吃亏在早死两百年,才由得一个后生自说自话。区区不才,比董其昌又晚生了三百年,今天在此组个局,请两位老师正面battle一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一下:大家最爱赵孟頫哪一帖?理由是? (一苇杭之)
- 临赵 (華府小書僮)
- 临道德经,问小组里的老师怎么能把小楷字写到一样大小 (他乡异客)
- 书法群,毛笔字为主 (醉里)
- 赵孟頫初学 (云岭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