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二十三章》“诚能动物”解
容易(小白小的时候)
《中庸章句集注•二十三章》“诚能动物”解 1. 诚即太极。《通书•诚上》朱子注:“诚即所谓太极也。”则,欲知诚,需晓得太极为何。 2. 无极而太极。《图说》朱子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而是“无形而有理”。所以: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 3. 阴静阳动: 3.1 《图说》朱子注:盖太极(诚,“气—理”也)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气理之“成”与“复”,“动”成物之形,即“出而赋予物”;“静”成物之性,即“得而藏于己”)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重“气—理”中之理);阴阳,形而下之器也(重“气—理”中之气)。是以自其著(显现、相状)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成形”为动物之始,“成性”为动物之终),阴阳不同位(器物“阳:显现”此“形”时彼“形”为“阴:潜藏”),而太极(“气—理”兼有显现和潜藏,此处节5专谈)无不在焉。 3.2 《通书•诚上》朱子注: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气分阴阳即是有理。虽是形而下者,但有形而上之理。绝无无理之气,此处强调“气—理”之气)。 3.3 《通书•诚下》:静(气理所乘之机)无(“气—理”之潜藏、未著形相)而动有(“气—理”昭显,成就有形),至正(“本然”上通下达,图解中所言“诚之通也”)而明(显现)达也。 3.4 《通书•诚下》朱子注:方静而阴(具性、象而无形),诚(本然)固未尝无(与“有形”相对之“无形”)也。以其未形(“相状”之缺失),而谓之无(无相状也)耳。及动(“气—理”显现)而阳,诚非至此而後有(显现)也,以其可见(形)而谓之有耳。静无,则至正而已;动有,然後明与达者可见(器物形相俱全而显现)也。 4. 继善成性。《通书》朱子注:所以一阴一阳者,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太极、诚也)。继之者(继:出之未出,全然潜藏之能),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未成形)之谓也。善则理(太极中所含藏之动静之理)之方行而未有(未有形、但作为潜在,理上已有)所立之名也,阳(动之机理,形虽未有,理之潜在、已是初九之意)之属也,诚之源(“诚能动物”之所以然)也。成(成形)则物之已成(由“气—理”之潜到“气—理”之显,显则有形,形则有物),性(成性,无形之太极成有形器物之自性)则理(“气—理”之中潜藏之“性、象”)之已立者也,阴(潜藏无形)之属也,诚(成性存存。由潜入显、由微至著、形貌显现、成物成性)之立也。 5. “气—理”:诚、太极也。本然不分,但赞天地化育,立言垂教时,圣人不得不偏其一端来说。强调“气—理”中本然之道,无形之象时,重说“理”;强调“气—理”赋物以形时,重说“气”。但须知未曾有个离了理的气,和离了气的理。 6. 致曲之路:格物致知。 6.1 《中庸章句集注》: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从对我们来说切近的东西,如一物之生,或是人工之制造,或是生命的生长,推其善端,直至道理上清楚的东西) 6.2 例子分析:小孩小的时候管任何男人都叫爸爸,但是成长之后人才了然爸爸的含义。同理,未知“道”时,“道”散见于万物。殊不知,从一物之生,(桌子的被造,种子的成长);一事之理(处理和父亲的一件具体事务)就可得自然之理和伦理之理(认识“天工”和“孝悌”)。正所谓物物一太极,事事一太极。所以朱子叹言:“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游鹅湖书院 (披云)
- “孝弟”与“仁”——《论语·学而》1·2章讨论 (止隅)
- 颜回之死——《论语·先进》篇讨论之一 (止隅)
- 止隅論壇(黃征老師題贈) (止隅)
- 論語朱注1·1整理樣本: (止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