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贩卖焦虑+计划报废 是什么在引导我们消费?
来自:拔剑起长歌
导语:
我们应该对于引导消费的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消费行为被引导倒无所谓,但对于快乐、幸福、满足的定义只能由自己给出。
强烈推荐大家看这部bbc纪录片,b站上就能免费观看,一共三集。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
这位记者采访了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整形医生、广告行业人士等等,言语犀利、直切要害,经常把对方问到语无伦次,认真又专业。
说几个好玩的点吧:
1、贩卖焦虑。
很多广告都在刻意告诉消费者:如果不购买这件商品,你就会被嫌弃。
很典型的例子,漱口水。一则典型的漱口水广告剧情:跟人交流时,由于所谓“口气”,对方刻意远离你,掩住鼻子。这就是在刻意贩卖“不用漱口水就会口臭——被人嫌弃——阻碍正常社交”的焦虑思维。
片中还讲了降压药的缘起。制药商通过自己的影响力降低了血压的健康评测标准,这样原本政策的指数就会显得不正常,大家会觉得“我的血压是不是过高了?”,从而购买降压药。这种事情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吧,蒙牛、伊利等大公司联合降低我国奶业标准。 再加上他们垄断了广大乡镇、农村地区的销售渠道,导致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大多数牛奶味道淡如水。
2、刻意缩短产品寿命
灯泡原本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为了刺激二次、三次消费,刻意将其使用寿命缩短到两三年的时间。而这些手脚一般消费者都是看不出来的。
纪录片里举了苹果手机的例子。苹果公司专门为手机电池设计了一种六角螺丝钉,是用市面上的螺丝刀都拧不开的类型,就是防止消费者自己修理。
(记者他采访了一个技术人员,人家针对苹果这种措施专门设计了一种六角螺丝刀售卖。笑死
3、儿童
最后一集讨论了儿童、手办的问题。
可能全世界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我可以吃苦,但要给孩子最好的。
商家会利用这种心理,比如从小就制作受儿童欢迎的动画片,往他们脑子里植入这个形象。到这批小孩长大后这整个过程中,这个动画人物都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不管由于IP价值商品本身价格被抬得有多高,热爱它的人都愿意买单。
说一个我知道的吧,少年周刊jump往往会让漫画家在主角团里加一个萌物。为什么呢?方便后期周边售卖呀。在海贼作者尾田的原本设定中,乔巴并非是现在的可爱模样,要更加凶狠,是听了编辑的建议才做修改的。
而且现在的趋势是,那些塑料小人不仅是孩子的玩具,更是成年人的。而成年人一看到熟悉的形象相关产品,就会把一切抛到脑后,满脑子都是:哇!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错吗? 完全忘了衡量周边本身的价值,在这种时刻成年人也会变成小孩子。
广告投放。 商家在儿童电视台的广告时段投放自己的广告,拿旅游场所广告举例吧,小孩子看到了某地的宣传片,觉得很有趣,那么等家庭在商量长假旅游地点时,小孩就有可能说“我想去xx玩(广告里看到的)”,而他们的意见通常会被家长纳入考虑范围中。 现在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小孩在家里的地位,何况是旅游这种全家娱乐项目。
里面还提到了很多东西,比较散所以没有放在主楼,比如信贷机制、网购,产品可以把外形设计的五花八门从而吸引消费者眼球。我就买过一堆卡通创口贴,现在想想,真是脑子进水了。再好看还不是个创可贴!!脸上bia一朵花,又不代表我就成了朵鲜花!
总之真心推荐大家抽空看看这个纪录片~~~~
————————————————————————————————————————
下面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绝对不是说消费主义不好。
低欲望社会才可怕,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没有旺盛的需求,我们不可能享受到丰富的产品种类、高质量服务,不可能做到货比三家,社会发展会停滞。众多商家一起竞争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更多选择。比如,有些汽车厂商在后排设计有儿童专座,这显然是考虑到了有小孩家庭的需求。虽然厂家本身是为了更高的盈利额,但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便利、“人性化”设计。
可是真正可怕的是无节制消费。明明有些东西是我们买不起、承受不了的,却被网上的精致言论给洗脑了,从而“无脑消费”,还觉得这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其实都是面子工程、被信息差欺骗罢了。
说自己有经验的部分。慢慢懂了这些,在买东西前就会考虑再三。
1、很多商品溢价严重。
只说漫画周边,我在组里发过一个详细的帖子。漫画周边这种东西,由于缺少官方渠道,我一般都通过马云宝、代购、咸鱼等方式购买。某天在后台推送的商品里,看到了一直很想要的一个海贼毛巾,才3、4块,邮费10块,但在平常这种毛巾的售价基本都是七八十,卖到上百的都有可能。我辛辛苦苦买到的很多海贼周边,到手后却发现基本都是made in china,不是说国产不好。只是,由天朝生产后——运往日本——简单包装销售——再运往中国,抛开ip本身附加值,成本就是这样抬高的。有些被炒得很热的护肤品化妆品包包,风很大一般多是被吹起来的。其实代替品很多,像卡尼尔、cerave的洗面奶都还不错,一些日牌包包好看又好背,像rootote的帆布包巨好看,legato largo的皮包也还ok。因为名气不大,价格也没有被哄抬。
2、我们买两三百一支的口红、贵牌包包、昂贵护肤品,真的就是对自己好吗?是正常的吗?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八组看到了一个帖子,那个楼主说国外女生好像都没有像我们这样普遍用昂贵的护肤品,lamer之类的贵牌也是三十岁往上走的才会买。当然你要有钱的话,爱用什么就用什么,我没意见。可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工薪阶层而已啊。我们真的有必要一支一支买mac吗?是不是被化妆品商家买的营销给完全洗脑了呢?
3、这个建议大家随便在知乎上搜,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贸行业”。 一件T恤的成本可能10块都不到,最终售价却能高到上百。解释一下,我知道商品从原材料、加工、包装、销售会经过很多流程,售价比成本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商家赚不到钱那还哪来的再生产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有时候明明是同样的面料、工艺甚至是衣服本身,不同商家却可以给出不同的价格,甚至差价能翻几倍,这就很离谱了吧。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信息差的原因。
我不是专业做服装的,给不了啥建议。只能说擦亮眼睛,多观察吧。顺便,活用马云宝识图功能。当然,本身筛选就需要时间成本,这个成本就把消费者分流了。商业本身也利用的是这点吧。
总之,购买不是原罪。刚需必须买,一些涉及到健康的东西必须得精挑细选(比如化妆品里只有粉底我会买贵的,其他彩妆都随意)。只是购买前一定要想清楚,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是因为一时冲动才想购买的吗?买回来会吃灰吗?在我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吗?
市场本身为我们进行了商品分类、级别分层,方便我们进行挑选,因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引导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幸福的定义只能由我们自己给出,不然就太可悲了。
买一支Mac就是对自己的嘉奖吗?所谓秋天的第一杯,冬天的第一杯奶茶,真的就是温暖吗?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是谁在引导我们这样想?
概念都是被构建出来的,独立思考很重要。
再强调一遍,生活是自己过的,对于幸福、快乐、安全感、休息放松的定义只能由我们自己给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区|请劝退我毕业旅行!! (讨厌火鸡面)
- 讨论区|为什么舍得花钱旅游吃东西却不舍得花钱买平板 (山大王)
- 怎么劝自己不要每天买油条(麻烦别车轱辘了叫我吃腻了,真的... (momo)
- 讨论区|大家知道一种雪糕名叫美国提子吗 (喜欢猪的猪)
- 不要买|我的不要买清单 实力踩坑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