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汕头
HUAIHAI(数字让人清醒)
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汕头 ——序《汕头埠图说》 陈春声 http://www.dahuawang.com/stwb/html/2010-01/30/content_68678.htm 汕头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整个韩江流域唯一可以停泊机器轮船的口岸而得以迅速发展,以后一直保持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工商业城市的地位。汕头城市史的研究,不仅在地方史或地域史的研究中有其独特魅力,而且对中国近代城市史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的发展,也可能有其重要的意义。 陈汉初、陈杨平先生的新著《汕头埠图说》,全面、细致地展现了汕头开埠近百年间城市生活的种种面相,对于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者来说,不但增加了许多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新资料,而且因为其内容丰富翔实,以及对本地人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感觉的细腻传达,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冲击。 从书中可以看出,汕头开埠之后,由于交通空前便利和商业利益的推动,整个韩江流域的商人都竞相在这个新兴的城市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其中许多人是先到了南洋、香港、上海等地做工或经商,在侨居地赚了钱,再回来汕头发展的。值得注意的是,对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群中,包括了许许多多来自韩江上游地区的客家人。例如,清光绪三十年动工、三十二年落成的潮汕铁路,从倡议兴建到投资建设,主其事者是嘉应州最著名的华侨商人之一张煜南;而民国五年建设汕头至樟林轻便铁路的是大埔百堠乡人杨俊如;福建永定县著名侨领胡文虎则在汕头建有著名的虎标永安堂制药坊及营业部、《星华日报》报馆和虎豹印务公司,捐建了汕头医院、市立一中图书馆、回澜中学礼堂、市立女子中学校舍和感化厅等近代市政设施。汕头早期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也是来自整个韩江流域的读书人一砖一瓦构筑起来的,清光绪二十六年嘉应州镇平县人丘逢甲在这里倡办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嘉应州人杨源(季岳)与温廷敬、何士果、陈云秋等在汕头创办粤东第一家地方性报纸《岭东日报》,而民国二年创刊的汕头《公言日报》则是客籍人丘星五等努力的结果。这些都是汕头文教史上的重大事件。民国时期福建永定人黄雨岩也在汕头“雨庐”悬壶济世,成为一代名医。 新兴的汕头市在整个韩江流域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重要地表现于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汕头埠图说》引用1935年出版的日本高中《地理科》课本所附《汕头商业圈区交通图》,说明当时汕头的商业圈包括潮州十属、梅州五属、福建汀州八属、江西赣州四属和宁都三属,共计30余县,范围到达与韩江流域相连的赣南地方。而清末大清邮政总局成立时,汕头邮政局下设69个地方邮政局,涵盖了广东省境内的整个韩江流域地区和东江上游。作为粤东主要的金融中心,汕头也在近代华侨汇款的中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南洋各地寄往粤东和闽西各县的侨批,绝大多数是经过汕头的批局转投到内地山区和乡村地方的。 从《汕头埠图说》可以看出,当时新兴近代城市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现代的市政体系如何建立。开埠以前,汕头是一海滨渔村,属于澄海县鱼它浦巡检司。开埠之后设有一洋务局,专门管理对外交涉,以及检查出入旅客,所管辖的范围有限,充其量仅是一个翻译公文机关。鱼它浦司之下设立团练二十余人,专门缉拿海盗私枭。戊戌政变之后,改团练为巡警,并将汕头划分为东西南北四社分驻,由鱼它浦司委任一名统爷领导。宣统元年,开始设立警察局,改四社为四区,各派警察站岗,同时还兴办一所警察学校,培养警政人材。警察局的设立,可视为近代汕头市政建设的一个转折点。 《汕头埠图说》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图文并茂、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近代汕头各项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保障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地域社会史研究者,我自己从陈汉初、陈杨平先生关于汕头邮政、电信、电气、铁路、自来水、医院、消防、银行、城市规划各方面市政事业发展的讨论中,得到许多启发,也由此发现了许多可以进行更深入学术研究的线索。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近代城市市政事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日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关注一般百姓的历史。翻阅《汕头埠图说》,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流动着的百年间汕头百姓日常生活的风情画卷,作者关于汕头城市发展中风土人情、饮食男女的描述栩栩如生,笔触之下和旧照片之中,对城市居民的信仰和情感世界也怀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对于外来和后起的研究者来说,多一些研读《汕头埠图说》这样的作品,对于他们研究的深入,是大有裨益的。 正如本书所揭示的,汕头城市的各种风俗习惯,深受韩江流域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样的,作为该地域社会中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工商业中心,汕头的城市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乡村和内地山区的风土人情。新兴的汕头已经成为观察本乡风俗的一个具有某种合法性的参照物。 行文至此,笔者想说明拜读《汕头埠图说》之后的一个深刻体会:汕头不但是潮汕人民的汕头,也是整个韩江流域人民的汕头。汕头城市的发展,是整个韩江流域不同方言群体的人民移居、投资、建设的结果;而历史上汕头城市的繁盛,也正是因为她成功发挥了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地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我们要超越自己,用更开阔的眼界审视城市的历史,展望她的未来。这是《汕头埠图说》的作者没有明说,但仍蕴含于书中的哲理之一。 从事地域社会历史研究的学者,大都热爱自己的研究,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人们,热爱这些人们祖祖辈辈生息的山河和土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与个人的情感可以交融在一起研究,学术传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赋予这样的工作以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感受这样的学术魅力,享受思想创造愉悦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由于对研究对象的过度“移情”而产生的画地为牢的倾向。我们的思维不应受到行政区划(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概念范畴、族群偏见、意识形态等等因素的束缚,而应该像这本书所展现的图景一样,从实际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出发,尽可能贴近和理解当时人的立场,重现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略有删节)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钱塘 林氏宗祠 (HUAIHAI)
- 民國旅遊指南匯刊 目录 (HUAIHAI)
- 1948 广州大观 (HUAIHAI)
- 老照片 (HUAIHAI)
- 2024.12.28 濠江区摄影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 《濠江摄影卅六年》 (HUAI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