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全国逻辑学研讨会论文:神经机制解释下的逻辑本体论
柳下弈(柳下哲学院)







摘要:主体新概念和神经现象学揭示现象的本体是兴奋的感觉神经而非外在,给出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为认知原理,进而揭示意识是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建立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并由连接引发兴奋的神经工作核心机制模型,明确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
神经连接机制不仅给出形式逻辑,而且给出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统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各种现象给出更简明统一逻辑理解,且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对社会学给出新奠基。
关键词:认知原理;神经连接;形式逻辑;多元主体;辩证逻辑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意识及其神经机制解释对逻辑学具有根本意义,笔者神经现象学进路的研究给出了新的尝试。
一、意识实现及其感觉神经连接模型
1.现象的本体澄清
“我思故我在”,我的整个思想世界都是我之存在,这已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例如:我看到面前有块显屏、我听到窗外小鸟鸣唱,这些都是既然实现。这不是说我眼前有块显屏、窗外有只小鸟,而是说我意识中看到面前有块显屏和听到窗外有只小鸟,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我头脑中意识现象实现存在。
现象不仅是真实存在,且是我探究存在的唯一可以依赖的事实,而我不能凭借眼前有块显屏或那里有个小鸟,现象之外的他在是需要探究的存在而不是我们探究的依据。
“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即(广义)主体”〔1〕,有实现就有主体,有什么实现就有什么主体,实现在哪里主体就在哪里,实现确定主体存在的内容和边界,主体与实现严格同一。主体的新定义强调主体确定,定位主体作为实现者的亲身不可替代地位。主体存在因实现结构不同而多元,它们之间有子集、交集、并集等集合关系。
“存在之间参与作用、影响的存在为信息,主体的信息来源存在为客体”〔2〕,实现即主体确定,为已不依赖于外在的主体当下既然确定——自在属性。
主体的归主体,客体的归客体,不可认为现象的本体即外在,意识主体面对的客体世界不同于意识主体体验的现象世界。客体是需要凭借现象去探究的,凡是进入现象世界的都是意识主体存在,任何僭越都是虚妄。
2.意识原理及其神经连接模型
实现是进一步演化的基础和路径依赖。生物序代变异,日益多样和复杂。生物变异而体内偶然生成这样一种通道组织,环境信息实现其中,引发比其他组织更快速有效的连锁反应,激发部分机体组织实现活动(包括运动),以利于该生物进食、避害或生殖,这被称作应激反应。如此,优势确立而大量繁殖,持续的变异和自然选择,令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多样、精致,分辨率越来越高,反应越来越灵敏、强烈,更高效地引发生物捕食、避害或繁殖等活动,这样的组织被称作神经。如果说神经兴奋是神经物质的物理活动,这不过旁观者视点,而对于实现者——某些神经组织亲身,则是色彩、味道、声音、疼痛等感觉。神经组织受激兴奋活动的主体实现为感觉,感觉是经验的而非先验的。
“单纯的感觉不可能确立什么心理生活”〔3〕,孤单一种感觉没有意识实现。一个进化出多种感觉神经组织的生物突遭某物伤害,感到疼痛而应激反应逃避时,“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4〕,疼痛感与视觉影像或气味等相互确定属性,“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即意识(或现象、认识、概念),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即记忆(或概念体)。”〔5〕一旦它再次接近该物并实现对该物的某种感觉,神经的经验连接引发对该物的概念体同时兴奋,即唤醒伤痛,促使逃避。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即意识(认知)原理。
意识现象的本体是头脑中相应兴奋的感觉神经,而不是兴奋神经之外的存在。这样,我们就有了神经现象学原理:现象和兴奋的感觉神经是同一存在。当前,各种仪器设备时空分辨率对观测神经元之间连接关系难当其任,而神经现象学原理给出一条新的研究方法,现象之间关系分析等效于神经连接关系分析,可以给出利用仪器看不到的。
“同种感觉神经不能直接连接。否则,设若同种感觉神经可以直接连接,则一个头脑中所有感觉神经很快都会直接连接而失去逻辑陷入混沌。”“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并因连接引起同时兴奋,此即最简意识实现机制及其感觉神经连接模型,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6〕在由连接引起的神经兴奋过程中,若在一段时间内仅有一种感觉神经兴奋,则是主体无意识状态。强调不同种感觉神经才能建立连接是对赫伯学习法则的进步发展,这样,意识逻辑就有了,已知各种意识现象由此简单模型得到很好解释。
橡胶手错觉实验可解释为触觉和视觉同时激发实现相互确定。
先天性白内障成年患者在摘除手术后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混沌,即对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因为,患者的视觉神经与其它感觉神经没有同时兴奋的经历,故无经验连接,孤立视觉兴奋中光色的点、线、面给不出任何联想,给不出组合分解或区域划分,视觉兴奋处只是孤立的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意义。
镜像神经元不是特定的某种神经元,而是先天或后天经验连接在一起的若干神经元。一个意识主体身体的活动是相应运动神经兴奋的结果并伴随相关感觉神经兴奋,建立相应神经的经验连接。一旦看到或听到相似的他者的活动,因连接则引发主体相应神经某种程度的兴奋。对他者的动作、表情理解依赖这一机制。
意识主体对水的概念来自看到水、摸到水、喝到水等,感觉经验种类越多,概念体就越丰满实在。人们面对一幅有很多留白的山水国画,不觉其中物体残缺不全,画家没有着笔的云、水都会看出,甚至会感觉到山石的质感、林木的生机、云水的温柔、樵夫的歌声。这不过观赏者对画面的主体经验补充。观画者如果是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婴幼儿,定不会跟上画家的经验,引起这么多联想。意识只是头脑中实现,是信息刺激引起相应感觉神经兴奋并引发相连感觉神经的兴奋,有着头脑中原有先天或经验连接引发的神经兴奋的连锁赋予。
若语音听觉或字形视觉与某概念体兴奋同时实现,建立连接,则语义实现了,一旦再听见该语音或看到该字形,即相应听觉或视觉神经实现兴奋,则引发连接的概念体兴奋,意识主体中相应事物的形象、质感等同时实现。
“快感和痛感的实现即主体价值(利害)的实现。意识主体以伴随快感或痛感实现而相应对客体建立价值属性,确立客体与自身利害关系,绝对或先验价值不存在。快感和痛感是意识的驱动、概念的核心、认知的起因和归宿。确定相应价值,对客体的其他感觉才有意义。”〔7〕
神经之间同时兴奋经历愈多则连接愈牢固,间断长久则可能断开连接。其兴奋实现集为主体感觉或意识,不仅某些神经元兴奋为若干现象公共子集,某些神经连接也是若干现象关系的公共子集,也即神经连接是通用(或共用)而可以组合集合实现的,由此给出并行实现能力,这也是所谓“知识迁移”现象解释。
进化赋予生物神经及其先天连接,生活经历使神经建立更多后天连接,主体间交流、学习也可以唤起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并建立连接实现新的意识和概念体。语言在不同主体对应不同概念,主体以各自的感觉神经及其连接结构来理解。某种连接缺失则不可能有相应方面概念的顺畅交流,就需要相关概念的学习以建立相应感觉神经连接。因感觉神经先天和经验的不同而无法交流或理解为“主体间鸿沟”,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晒太阳的石头有什么主体感觉体验。一般非神经物质实现的主体感觉是微弱的,多种感觉主体(可以非局域)实现的意识,若无连接则无记忆和长进,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3.感觉中心转向
“意识主体是以感觉经验对存在建立属性的,没有某种感觉神经及其兴奋就没有相应意识,这是意识的边界。离开感觉实现,则意识主体对存在给不出任何形式、属性。”〔8〕玻尔曾说“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是错误的。物理学是关于我们能对自然说些什么。”〔9〕意识不是对客体的本真反映,而是生成了生物适应生存的新的东西,意识主体对客体只能给出主客关系而给不出本质。
“意识主体的立足点是感觉而不是所谓的(先验)‘物理属性’”,“一切属性(包括物理属性)、形式、概念、逻辑、语言等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及其神经连接”〔10〕,此即“感觉中心转向”。于是,意识解释鸿沟自行消解,红色或疼痛等感觉是建立和解释一切形式、属性、概念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存在是一元的,不是有物质和意识之分。“感觉、意识和相应兴奋的神经组织是同一存在,参与到因果中”〔11〕,神经与运动组织相连,神经兴奋“点火”相应运动组织而支配行为。不是智能设计的快感和痛感神经完全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感觉神经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意识主体是在既然的各种感觉神经实现路径基础上一步步进化,自然选择不会给快感或痛感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元感觉神经生物生存繁衍的机会。“是”和“应该”(休谟难题)在感觉神经连接模型得到统一逻辑解释,感觉中心转向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不同的神经组织及其不同的经验建构不同的概念和逻辑体系,所谓某范围内的共识,是因为这些主体有近似结构和经历。赖欣巴哈“认为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假定”〔12〕,而笔者认为,知识是相应确定,是具体主体感觉确定,当然相应适用于该主体,但随主体变化而相应弱化。知识相应确定,利用因此可能,感觉中心转向给出新的知识论奠基。
二、逻辑的神经连接诠释
1.感觉神经连接实现形式逻辑
分辨率下若干种感觉神经分次小差异与另外若干种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建立经验连接实现归纳逻辑,例如相似形象连接于某声音(名字),则将若干事物归于一个名下;而演绎逻辑则是又一新的形象连接于这一声音(名字)感觉神经,则引发这一声音(名字)感觉神经连接的若干其他感觉神经同时兴奋而将相应若干属性与此新形象联系在一起。形式逻辑的三定律在感觉神经连接本体同样得到很简明解释,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论题中概念体连接确定和不变。
2.感觉神经连接实现辩证逻辑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及其神经连接会令认知主体初步经验归纳给出对象与属性的同一,甚至对不同主体分别说同一事物好和坏的现象归纳为客体属性“一分为二”。而矛盾经验的积累连接也会令认知主体归纳给出属性是认知主体存在而非客体固有,随具体认知主体感觉神经及其经验连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建立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同一存在于不同主体实现相应属性,且归纳和演绎两形式逻辑对于每一具体主体普遍有效。这样,形式逻辑成为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的特例,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统一起来。
三、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重建物理学基础
科学探索的核心活动即现象之间关系考察,其本体是更多感觉神经或既然的神经连接概念体同时兴奋而建立新的或直接连接,对存在递进归纳或演绎建构起新的或更根本更简洁更统一的模型、概念和逻辑体系。在感觉转向和感觉神经连接模型这一认识论自觉下,析解现象之间关系,建立神经直接连接,对存在导出统一最小单元概念,且给出反证,若没有统一最小单元,质能的量化和作用则无法实现。
对单元给出(感觉范畴的)几何学建模:
“单元各为一个整体,无量差,无结构,不可分割,不生不灭,不可标记。单元以统一恒速各自作径向扩展,两单元相遇则即时于切点(两球面接触点)重新由点径向扩展,直至再遇重复前为。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径向多大(‘自由度’),在何处他遇则即时确定(‘塌缩’)于该处(切点),此即实现,这是最基本的实现。单元的活动状态是单元之间相应实现确定的,单元独自径向大小没有意义,也无法确定是否在作扩展活动,即没有时空固有属性。”〔14〕
演绎这一模型,精致呈现出单元之间的两种关系路径:
(1)作用。两单元相遇实现于切点,则实现位移,这就是单元之间的作用
有些单元实现递次牵制而组织为不同单元数量、分布接引样式和频率、自旋数、谐合度的,且与环境中单元更替增减的集聚体;周期性动态环境也会给出周期性聚散的单元聚会。其中,因单元在实现组织时方位分布不同,集聚体有递次牵制旋向或结构对称性分化,即单元集聚体的“物质正反性”。物质正反性可通过解体重组转换,无须数量对等。单元没有回缩,因此不能反演过去。单元各自扩展速率都相同,相互牵制的集聚体当然不超过这一速率。
“单元集聚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会改变其中单元活动路径、单元间的实现频率及整体运动速度,此为物体的动力学原理。”〔15〕显然,物体间作用(或能量传递)和物体加速为非连续“量子式”。单元无量差,单元集聚体中单元个数即集聚体的能量。单元集聚体束缚能量,其解体释放能量,物体间作用因结构而有单元参与率之别以致所谓“四种作用”。
径向恒速遍历球面扩展几何学模型给出单元间精致量化和并行计算,若干非同源(相遇实现的两单元伙伴位置绝对同一)单元与一单元接近总能分出远近,不存在(三体)随机运动,“实现总是在双方都是最近的单元之间发生”〔16〕。双方最近实现原则给出最小作用量解释,在单元环境中实现最短程先至及先至单元接引机制,并使光在通过不同介质界面实现调整机制,发生折射和行进速率转换。
(2)影响。单元之间不仅有直接作用实现关系,也有因实现与否而影响他者实现作用的关系。“单元一处实现与否,即时决定此单元他处实现与否,并连锁决定其他单元的作用实现及实现伙伴,此间上述环节无单元直接作用和扩展速率之限。”〔17〕加之单元之间不失可能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一个单元的或然,影响深远广泛以致无穷。单元几何模型精致量化地给出非定域现象的量子逻辑,在单元实体不可超光速的前提下给出影响信息可以超越极限速率的推演。
由于非定域即时影响和极致的并行计算能力,量子系统具有整体、守恒和即时机制,单元之间相互实现、替代,量子存在非定域分散于系统,因遇而相应或多或少实现(塌缩)于某处,波粒二象等现象在观测主体相应实现,波函数等不同视角或视域维度的数学形式建构起来。
单元径向扩展,其不同位置他遇则“现身”相应不同切点,他处即时丧失存在可能。一个单元实现位置的或然,其部分关联单元随之即时改变位置,观测者位置决定或影响客体实现位置,进而实现相应观测结果确定,这是“双缝干涉”“延迟决定”等实验解释。
单元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几率更不是单元內禀属性。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主体的信息来源存在为客体(主客之间存在非对等交互),存在于不同主体有相应不同状态确定实现。主体实现可以相应确定客体的当下和先前形式、状态等属性,并(作为客体)相应决定客体(已作为主体)当下存在,但丝毫不决定或影响客体先前存在,确定不是决定,因果从未打破。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是再实现的路径依赖,未实现的可能路径即消失,“多世界”不存在。
单元之间实现作用和影响,无需媒介,展现出一元宇宙图景,离开单元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真空能”还是指向单元。费曼也曾说“我有一句口号‘真空是空的’”〔18〕。所谓“空间”“虚空”不过头脑中概念存在,不是客体实在。单元们之间相应实现并实现相应主体确定的几何学模型可以给出时空演绎:
(1)单元从点向无穷大扩展,所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标准尺度。单元扩展速度都一样,设其增或减N倍,主体(钟或人体)内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或减N倍,则速度测量值或感觉不变,即单元扩展速率无论多大都不影响主体测量实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由身体大小及其活动节律给出它的比较测量值c;若保持银河系单元数量不变,令其几何相似缩小N倍成为原来的针尖大小,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大N倍,其中的主体(钟或人)测量或感觉光穿过这一“针尖”所用时间仍不变,空间测量或感觉当然也不变。此时空解释消除了黑洞物理机制失效的奇点,宇宙中存在单元致密度区域分化,黑洞即相对于人类的高致密区域。“速率、空间、时间都是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之间节奏比较主体实现,不存在绝对意义,不是存在的固有属性,三者协变实现在具体主体,同一宇宙事件于不同主体有不同时空实现。”〔19〕我们来面对芝诺悖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终点。笔者认为,这里时空主体是划段计算剩余的人,他只要一直划分下去,他的活动节奏就需要一直加密,对他来说也即主体时空扩展下去,他无穷划分,他的主体时空就无穷扩展。对我们来说仅是很短的时间,在他却是无穷长。不过,这必须以他的尺度无穷缩小,其单元无限致密下去为前提。这不是时空弯曲或时空维度蜷缩,而是多元主体实现。
(2)单元实现位移,但其速度和距离都没有绝对意义,所以,单元的运动概念虽有虚拟的球心理想绝对静止参照,但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绝对运动,也不是传统概念的相对运动。且若把这一过程看作前后两实现点位移,则绝对静止参照消失。在这里,运动的概念再一次实现变革。“单元统一恒速(c)各自径向扩展,运动物体内部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整体运动速度之差同一于物体外部光速(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速度之差(以即时速度计,无论是惯性系还是加速系,包括在各方向的矢量分量),并成为该物体的主体光速标准。”〔20〕因此,运动系测光速不变且无法测出己速,物理定律不受影响。
(3)不仅主体致密度影响主体时空,主体加速也改变主体时空。物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组织,内部单元之间实现路径和频率则改变,物体整体即时加速。这一量子式非连续动力学原理不仅贯通惯性系和加速系,而且给出量子论和相对论彻底统一的接口。引力的原因是物体之间单元实在的交流而非时空弯曲,引力波也由此解释。
下面对多元主体时空进一步论证:
设在理想绝对静止坐标轴上,物体或光甲、乙分别以速度v甲、v乙运动(v甲和v乙的比较标准是光速c),问主体甲看乙速度V乙是多少。
问题中的主体是甲,速度比较标准应是甲中单元信息传递速度与甲运动速度之差。
V乙=(v乙-v甲)c∕(c-v甲)
(c-v甲)≥(v乙-v甲),V乙≤c,即被观测实体速度永远不大于光速;若v乙=c,则V乙≡c,即光速不变;v乙=v甲,则V乙=0,即同步相对速度为0。
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同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部分抵偿;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反向(我们始终以问题速度V乙为正方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补偿。
而v甲-v甲≡0,所以V甲≡0,也就是主体总测不出自身速度,即物理定律在匀速系和加速系都保持不变。
若v甲<<c,则V乙≈v乙-v甲,当主体相对于理想绝对静止的速率远小于光速时,则回到牛顿运动学。
当v甲≠v乙,c-v甲≠c-v乙,揭示作相对运动的两主体互测对方速率不对等。当前技术水平支持对此实验检验。
上面是主体速度变换解释。
能元之间相应实现模型也导出“尺缩钟慢”,物体量子非连续跃迁式加速,其中能元之间实现节奏与物体理想绝对静止参照系中速度v有关系
v方向tv=t0∕1-(v∕c)2
垂直于v方向tv垂=t0∕〔1-(v∕c)2〕1/2
不同方向上能元间节奏的分裂会导致物体解体;若物体内部能元们在能元加入或释出时来得及协调(否则解体),使物体在v方向收缩为
lv=l0〔1-(v∕c)2〕1/2 (1)
正好补偿v方向的节奏,物体中单元实现节奏获得谐调一致,赶上最快的
tv=t0∕〔1-(v∕c)2〕1/2 (2)
因为钟慢,物体作为主体光测外物则各方向均有尺缩
lv=l0〔1-(v∕c)2〕1/2 (3)
因相对运动(速度V)观测对方物体也有信息传递路径加长的钟慢效应
TV=T0∕〔1-(V∕c)2〕1/2 (4)
(1)(2)式为物体自身变化,(3)(4)式为物体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观测确定,不决定客体存在(对客体存在没有影响)。
孪生子中A乘飞船离开B,设相对于虚拟的单元球心A比B有更多运动。因为加速是量子非连续的,虽然A的生命节律在每一级加速后都会变一级,当回到B身边时正好又与B的生命节律一样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中A的生命节律多比B慢,所以A年轻了。这里不发生悖论,因为从(3)式看可知A加速会看B尺度改变,所以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不会看到B节律按照(4)式变慢,转换实现在每一级加速瞬间。量子非连续动力学原理是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接口,并且统一通贯地解决惯性系和加速系的时空问题。这不是在爱因斯坦概念体系中能够完成的,而是以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对爱因斯坦逻辑的修正,时空曲率不是客体存在,引力的原因是物体之间单元实在的交流而非时空曲率。
四、多元主体之间逻辑联通
上述给出融通一体的广义的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存在有统一最小单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21〕;“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存在之间一切作用(实现)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内容无意义”〔22〕;“存在互为环境,存在的适应或优势是与环境相应的,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23〕。这是最大广义化地,面向任何存在(包括意识)实现相应定性并定量。其中“存在之间一切作用(实现)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内容无意义”给出不同主体实现之间量化桥梁;“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给出关于存在发展趋向的“吸引子”逻辑,可以推知一群猴子用再多的时间敲字也敲不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多集于某区间。
存在的最大公因内容是单元的质料和速率,它们无论怎样都不影响实现结果,我们不要也不需考察它,意识主体无论有何感觉进化,对之探究都不会有结果,存在之间只能给出关系而给不出本质(但主体可以给出亲身感觉本质,主体自在属性是主体亲身确定,非存在之间给出),这精致地给出存在论和认识论边界,在这个意义上,可说实现哲学概念和逻辑体系是彻底的,没有更深层。“公因内容无意义”消解了概念体系预设必要,一个完备的新概念和新逻辑体系告成,一切出于无可置疑的存在——来自实践经验的“现象我在”的析解和整合,无须预设支撑。
存在之间相应实现,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同一存在于不同主体有不同甚至相反实现,具体主体即逻辑支点,存在于不同主体实现相应形式、状态、价值等属性,主体不同则对客体建立属性不同,各说各话,从一元主体看似矛盾,从多元主体看则理所当然,矛盾出于多元主体实现。“精致的相应唤醒模糊的相对,多元主体相应确定唤醒不确定,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建立起来。”〔24〕
五、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
快感和痛感是利害实现、价值根据和行为驱动,消除各种唯心先验社会学预设,由此演绎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庄子朴素辩证思想由此逻辑得以更明晰理解。
科学、技术、文明和文化是具体主体的,是具体环境中具体主体主观利益价值取向。给宠物狗穿衣打扮的文化主体是人而不是狗,是出于主人的主观价值喜好,而狗的感受则可能是痛苦。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推动主体分析和主体自觉。
“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主体”〔25〕,在利害面前,多元社会利益主体各有主张,于是就有了政治。“整合、代表、实现若干社会利益主体的要求即政治”〔26〕,从家庭到单位,从国家到国际,政治普遍存在。多元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促动主体之间利益关照和平衡,权利不是天赋而是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
六、结语
逻辑是神经先天和后天经验连接路径,是由神经连接机制给出,不是意识主体之外存在。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意识主体对客体存在只能给出感觉范畴及其神经连接机制的认识或实践建构。感觉中心转向和多元感觉神经连接本体自觉下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给出强大而根本的现象解释力,呈现出逻辑新境界。
参考文献
〔1〕〔2〕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13-15.
〔3〕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2.
〔4〕〔5〕〔7〕〔8〕〔11〕〔12〕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2015重印):24-31.
〔6〕〔13〕柳下弈.意识解释自觉下的人工智能新境界[C].长沙: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91-92.
〔10〕柳下弈.量子和时空现象的实现逻辑统一解释[C].苏州:第二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3.
〔14〕〔15〕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6-7.
〔16〕〔17〕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2015重印):7-8.
〔18〕Wilczek,F.The Persistence of Ether,Physics Today[J],1999,January,pp.12.
〔19〕〔20〕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2015重印):61.
〔21〕〔22〕〔23〕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11-18.
〔24〕柳下弈.多元主体非线性相应实现逻辑[C].峨眉:第八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133.
〔25〕〔26〕柳下弈.实现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39-40.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战国名家的一些哲学论断的感悟 (听泉)
- 请教一个命题逻辑的练习题 (不生锈)
- 想学习逻辑学,怎么开始学习才好? (詹小胖)
- 请各位姊妹帮忙看看这一道 (momo)
- (ZZ)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 (小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