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巴洛克时期之前复调发展撮要
来自:玖姑娘姬樱
2011-06-15 10:24:06 说在前面的话:要把一件自己知道的事情讲明白,有时候真是很累。也不知道这回说明白了没有,还是越说越糊涂了。我本想一口气写到拉莫的和声学的,但写到文艺复兴晚期就撑不住了。下回再说吧。我也不是学音乐历史的。也没有找任何权威探讨过这些问题。只是自己觉得好玩琢磨总结出来的。一定有不少问题。所以大家若想了解更多,还应该看更多书籍。 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可以追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时代,再往前,则断断续续,寻不见了。根据个人的理解,所谓圣咏其实只是唱经的方式。其宗教功能性是强于音乐性的。在格里高利圣咏一统天下(大约8,9世纪)以前,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只是一种标准化的圣咏,说白了就是标准化的唱经方式。 一个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事实是,格里高利圣咏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它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一直在持续地,不间断地影响着我们。然而,历经岁月的洗礼,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每个时期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奏方式都在变化,就连圣咏本身也在变化。可以这么说,10世纪的人们听到我们现在演唱的所谓格里高利圣咏,也许根本认不出来。所以权威的演绎在这里完全不存在。根据中世纪留存下来的图片资料,我们只知道,圣咏应该是由男声齐唱的,人数一般少于10人,无伴奏,有一个领唱者。至于演唱方式,甚至圣咏本身的音高节奏,已经很难考证。 为什么会如此呢?那是因为记谱法的关系。很长一段时期圣咏都是口口相传的,直到后来有了简略的“钮姆谱”。这种记谱法只显示旋律音的高低走向以及一些简单的演奏提示。没有确定的音高,也没有节奏--我们所熟悉的五线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钮姆谱只是起着提醒的作用,因为当时的人本来对这些旋律就很熟悉,不需要精确的记谱法(根据中世纪的图片资料,一群演唱员合看一本大乐谱,领唱者用手指点出方位。)--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想要凭借钮姆谱来重建格里高利圣咏则没有可能。 如果西方音乐永远按照齐唱,大家唱同一音高的方式发展下去,也许现在还没有发展更精确记谱法的需要,所以也许现在我们还在用钮姆记谱法。但是音乐是要发展的。在唱腻了齐唱,所有人同一音高之后,“不安分子”开始了表演。 “实践证明:一些未受过训练的人声,以各自的嗓音音域在相隔四度或者五度的距离上演唱同一旋律,会感到很舒服。。。。。。这也很可能是就是民间多声音乐形成的原因之一”(P.5 《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戴定澄) 关于戴定澄先生的最后一个猜测,我是很同意的。检阅巴托克收集的民歌,平行四度,五度随处可见。这种相隔四度,五度,或者八度(相隔八度演唱当然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演唱的情况,有一点像几何中的相似。重要的是比例关系,而不是一模一样。 总而言之,“不安分子”们开始往圣咏的上方,下方添加平行的声部,(一开始是下方,后来是上方)人们也开始习惯了这种纵向的,立体的圣咏。这种模式,学名叫做平行的奥伽农。奥伽农(organum)者,附加声部也。平行的奥伽农即平行的附加声部。 有平行,不平行还会远吗?“不安分子”开始不满足于平行的四度,五度或者八度了,他们开始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旋律。于是由“平行的”,一变变成了“基本平行的”,最后终于出现了“自由的”奥伽农(附加声部)。 到目前为止,“不安分子”的所有创举,还都是音对音的,即,大家都按照节拍,(钮姆谱也不显示节拍,根据中世纪图片资料显示,演唱员互相用手搭着肩膀,一起打拍子。我无法想像这如何能够唱到一起--好在10人以内,人还不算多。要200人的合唱团人人搭着肩膀不知是何盛况),原圣咏唱一个音,奥伽农(附加声部)也同时唱一个音。因此,就算附加声部再花哨,“协作”还未出现问题。 终于有人开始添加音符的数量了,即,原圣咏唱一个音,奥伽农(附加声部)可以唱好几个音。这件事情大约发生在12世纪左右。这位想出这个“馊主意”的无名“不安分子”,应该被当时人授予“划时代作曲家”之头衔。 历史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在今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发明,古人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原始人生食,受尽疾病的折磨而毫无办法。其实只要把食物用火加工一下就成了。第一个想到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原始人,可以得那一年的诺贝尔奖(如果那时候有这个奖的话)。在罗曼大教堂的成形期间,人们感觉到要框住由窗洞中射进来的光,于是用木片,金属,石块,镂空的石块,“甚至(自6世纪起)彩色玻璃等材料,做成窗格,堵住窗洞。这似乎已经十分接近那一伟大发现了;从彩色玻璃向绘有图像的彩色镶嵌玻璃窗过度,岂不是应该可以一蹴而就了吗?可是,还须经过六个世纪,才能由此及彼。”(P.43 《法国大教堂》,罗丹著,啸声译) 还好,从奥伽农(附加声部)的出现,到往附加声部里增添音符,只用了大约200多年,不算太久。 然而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即原圣咏演奏者与附加声部演奏者的合作问题。原圣咏演唱者唱一个音,附加声部的人(不安分子)要唱两个音,三个音,十几,几十个音,那前者如何知道后者何时唱完?不知道后者何时唱完,他又如何知道何时唱下一个音? 记谱法!需要一种新的记谱法! 于是新的记谱法被发明了。 一音对多音的出现--学名:华丽的奥伽农(附加声部)--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从此之后西方音乐真正开始了展翅高飞的时代。圣咏的旋律被置于底部,以“tenor”命名之;(Tenor者,保持,持续之义也。)而华丽的附加声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法国哥特大教堂的屋顶盘旋,萦绕(后人名之曰,巴黎圣母院派)。 有时候,由于附加声部过于华丽,音符过多,底部的圣咏声部被拖长,再拖长,终于难以辨认,成了柱状的支撑物;有时候,底部的圣咏声部会加速,速率上几乎赶上上方的附加声部,这样乐曲的结构就不再松散,形成了紧凑的第斯康特discant(discant者,保持距离地演唱也)。 华丽的奥伽农,华丽则华丽矣,然而无节制的附加声部音符越来越多,将音乐拖散,而discant则说:“纪律还是需要的”。因此将两个声部的比例关系整合成形。 行文至此,稍做总结。由同声齐唱格里高利圣咏,到添加附加声部的奥伽农。由严格的平行的奥伽农(附加声部),到基本平行,到自由的奥伽农。由附加声部与原圣咏声部一个音对一个音,到一个音(圣咏声部)对多个音(附加声部)。由飘然出世的华丽奥伽农到严整紧凑的discant。 由整合之后的discant,再经过一个重要环节--clausula(篇幅所限,恕不详细叙述,有兴趣者可查阅有关资料),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文歌(Motet)就出现了。 典型的经文歌以discant之紧凑风格写成,是三个声部的(而非discant的二声部)。无他,在discant之上再叠加一个附加声部而已。三个声部中,最底层的声部也不再是完整的圣咏,而是从圣咏中截取的片段(有赖clasusula之功)--片段的圣咏之出现说明,圣咏不再单单作为一种宗教工具而存在,一变变成了音乐创作的源泉。经文歌上方的两个附加声部,还被分别填上了歌词。一开始,歌词的内容还是拉丁文的,与圣咏歌词相关。但渐渐地,各地方言就来了,歌词内容也开始无所不包,甚至打情骂俏也包括。所以经文歌可以很世俗化,可以与宗教毫无关系。 想起一件往事,有一次我上课弹舒伯特《冬之旅》的第一首,此曲在若干个同名大小调转调的地方,音乐与歌词的配合堪称神来之笔。老师提笔在某个转调处写下了E = mc2(相对论的公式)。我不解。老师解释道,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而不是中国的京剧,或者印度的音乐,或者非洲的音乐――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音乐语言。其他音乐好虽然好,然只能为一方人种所接受喜爱矣。--其他音乐诚然也有大才,却没有那个发明E = mc2的人。 不错,西方古典音乐有帕莱斯特利那,蒙特威尔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中国没有,印度没有,非洲也没有。但要知道,这些西方的大师不是凭空产生的,发明E = mc2的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希特勒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拿破仑也不是。英雄也好,枭雄也好,一定是要有一个厚实的土壤的,质变还是要以量变为前提的。略微带一点夸张地说,复调音乐实乃古典音乐独领风骚之坚实土壤。把巴赫放到奥伽农产生之前,只有格里高利圣咏,看他怎么办?是的,我们现在已经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多声部习以为常,但须知,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音乐并没有这样的多声部的思维。比如印度的音乐,节奏,旋律复杂之极,但还是单声部的。另一方面,西方的多声部,一步一步发展过来,每一小步都不容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单音齐唱的格里高利圣咏到三声部的经文歌,就用了少说400-500年。 14-16世纪的西方古典音乐,经文歌之外,尚有弥撒,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三个声部也逐渐增加到了五个声部,甚至更多。这里的发展过程固然也有曲折,但比起最困难的一段--即格里高利圣咏到经文歌的发展史--,可谓是顺风顺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一句话,中世纪的复调种子――平行奥伽农――到这里,终于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声部众多,一片混乱,别说歌词听不清楚了,就连声部本身也难以辨认。比如,罗马天主教在1562-63特伦托会议的后期,就提出了复调歌词含糊不清的议题。这个会议看来并没有改变复调音乐发展的大方向。(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音乐的问题还是要音乐自己来解决。)几百年以来慢慢积聚而形成的“江海”势不可挡,终于在帕莱斯特利那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 然而此时世风已变。宗教衰退,伴随着宗教而成长起来的复调音乐又岂能独善其身?那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潮汹涌的时代,牛顿,伽利略,布莱尼茨,笛卡尔,莫里哀,伦勃朗。。。。。。没有一个是好惹的主。所以顶峰之后,何去何从?至少,刚才提到的关于歌词,声部混淆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 最终扭转这一棘手局面是歌剧的诞生,这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开始。这件事情发生在1600年左右。 那是另一个不同却又无比相关的话题了。且听下回分解。 http://www.douban.com/note/156303740/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西门庆跟李瓶儿之间,算是爱情吗? (玖姑娘姬樱)
- [历史]老宫女回忆录(真实的清朝宫女讲述过去真实的宫廷生活) (玖姑娘姬樱)
- [美食]比较全的寿司介绍帖 (玖姑娘姬樱)
- [相册]PS大神的神P图 (玖姑娘姬樱)
- [相册][婚礼]婚礼花艺创意 from A to Z (玖姑娘姬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