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带你飞
秋雨纤云(晴耕雨读)
是好莱坞也是中国传奇 《让子弹飞》一开篇,就以利索的速度把我们带入似真似幻的电影世界。马拉火车的独特影像,向西部片致敬而又带了中国特点以及导演个人风格,啪------,六颗子弹飞一会儿,等到人马朝着县城前进的时候-----你,也一同上了道,不想掉队了。 《让子弹飞》带来的各种痛快各种爆笑各种憋尿,不让人意外。观众期待让他们欢乐也让他们触动的电影。它引发了观众内心期待的爆发点,说了他们想听想说的人话,表面上非常直白,发泄了的某些情绪,让我们被催眠共做梦,生理加心理的快感释放,有生活中做不到的肆意与妄想。然后他们回到现实,想解释自己为什么被催眠,想出好多的解释,有些跟那电影的本意有关,更可能是跟那本意无关。这,就是电影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奇异魅力。所谓玩商业,你玩到这份上,也就又成了艺术。何必还陷于无聊的商业艺术之争。 懂电影的人,从陈可辛到冯小刚,都在不同场合讲姜文拍起商业片来会很厉害,索德伯格特地在《鬼子来了》DVD中露面做推荐人,说“《鬼子来了》是那种让你在之后看的所有电影感到渺小的电影,特别是你自己的。……剧本的架构很完美,紧张度不断加剧,一系列妙极了的配角。从导演的角度来说,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镜头。而最后高潮的镜头是我看过的最奇妙的事情之一。…….在戛纳时,法国电视上播放《鬼子来了》,因此第二天早上我能亲自告诉姜文这是部多么棒的电影,现在我也要告诉你,《鬼子来了》是部多棒的电影。一句话,这部电影是中国最具天赋的导演之一的杰作。” 勤奋努力而又鬼才的姜文,来讲个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的故事有何做不到?既然大家想看个好懂的,那就跟大家玩一把子弹飞吧,不但看得懂,而且看得爽。 姜文电影一贯具有中国电影里最西化,但同时又能转化为地道的精彩中国故事的特色。《让子弹飞》虽然让一些人读出了历史或现实寓意,但是它从好莱坞的角度首先是好看的故事。火车劫案,然后英雄从化外之境进入城镇,向恶势力挑战,决斗,胜利,离开。它有西部片的开场,有黑帮片的智斗,有环环相扣的剧情,有三段式的经典结构,有英雄,有反派,有丑角,有恶人,有戏剧性,有游戏感,有黑色幽默,在这个套路里,姜文塞进了自己的东西,拍出了中国传奇,让它不仅好看,而且让人们众说纷纭,读出他们自己发挥出的寓意。 电影是西方的发明,它有它自己的传统和语言,好莱坞是电影世界的中心。无论是膜拜还是反叛,都因为它的中心式的存在。李安曾经说:“在如何与观众沟通的问题上只有好莱坞才做得到,他们三段式的叙事方法很有霸气,也培养了全球观众的观影习惯。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思维模式,而不是把民族自尊心挡在前面。研究透了之后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特色…。” 好莱坞哪来的?还不是从戏剧传统里来的。中国大片很多问题,就在于缺少结实的戏剧内核。改革开放后我们跳过人家的和自己的基本功,一下子到现代甚至后现代。人家玩解构实在是因为传统玩烦了,可是我们基本功还没掌握好呢。当然那也形成了我们的特色,然后西方人会对我们的东西感兴趣,因为跟他们不一样,对他们有启发。可是这等于是帮助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市场,因为好莱坞的叙事习惯肯定占据大众市场的主流。当然好莱坞叙事与中国传统戏剧也不是没有相同之处,总之经典戏剧自有他们有力量的地方,掌握好需要下功夫,绝不是三下两下就可照搬的。 李安到美国先是进的戏剧系,姜文也是学戏剧出身,他们气质不同,但都是讲故事的好手。况且这次的《让子弹飞》,姜文从一开始就抱着讲个好故事,且带幽默色彩的心态,给我们端上的是一道结实的牛排大餐,却又混合成麻辣袍哥味的中国“西南片”。 故事一开篇,火车劫案,这是西部片必有的经典场面,然而这不是普通火车,是数匹骏马拉着火车狂奔。火车,现代文明,马车,农业文明。马拉火车,那个时代,或者我们时代,不都是曾经或者正在进行?这个快速进入情境的开篇当我们事后想起,会越琢磨越有味道,而整篇故事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不少向好莱坞电影致意的地方,但是他们又都融化在故事本身的需要之中,并且生发出自己的特色和含意。这些对好莱坞经典电影语言的致意,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西方导演非常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向经典镜头致意,就好像运动员做规定动作,这是一种传统的传承,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我们要跟好莱坞比试,就该在相关语境里发言。这是黑泽明做过的,也是李安吴宇森做过的,而他们对好莱坞的诠释,最后又都被好莱坞所看重,反过来影响了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是的,《七武士》,《好的,坏的,丑的》,《碧血黄沙》,《巴顿将军》,《正午》《宾虚》《无耻混蛋》,能联想到这些电影,我恰恰认为是中国电影跟西方主流电影比肩对话的一种气派,而人们讨论这部片子的时候,议论更多的恰恰是它与中国历史的关联,它与中国情绪的关联,它与导演个人风格的关联。一部好莱坞气质的电影,却又触动了人们的现实情绪,这才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它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所以人们才可以生发出种种读解。同时这部电影显然又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性和个人性,有人说到川剧,有人提到折子戏,这说明经典讲故事的方式都有相通之处。 英雄与恶人的对抗,这是西部电影的永恒主题。而说到民众的角色,随风倒的描写,让我们想到《正午》里同样的民众在恶势力前的沉默,同样的孤胆英雄的寂寞。如果说《让子弹飞》涉及了特定的历史,不如说涉及了对于公平与尊严向往的永恒主题。公平,情义,站着挣钱,谁不喜欢?主人公最后没有要钱,也没有要小城一霸的宝座,而是骑马独行,让这片子的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寂寞英雄,现代文明的火车道将带着他去向何方? 我想起的是加缪的一句话:“人们反抗的既是压迫,也是谎言。此外,尽管反抗者有这些顾虑,但他怀着最强烈的情绪,豁出了一切,未保留任何东西。他为自己争取的是尊重,但也认为整个人类都理应如此。” 商业与艺术:格律诗也能写出个性 《让子弹飞》一,按照类型片以及戏剧要素去写戏并且到位了,二,游戏精神了,三,壳里还是放了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情绪,看热闹的过瘾了,看门道的有说头,各自跟各自的情绪对接,共鸣与错位都可以,反正你会有反应。 《让子弹飞》里的游戏精神黑色幽默,玩,不纠结,观众也释放一把,况且镶嵌在故事的戏剧性环节之中,让人物栩栩如生,互为衬托,英雄,小丑,恶人,各种配角,每个音符都是整个戏剧性结构中的一环,互为衬托,互相点亮,中西戏剧其实都有生末净旦丑。他们又都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着,主人公从要“站着挣钱”到更关心要“站着”,骗子一心想说出心里真话,恶人选择了有尊严的的自绝。 好莱坞商业片的确也有很多是流水线制造产品,这样的产品也的确是市场需要。但是这不等于说人们只满足于这样的电影,那些真正为大家记住并叫好的电影很多是有个性的电影。很多人对“作者电影”有一种误解,以为那就是艺术电影。其实,“作者电影”这种提法,恰恰是法国新浪潮影评人在观看好莱坞体制内出来的经典电影时发展出来的理论,既在旧式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很多导演仍然做出了带有他们强烈风格的电影,人们仍然能识别的是那导演的风格,比如约翰福特,比如Howard Hawks, 比如希区柯克。法国新浪潮导演正是在美国西部片,犯罪片的迷恋青春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对好莱坞的迷恋与反叛结合欧洲人的知性气质,形成了一代欧洲新电影,反过来又影响了好莱坞马丁西科塞斯,科波拉这一拨导演----他们都在好莱坞体制内创造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其实只要进院线的电影都可以称作商业片。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是按大多数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去讲故事,还是要挑战这种方式,还是在套路里加入挑战的元素。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行业化商业体系可以说都在起步阶段,这中间无论是从业者还是观众都有很多互相冲突以及混乱的想法也是自然。有人会要求导演拍人人看得懂的电影,有人会说拍商业片是堕落,有人认为拍电影唯一需要对得起的是投资人,只有赚钱才是王道,也有人认为商业片就是一堆公式,就是完全放弃导演自我,做一个工业化产品。其实,这些东西在好莱坞早都是不用再被讨论的话题。在好莱坞,投资人也是各式各样,追求回报率有高有低,目的各不相同。《辛德勒名单》是犹太人为了自己拍的,从投资人到导演说不为赚钱。还有投资人为了泡明星混娱乐场的,也有伍迪艾伦这种永远有自己一群观众,永远呆在纽约根本不用去好莱坞混业永远有人给他投资的。那就是一个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思维。拍各种人喜欢的各种好看的片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有人顶礼膜拜奥斯卡,有人则对欧洲电影节情有独钟。其实,好莱坞从来知道从它之外不断输入新血,而欧洲电影节还不是也整天拉好莱坞大牌明星充场面。不要随便说什么就是雅,什么就是俗,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从来都是什么都有。 我们学习做电影,我们也学习看电影。我们议论电影,知道自己喜好,也应该知道它属于哪种传统。《让子弹飞》应该说是经典好莱坞加中国黑色幽默加中国传奇,一气呵成笑完了闹完了之后,在所有的嬉笑怒骂之中,还会让一部分人琢磨。有人在这故事里看到了历史,有人看到了自己,有人看到了导演的经历,有人释放了个人的情绪。一部导演没有投入自己情绪的电影,也必然没有唤起大众情绪的能量。而当着情绪与大众的情绪相通,它就必然引起热烈的共鸣。我们从《让子弹飞》观影现场看到的共鸣,一方面可以说是活儿做到位了,一方面可以说它的艺术性调动出了观众的情绪。这里有黑暗的北洋县城官场,有随风倒的愚众,有想站着挣钱的英雄,有对公平的向往。姜文也许并无意注解历史,他往往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是往自我的最深处走。《阳光灿烂的日子》好多人注意文革的背景,其实那个青春期成长的故事哪里的观众都会心。《鬼子来了》人们纠缠于中日战争的背景,其实它也可以只是人性在两难困境中的恐惧与挣扎。《太阳照常升起》讲男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而《让子弹飞》是男人的较量,人性的冲突。但是,好故事永远在原意中生发寓意,这些寓意则是观众自己的解读,而且可以读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它或许让你想起各种古今中外的革命往事,或者,,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往事。外国人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写到,“….在法律软弱无力、政府腐败堕落而无法抑制残暴和压迫的时代,在公理遭到践踏、当权者站在恶人一边的时候,他们顽强地要求……一种正义。”这段话如果以为说的是美国西部片的时代背景,也同样适用。它让我们看到的是中西的相通,而不是隔绝。其实,从无序到有序,大家都走过类似的路,只不过时间有先后。或者,世界一直在无序到有序然后又要打破僵死秩序的过程中前进。 《让子弹飞》最后终结在个人:主人公离开了县城,跟在兄弟们的火车后面骑马独行,颠覆了你本来要下的结论,倒是更像好莱坞西部片里的英雄:他来自荒野,进入文明,在没有法律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力量去伸张正义,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他终归不属于这里,他的去向不仅仅是留下悬念,而是化解了我们以为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你觉得他该去向哪里?或者,你想要他去向哪里?那不是他的事,其实是你自己要想的事。当然,过瘾了就好,想不想怎么想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北京人兼纽约客:三联专栏作家娜斯访谈 (秋雨纤云)
- 让子弹带你飞 (秋雨纤云)
- 三个法国女人 (秋雨纤云)
- 个人偏好 (嗗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