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一场无效的辩论——盐铁论校注的评论
来自:蛋蛋(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如果有时光之车,我愿穿越回公元前81年,现场聆听这场讨论。这本薄薄的书由于作者桓宽对儒家的偏爱而在整理言谈时于贤良文学的记录更详尽,所以我想听到大夫更多的辩解,更因为我想观察在场的贤良文学在争辩时是否知道他们所期待的“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见【本议第一】)不可能实现,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求践行儒家的治国理想。 这场发生于公元前81年汉昭帝时主要讨论盐铁官营利弊的会议,这场争论,用现代的话语来说为:自由放任与重商主义之争、重农主义与商业主义之争、对外的王道与霸道之争及对内德政与暴政之争。 辩论双方:一方为主张盐铁官营的大夫,按现代的观念来解读即此方主张政府应当介入市场,不但是干涉市场(如均输、平准),而且应当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经营(如盐铁的官营)。 另一方为主张罢盐铁官营的贤良、文学,按现代的观念来解读此方的立场,即儒家主张政府对于市场应当采取自由放任,政府不应当与民争利。 争论点: 一,盐铁官营利弊,此为本书最重要的争论,反复进行,主要观点为:从财政需要出发,大夫指出盐铁专营、酒榷、均输使国库充实,可用之备边击胡、赈济贫民;文学认为当以德怀远人,与匈奴开战只不过是虚耗国库,盐铁专卖变成权贵之士谋利的工具,与民争利。关于这一点,大夫与文学都没有分清攻打匈奴与防备匈奴应当是两回事,与此点相始终的观点歧异的是对外的王道(贤良文学)与霸道(大夫)之争。另一有关盐铁专营的争论,大夫认为盐铁由官营,百姓可专心务农,不至于有饥寒之苦,贤良指出盐铁专营造成百姓购买不便,官家所造不合所需,价高,质量差,但百姓不得不买。如是罢专卖,任由百姓经营,则“百姓各得其便”(见【水旱】第三十六)。 二,德治与以刑法治民孰优的争论,这一思想散见于全书很多章节片言只语,集中见于【后刑】 第三十四,大夫认为“刑一恶而万民悦”,主张用刑法去除暴恶分子,以保持社会之安定;文学反驳”刑之於治,猶策之於御也。” “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猶戈者见鸟兽挂罗网而喜也”,即认为如果君主与君子先没有好好地治理国家,使百姓生计无所依,不得不为奸盗之事,却继之以严刑来处罚百姓,这岂非给百姓设监牢? 三,农与商孰为国本的争论,如 力耕第二:文学认为“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本指农业),分土井田而已”;大夫:“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轻重第十四:大夫、御史指出轻重之术可强国,不加赋而国用富足,且可损有余补不足,这是靠农桑治国达不到的。然而不仅是本章节,而且在全书中,大夫实际上混淆了商业强国与官营商业的区别,因为他们一直在强调盐铁官营带来的好处,但商业并非单纯官营,贤良文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驳。 主持者为当时的丞相田千秋。 时代背景:幕后直接原因是新贵霍光为撰取政治权力中最为重要的一块—-财政大权,而对自武帝时已经执掌财权三十多年桑弘羊进行的挑战。社会原因最详尽的描述可见【散不足】第二十九,贤良详细描述了他们想象中的“古”与今、富与贫的对比,贫者的生活至为悲惨,贤良、文学则代表这些人的立场。 结果:第四十一节【取下】有关盐铁官营利弊的会议结束后的奏请“请且罢郡国榷沽、关内铁官”。 然后在这场似乎是有关讨论国家是否要继续盐铁专卖的讨论,是一场用来掩盖政治斗争的伪讨论,新掌权的权贵霍光,意在通过这场辩论,将财政权撰入己手。从《汉书》的记载桑弘羊于盐铁会议的第二年死于谋反罪,霍光掌握财政大权后继续盐铁专营即可知其意不在于废盐铁,而只是利用贤良文学的德治理想来打压桑弘羊。 然则,何以说这场讨论是伪讨论,西汉政府,用现代术语说,为何必定会继续实行国家干涉并控制重要经济部门的手段呢?这可从西汉政府的财政需要与行政系统需求及社会结构来分析。 书中大夫所叙述实行盐铁专卖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抗击匈奴,见【本议】第一:“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武帝因为抗击匈奴,而致国库亏空,按《史记—平准书》的记载仍是因为对匈奴的征伐“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 十馀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 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於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其明年,骠骑仍再出击胡,获首四万。其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於是 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馀巨万”。收纳并赡养匈奴降人及“十馀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隄塞河,辄决 坏,费不可胜计”、 “初,先是往十馀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隄塞河,辄决 坏,费不可胜计。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者数万人; 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阴,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 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饥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 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於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 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在这种情况下,武帝必需另寻财源,告緍政策虽然使“中人以上皆破家”,但这类杀鸡取卵的做法只能是一次性的,需另寻财源,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致富之家多为经营盐与铁矿的商人,武帝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有所打算。今人孙翊刚在《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中认为,适于专卖的物品,一般应具有几个基本条件:消费量大,生产集中而又易于管理;需求无弹性。盐与铁乃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最适合的产品。那么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政府自可开成长久的财源,“ 於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至此,武帝所面临的财政压力才得以缓解,如史书之吹嘘的“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到汉昭帝时,汉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与武帝时类似,这一财政压力不缓解,则盐铁专卖的政策自当不废除。 二、专制政府官僚系统的需求:自秦一统之后,废封建,直接管理不同于即往的广土重民,行政机构大不同以往小国寡民的政府机构,但此时只是对盐、铁的经营课以税,汉承秦制,但汉初为郡国并行制,到西汉武帝之后,诸侯国逐渐消亡,中央政府专制集权,为加强对官员与地方的控制,行政机构不得更趋复杂,庞大的官僚机构的运行需要更强的财力支持,因此实行盐、铁专卖是中央集权政府专制职能得以加强的必然的逻辑结果。 三、削弱豪强,压制地方势力:见【复古 】第六:“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今者,广进贤之途,练择守尉,不待去盐、铁而安民也。” 不使地方势力有财力挑战中央:曾发生因景帝时吴王刘濞因盐铁致富而有财力发起叛乱,故西汉政府非常担心罢盐铁后民间豪强势力将兴起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另一点西汉政府不会放弃盐铁专卖的原因。 控制地方势力的兴起的人力基础:盐、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国家集中生产可控制住这部分人力,如果改为私营,这部分劳动力为私家所控制,不但私家之间争夺这些资源会引起社会动荡,私家可集财力与人力对抗政府,将为成为争乱之源。这也是西汉及汉以后的政府把持盐铁专卖的原因。 四、控制普通百姓:盐是生活必需品,铁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控制盐铁资源,即是控制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是保证统治的重要手段,此为原因四。 五、何以盐铁专卖得以顺利实现,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反对呢?重要的原因是自高祖以来、武帝以后加强的诸侯国的打击、削弱,致使地方已经没有能抗衡中央权力的豪强了,因此这一政策可以施行得比较顺利,虽屡有小规模的抗争,但总能被西汉政府镇压。儒学之士口头对盐、铁专卖的反对并不能对此权力形成制约。 盐铁专卖实行之后难以废除的另一原因则为实行盐铁专卖的形成的即得利益集团,即文学口中“云行途中”的贵人及依附于其的商人,他们必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霍光要继续掌权必然离不开即有官僚集团的支持。 综上可知,这场2000多年前的讨论从政治上来看只是一场做秀,因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权无法离开即能掠夺财富,又能达到控制人民、压制地方势力目的盐铁专卖制度;对盐、铁等重要资源加以控制是与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加强相辅相成的,专制与专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缺少力量对抗西汉政府的处境中,儒学之士“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只是高远的理想而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风水》风水通用口诀 (蛋蛋)
- 《人物》李景林:穿着黄马褂的“剑仙”和“督军” (蛋蛋)
- 《历史》漠北旅蒙商走迹 (蛋蛋)
- 新建小组,欢迎加入~ (线平-新生)
- 《电影》三十年细说从头——香港老电影和八卦往事 (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