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名]传统上的中国,读书与学校教育之兴盛(唐宋篇)
来自:文化相關深議組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因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孔子,便率先垂范,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汉朝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教育史。 学 校教育,是唐朝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在中央,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学校,有的是综合性大学,有的 是专业性学府,皆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的学制为最高9年,律学为6年。四门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太学生毕业后,可 入国子学深造。全国各地每年选送学生,由尚书省选拔就读。唐廷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国学教学质量,对相关官员予以相应奖惩,“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 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全国各州县也办有自己的学校,“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 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人,下县二十人”。唐玄宗时,全国州县的学校有学生6.7万人。州县学校和国 子学一样,设有律学、算学、书学等修习科目,并定有修习时间。 宋朝教育更胜,专业分得更细更全,设立太学的同时,还创办了武学、律学、书学、算 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此外,还建有专门教育皇室子弟的宗学、宫学,教育儿童的小学,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行补习的四门学、广文馆等。宋朝地方教育更 是发达。政府为官办学校还专门划拨房屋田产,以确保教育经费。大观3年(1109年),全国公立学校学生167622人。 更多的学生就读于“私立 学校”。在政府倡导下,宋朝民间办学之风兴盛,著名的有嵩阳、应天府、白鹿洞、岳麓等书院,现存典籍提到的书院有600余所,使教育普及达到相当程度。南 宋首都临安,每一里巷都有一两所学校。广大农村,乡有乡学,村有村学,另有义学、家馆、冬学等。普通人家送子女读书,多为识文断字以便于融入社会,与科举 毫无关系。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宋人的启蒙教材,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至历史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集知识性、趣味性、 艺术性于一炉,易读易记,琅琅上口,至为难得。民国以来,有些专家有蔑视古人之胆,却无古人之才,无数勇气可嘉者致力于中小学教材改革,几乎年年有“创 新”,但是与“宋版”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在中国,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从来不成问题。司马光、袁采等宋朝高官都主张妇女接受教育。宋朝曾举办女子科举考试,淳熙年间,女童林幼一中选;嘉定年间,女童吴志端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有宋一朝,才女辈出。有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李清照,也有韩世忠夫人梁氏这样的巾帼英雄。 迥异于欧洲的学校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官员靠血统世袭产生,中国面向全民开放的学校,是着眼于为社会发展储备人才,而科举制度的建立,更是将全社会推入全民机会均等、自由竞争的新时代。 唐朝的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内容一样,设有明经(儒道经典)、明法(法律)、明算(数学天文学)、明字(文字学、书法)、三史(历史)等诸多科目。用今天的话讲,明法、明算、明字、三史等科,是招录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科目则是招考公务员。 明法、明算、明字、三史等科面向专业技术岗位,而进士、明经两科的出路是做官,所以进士、明经考试在社会上影响更大,这和美国总统竞选远比诺贝尔奖评选受关注一样。 所 谓一篇诗文登进士榜,纯属以讹传讹。唐朝的科举考试,考生过四道关之后,才能做官。一是考经史,即儒家道家经典和历史知识,也就是理论水平考试。第二考诗 赋文章,即文学水平、写作能力。三考策论,即针对某些具体政治问题谈看法说思路,也就是考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三考通过,算是录取,接着要接受吏部 的面试,根据面试结果安排到相应岗位试用之后,最后才分配工作。如果新科进士觉得分配的岗位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符,他还拥有三次申请重新安排工作的机 会。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极低,每次至多不过40人,一般只有20来人,显得至为珍贵。 宋朝科举内容与唐朝大同小异,但取消了唐朝对“工商杂类”出身者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除不孝不悌品行败坏、残疾和曾犯重罪者,均可应试,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同时期的辽、金二朝,也照搬宋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简化字还原原字的[每日一条] (文化相關深議組)
- 碰见有个北京汉服园区(筹备中)正在找人讨论怎么弄 (文化相關深議組)
- 古代蒙学读物《五字鉴》全文 (文化相關深議組)
- 翻译分享楼,来自:传统汉语(文言)聊天群 (文化相關深議組)
- 议治法简旨 (文化相關深議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