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君子与小人
White(For me a pivot !)
儒家思想:君子与小人 儒家思想:君子与小人 郭成望 儒家有关君子问题的论述,无疑是儒家对人的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表明,君子属于最完美的人或人的一种特定类型。 作为这样的人,君子与另一类特定的人即小人相对。在儒家的君子思想中,也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的概念,即君子与小人。按照荀子的看法,在最为天下贵的人中,需要把君子与小人严格地区别开来。《荀子•不苟》因此特别强调“君子小人之分”。 但问题是,如何确定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以使君子与小人相区别。这个标准,应该就是达到“仁”的境界或一定的道德水平。仁本身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样,仁与不仁,也是孔子区分君子小人的基本标准。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明确提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君子一定可以成为仁者,小人一定属于不仁之人,即君子的本质是“仁”,小人的本质是“不仁”。换句话说,君子是最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则正相反,起码也是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儒家原本认为,人既有内在的道德意识,又有道德自觉的能力。这也就是《论语•颜渊》所强调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根据这一观点,所有的人,都可以而且能够成为君子。由此难免引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有君子小人之分? 《孟子•告子上》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对于这个问题,孟子的看法是,人既有口腹,又有心志,前者为小,后者为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所谓养其大者,实际是指人应该有“良心”,亦即存有“仁义之心”。假如人有良心,那就成了大人。 这与孔子的看法,并无根本的不同,即都是以仁义来界定君子。 《孟子•离娄下》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谓君子存之,实际是指惟独君子存有良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很明显,从相反的角度看,庶民或小人,并不存有此类仁义之心。 应该说,人未必有相同的道德修养,也未必有相同的道德水平。但实际上,儒家的君子小人之分,是把人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仅仅在于道德修养以及道德水平的不同,而且在于这是两类根本不同的人群。诚如《荀子•性恶》所指出的:“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 按照儒家的上述观点,同属最为天下贵的人,并不具有同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也不具有同等的价值。因此《中庸》所谓“仁者人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类,而只适用于人类之中的某一特定人群。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二程仁学研究之( 第一部分 程颢部分) (White)
- 《礼记·大同与小康》 (White)
- 《儒家对小人的认识》 (White)
- 孟子“仁政”思想(宪政萌芽) (White)
- 子欲居九夷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