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来自:怀山鹿(手中有劍,心底有愛。)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爱情平静似水,有的人爱情澎湃如潮;有的人爱情亲密无间,有的人爱情若即若离,有的人爱情天长地久,有的人爱情昙花一现。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爱情表现呢? 对这一问题,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教授提出了爱情三元论。他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其基本构成成分不外乎动机、情绪和认知三种。 动机成分是产生爱情行为的驱动力。人类爱情行为动机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性动机包括异性身体容貌特征的彼此吸引是爱情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绪成分是爱情满足人的身心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如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喜怒哀乐的爱情情绪。 认知成分是爱情的理性认识,对情绪和动机有着控制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爱情动机视为电流,情绪视为火花,而把认知看作是开关,它可以调节爱情之火的热烈程度。 以爱情的三种成分为元素,斯腾伯格进一步把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为激情、亲密、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充满激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其中,激情是指爱情关系趋于浪漫、身体吸引和性爱完美的驱力或一种状态;亲密是指在恋爱关系中亲近、融合,结成亲密私人关系的感觉;承诺是指当事人对关系维持的一种认知,决定去爱一个人和对恋爱关系担负责任。这三种爱情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爱情类型。斯腾伯格用三角形来表示三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亲密、激情、承诺单独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喜欢、迷恋、空洞;亲密和激情结合而无承诺时,产生的是浪漫爱情;亲密和承诺相结合而无激情时,产生的伴侣式爱情;承诺和激情结合而无亲密时,产生的是愚昧的爱情。当三种成分相结合时,形成圆满的爱情。斯腾伯格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分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 非爱。这三种成分都没有。 喜欢。由于长期相处,异性间产生了相知感,彼此了解对方的经历、兴趣爱好,有一种朋友般的默契感,这种关系只能称作亲密,缺乏激情与承诺。 迷恋。某一特定时空不期而遇,由于强烈的性吸引,既无了解也无承诺,身体上的亲密之后,行同陌路。 承诺之爱。双方既无生理的吸引,又缺乏相互了解,仅由于某种承诺结合在一起。 浪漫之爱。性的激情与深刻了解,但不能做出承诺。 伴侣之爱。既亲密又有承诺。 闪电之爱。尽管无深刻的了解,但由于强烈的性吸引而闪电般地结为夫妻。 圆满之爱。相知的亲密、生理的吸引以及对婚姻的追求与承诺。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爱的组合 爱的种类 亲密 激情 决定或承诺 非 爱 - - - 喜 欢 + - - 迷 恋 - + - 承诺之爱 - - + 浪漫的爱 + + - 伴侣之爱 + - + 闪电之爱 - + + 圆满之爱 + + + 爱情三元论(2) 怎样的爱情才稳定?--几何图形当中,最稳定的是三角形,同样当爱情也具备三角形要素的时候ta才最稳定。(温馨提示:不是三角恋爱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提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条边组成(见图片一)。 其中“亲密”(Intimacy)是爱情的第一元素,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关系的因素。包括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等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的接纳,亲密感出资一种不自私,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 “激情”(Passion)是爱情的另一要素。他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它很多时候会导致满足的需求,但却又不等同于性关系。与亲密之间相似但却不等同性关系。 激情与亲密相辅相成,在男女亲密关系中,因为异性的吸引,很容易发生肉体上的激情。但若没有真正的亲密感,这种激情不能持久,其满足亦短暂。故此没有爱的根基的性行为是要不停重复及提升,否则它就会失去其激情与亲密感。最好又能持久的爱情都是先有了亲密感才发展成为激情。 “承诺”(Commitment)是爱情的第三元素,好像是一个三角架一样,三者缺一不可。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委身的决定。凭借爱情委身承诺的一致。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只有亲密的爱(A),只能称之为喜欢之爱,徒有好感,有情无爱。 只有激情的爱(B),只能称之为迷恋之爱,虽狂热激烈,但虎头蛇尾。 只有承诺的爱(C),只能称之为空洞的爱,平淡无味,惨淡收场。 只有亲密加激情的爱(D),只能称之为浪漫之爱,固然热烈温存,难免天各一方。 只有激情加承诺的爱(E),只能称之为虚幻之爱,虚无缥缈,人间罕见。 只有亲密加承诺的爱(F),只能称之为友伴之爱,虽然相互关切,但只情同手足。 只有,只有将三者兼而有之(G)这才是完美之爱。 爱情三元论 (3) 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爱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三块不同的基石能够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爱情。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它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点;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形式常常是对性的渴望,但是从伴侣处得到满足的任何强烈的情感需要都属于这一类别;第三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包括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这三个成分被看做两人分享的爱情三角形的三个边。每个程度会由浅到深,所以三角形可能有着各种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而每个成分的强弱形态则构成了8个不同的爱情类型。这个理论给我的第一个启发是:我们在考虑爱情问题的时候,可以不那么钻牛角尖,不要以为爱情就是爱情,爱情应该神圣应该怎么怎么理想化。分类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对号入座、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斯腾伯格将爱情类型分为了“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八种。通过简单的表格“计算”,应该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这也是心理学以理性姿态分析爱情的长处所在。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 空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问换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的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不是浪漫的爱的典型特征。 有伴的爱:亲密和承诺结合形成对亲密伴侣的爱,可以成为友伴的爱。亲近、交流和分享伴随着对关系的充足的投资,双方努力维持深度而长期的友谊。这种类型的爱会集中体现在长久而幸福饿婚姻中,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渐渐消失。 虚幻的爱: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一种愚蠢的体验,叫作虚幻的爱。这种爱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势不可挡的激情中两个人闪电结婚,但对彼此并不很了解或喜爱。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爱人为一场迷恋投资很大----有风险的。 圆满的爱:最后,当亲密、激情和承诺都以相当的程度同时存在时,人们的体验的是“完全的”,或称作圆满的爱。但这种形式的爱很难坚持长久。 事实上,我们经常做出概念混淆的判断,把“圆满的爱”当作理想的爱情状态,至少忽略了其它七种之中的3—5种状态。所以我们有时候还喜欢用另一个词来拔高爱情的境界——“真爱”——所以我们常常还会抱怨现实中的爱情有诸多的不如意,甚至遭遇了许多避免不了的麻烦。 在“爱的三元理论”中最难掌控的因素是激情。当亲密和激情结合就形成了浪漫的爱,这是大多数人感觉爱情之美好的成因之一,但是激情的来源却值得商榷。由于激情更多地来源于生理唤起,于是在某些情况下,激感转移(这个概念请参考专业书籍,在此不加以展开)给出了我们错误的归因。简单地说,我们以为当事人唤起了我们的激情可能有误,在特殊情况下,或者在不同情境下,我们的感受会有差别。所谓“一见钟情”也是有条件的。我们更相信的缘分之说,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遇见了“特殊的人”!所以,浪漫的爱以将伴侣理想化的评价为特点。周国平先生说“爱情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天长地久”和爱情是“盲目的”一说,可能都基于这样的哲学依据。 ----------------------------------------------------------------------------------------------------------- “爱的三元理论”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与爱情风格的类比。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提出的另一套爱情体验方法也很有趣,他依据爱情体验的深度描述了6种爱情类型。 性爱 情欲爱人寻找对自己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渴望深入的关系 游戏之爱 游戏爱人对爱玩世不恭,喜欢游戏于爱情 对家人强烈的爱 这类恋人倾向于缓慢地发展感情,再做出持久的承诺 狂热之爱 狂热的爱人要求高、对伴侣占有欲强,有一种“难于掌控”感觉 无私之爱 这样的爱人是利他的,不在乎付出的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 实用之爱 实用主义的爱人寻求一些关键指标的匹配:工作、年龄、宗教等 如果说爱的三元理论比较遥远和飘渺,其八种分类仍停留在模糊概念的理解上的话,这六种分类则更加具体,而且让我们有案可察。事实上,这六种爱情类型非常常见,涉及到现在家庭学、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常见问题:有爱无性之婚姻、有性无爱之感情、门当户对之实用主义的相亲等等。这也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之“残忍”,它将一些我们平时见怪不怪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展现开来,顿时豁然和悲观。实用主义的盛行与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以至于我们很难去批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偏执想法,无法不去埋怨另一半兜里的“孔方兄”太少了一点,或很能理解父母的叮嘱教诲,用怎样一种现实的视角去选择合适的伴侣。 然而爱情的个体差异,让看似稳定的三角形经常发生形态之变化,实用主义的人在现实面前未必遵循既定法则。我们大多数人的亲近关系普遍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三种倾向。安全型的人对情感的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很自在;回避型的人不喜欢依赖和亲近;焦虑矛盾型的人则是粘人的,占有性强的人,寻求更多的亲密和安慰,而这常常超出人们所愿意提供的范围。于是麻烦就永远不会停止,依恋类型的不同,会使我们遇到的爱情类型发生改变。人们通常会有不同的伴侣,如爱人、父母和朋友。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是重要的依恋对象,人们可能在某些关系中感觉相对安全,在另一些关系中感觉相对不安全,尽管每个人的依恋程度始终处于不同的状态 “爱的三元理论”的第三个启示便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即,爱情到底能不能够持久?我的想法是,那要取决于你与你的另一半所正在进行着的是怎样的爱情。在那八种爱情类型或那六种爱情风格中,哪一种更为持久? 因为激情的难以控制,并且由于时间的消耗,人的认知过程的加深,原本相爱的人的关系可能发生改变。这也是心理学家常常提到的一个观点,“爱情最后变成了亲情”。三角形中的一条边——“激情”慢慢退去。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浪漫的爱中的激情成分下降反而可能是最快的。而友伴之爱则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如果爱人也是好朋友,了解爱情通常的过程,则能增加得到一个长久和令人满意的关系的机会。这让我想到一个成语——“相敬如宾”,这种状态反而比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然后归于死寂要好得多。 事实上,没有哪种爱情是不走下坡路的。享受激情,但不要将其作为你希望持续下去的关系的基础,与爱人之间培养一种友情,努力保持新鲜感,抓住每一个机会与你的另一半去享受新奇的探索,可能会让你再一次地相信爱情是可以地久天长的 附测试地址:http://www.vutests.com/teststart-224.html
-
九三 赞了这篇讨论 2020-06-23 19:57:54
-
是豹阿 赞了这篇讨论 2017-04-13 18:16:22
-
zoeEEE 赞了这篇讨论 2014-04-13 23:53:35
-
- 赞了这篇讨论 2014-01-28 11:33:49
-
蔚蓝深海 赞了这篇讨论 2012-12-31 09:35:34
-
豆友4579434 赞了这篇讨论 2012-09-12 08:32:18
-
No.88 赞了这篇讨论 2012-03-27 16:03:34
-
屋顶上的虹 赞了这篇讨论 2012-02-06 16:04:56
-
一塌糊涂 赞了这篇讨论 2011-11-04 11:12:5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讨论 2011-11-04 10:04:47
-
面鬼 赞了这篇讨论 2011-11-04 09:05: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讨论 2011-11-04 09:01:4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学眼中的爱情——爱情哪有这么神圣 (怀山鹿)
- 爱情心理学家告诉你:如何判断两个人适合在一起 (怀山鹿)
-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怀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