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和解书。记录我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来自:砍了我的尾巴吧
序
不知道从何时起,大家都越来越注意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将成长过程中的阴影都归咎于此,人人都说着与自己和解,人人都想要治愈童年。
或许大家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美好的瞬间,在幼年时裂开的伤口留下的疤痕,是去不掉的痕迹。
所以,我想写下,也想在写的过程中,记录下我是如何和自己和解,很多错误,已经不必去追究责任,而是原谅,原谅他人,原谅现在的自己,正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促成了现在的你,只有放下过去,才能看向未来。希望看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和解的方法。
此书献给,想要治愈,和自己和解的朋友们。
家乡
此章献给和我一样,总是感觉漂泊的人,或许你的家乡,与你的祖辈无关,只是和你的记忆有关。
思考了整整一夜,更准确地说,是好几年,从没有想写书开始,想和自己和解时,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和解,难道要从出生时吗,追溯到出生,就会想到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义呢?回到这本书,既然是写书,自然不能从我的世界之初。所以从我如今所处的空间来开始吧。
我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我这样的人,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没有归属感的。为什么说没有家乡呢,我的祖籍在湖南,但我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我没有记忆的时候,那还是很小的时候,具体我也不记得了,奶奶和我说过,意义也不大。第二次是太奶奶去世时,大概是我小学四五年级时,满屋子的都是不认识的长辈,记忆里是寒冷的冬天,气候和现在的城市差不多,典型的华南冬季。在那,只知道湖南人喜辣,喜欢熏肉香肠,吃到最好吃的食物是奶奶的妹妹做的山楂片,农村里也没有很重的年味。对于祖籍地的记忆,就这么多了。
祖籍地算是家乡吗?我想对我来说,不算的。一生仅去过一次的地方(襁褓里的那次不算)。
那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呢?我出生的地方和生活长大的地方,是长江边上一个小小的四线城市,这里四季分明,冬季不算极寒,但也有一阵阵的冷空气,让人冻僵了指尖,穿起来厚重的棉服,春天的时候,大约在四月,湖边有许多的樱花树开了花,秋季的时候,小坝上的银杏树落了一地又一地的金黄,夏季的夜晚,四处乘凉的老人小孩,晚风阵阵含着蝉鸣。虽说我记着这里的四季景色,但我又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一句都不会讲,追溯起来,也没有机会,家里都是湖南话,学校里也要求说普通话,电视里也是普通话,没有一点语言环境。说起食物,除了街边常吃的小吃,也没有印象深刻的食物。不过直至长大了,才知道所谓地方菜,不过是地方家里常做的菜。但是由于我爷爷奶奶的原因,从来没吃过这儿的地方菜,这里就留着下一章再说吧。
总而言之,出去读书工作后,总有人问起,你是哪儿的人?我都会一愣,费劲地和他们解释,我住在那个城市,但是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湖南人,所以我也许算这的人吧,但我也不会讲方言。随后又尴尬一笑。
对这个城市,没有祖辈的记忆,但我生活成长在这,我不知道他的地方名菜,也不记得他的大街小巷,我只是在这读书,在这一亩三分地的小社区里,长大着。或许有着奇妙的情感在回家的小路里,但是却是无色无味的记忆。
这一章,我想和家乡的我和解,我想和这个我成长的地方和解,每年放假回来,是因为这里有我爷爷奶奶,这里有我小时候吃得很香的街边小吃,有社区里各家各户中午的饭菜香,有春夏秋冬抹不掉的景色,所以无所谓方言,也无所谓祖辈,更无所谓地方菜,我是这儿长大的人。忽然间,有些理解中国人常说的落叶归根,这种寻根的情节,原来在血液里啊,一定要认定一个根。
房子
此章献给和我一样的正在留守成长的孩子和过去留守现在已经长大的朋友们,过去缺失的父爱母爱,没有就是没有了,但是在你留守期间,陪伴你的朋友,亲人,都是你以后更要加倍珍惜的人,他们更加值得你的执念。
写完了家乡,我想写我的家,但是说起来,我是一个没有家的人。
不知道你们的家是怎么定义的,爸爸妈妈买的房子,一起住的地方,就是你们的家吧。但是我的爸爸妈妈,没有买房,我也没有和他们一起住。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留守儿童,但我没那么可怜,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很老实的人,一辈子兢兢业业,按现在的话来说,很用力的生活着,努力的生活。
爷爷奶奶家,是单位分的房子,很小,四十多平,小小的房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一个长长的阳台,住下了三代人,八几年的时候,爷爷奶奶刚刚定居在这里,带着三个孩子,我的两个姑姑,和我的爸爸,后来姑姑们都出嫁了,爸爸和妈妈在这里结婚了,两代人一起住在这,不久,大姑姑的女儿出生了,大姑和大姑父的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跟着单位分配的工点跑,于是我的表姐,就放在了这儿,为什么没放在她爷爷奶奶那呢?那边是农村,条件没有爷爷奶奶这里好,旁边就是子弟学校,表姐慢慢长大,她四岁时,我就出生了,我出生以后,妈妈就因为我是个女孩,离开了这,爸爸因为伤心,不愿意看到我,也外出打工了。一年又一年,在我没懂事之前,我就快乐地住在这,无忧无虑。
家里很小,我和表姐是家里的常驻人口,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大人陪着睡,奶奶带着姐姐在一间房睡,爷爷带着我。奶奶腿脚有毛病,经常腿疼,半夜总会疼到哭,表姐很懂事,常常帮她按摩,不过那时我还小。现在想来,那时候,两个五六十的老人,是怎么带大我们的呢?带小孩是很麻烦的事情,要耐心地教会她们穿衣洗漱,养成生活好习惯,按时写作业,说起这些,也是很神奇,或许是两个人搭伴成长,也或许是这微妙的四岁年龄差,姐姐常常带着我学习,她在书桌上做作业,我就在一旁搬着小板凳,写写画画。一年又一年,我和姐姐都正常的成长,就像楼房旁边的树,直直地生长着,没有长歪。虽然不知道该怎么简洁又清楚地描述这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但是爷爷奶奶付出的,能让我们健康又心理正常的长大,他们付出的心血,只多不少。
写到这,我想我爷爷奶奶带给我幸福远大于父母带给我的不幸,我已经释然了,虽然在这里,没有大多数家庭父母孩子的组成,但是我有的,也不差,甚至结果,更好。
我需要和解的,是那些比较下缺失的父爱母爱,是自己的执念,我获得的祖父母的爱,是成倍的,虽然父母之爱不可替代,但是爷爷奶奶的真心,也不能被我忽视,甚至包括,一直陪伴我长大的表姐,这么多年,我们姐妹间的感情,也远超亲姐妹。很多东西,现在拥有的,比过去缺失的,更加值得珍惜。
柜子
此章写给和我一样曾经认为自己才华横溢的人,现在就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栽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希望你可以和自己的遗憾和解。
关于这个柜子,我已经和解了,但是还是简单说一下吧。
在爷爷奶奶家,我小时候,有一个放书的小柜子,大概五十厘米高,四十厘米宽和长的木制柜子,爷爷奶奶让我放自己每个学期的本子和练习册故事书等等,后来初中了,书越来越多,就从我姐姐那儿,匀了一个给我。两个柜子摞在一起,塞了满满的书。
小学三年级开始,突然开窍了,特别喜欢看书,什么书都喜欢看,百科全书,笑话书,故事书,到五六年级,开始看散文集,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买了厚厚的典藏版,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爷爷奶奶,虽然我是女生,但是他们一点也不重男轻女,从农村出来的他们,在一些思想方面,非常的先进,虽然工资也不高,但是我喜欢看的书,他们都同意给我买,他们也坚信着,知识改变命运。
从小学到高中,各种书,一本又一本,杂志小说散文纪实各种类型我都有买,我自己都觉得买得太多了,初中的每个周六日都去图书馆,办张卡只需要交一百块的押金,一周三本,看到不愿意睡觉,所以现在的黑眼圈都不可逆了。看了自己也会动笔写,学了很多写作的思路和风格。后来也在报纸上写了诗,在作文大赛里拿了奖,跑去上海参加了比赛,在学校的文集里也留下了文字。写到这,你是不是想问,这有什么和解的?
我曾自诩自己才华横溢,以为自己会去中文系,以后做个作家,初衷是很单纯的,我曾写下:我只是想让我的文字,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让别人意识到,哇,原来有这样的世界。可是我意识到,似乎并不简单,我也许会很长时间吃不上饭。对,吃不上饭,我越来越在意金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会渴望金钱,渴望去大城市,或许是环境使然,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现实”。还有一些原因,也是借口,高中自己的时间更少,感觉再去写文章,像是在掏空自己,因为没有时间去感受世界,在题海里,是枯燥,我眼中的世界,不再是那么的鲜艳分明。
于是,在16年知乎风行的时候,我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也逐渐遗忘了作家梦,也正是在16分科的时候,毅然决然选了理科,再然后,高考完,所有的志愿都选了计算机,要么就是软件。离我的柜子,越来越远。
现在,我也如愿以偿,进了互联网公司,但是我没有忘记。
这是我心里的一个遗憾,但是我和解了,因为我现在,就在继续这个梦。如果有遗憾,只要还能继续,就继续做吧。
父与母
这一章,我想和父与母和解,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是与他们和解,实际上是让我放下怨恨,走出这个怪圈,去过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对我的影响降到最低,不再影响我的未来。(这句话写起来莫名的佛系)。
如果把人生当作进阶打怪,这两个给予我生命的人,是我漫漫人生里的终极大boss。
从谁开始写都是和他们正面对决的时候。
我的母亲,一个农村女人,性子里应该是嫌贫爱富,水性杨花,放在哪个家长里短的调解类节目都是要被观众骂得狗血淋头的。也幸亏她在嫌贫爱富的同时水性杨花,抛弃了我和我父亲以后就回老家,听爷爷奶奶说她改嫁了好几回。这个女人同时还具备了重男轻女的特点,幸亏我是女生,不然还有可能被她带走,过着飘摇不定的生活。从一岁不到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到18岁,她只在我10岁那年,回来和我父亲办理了离婚。虽然如今冷静地写下了这些,但是怨恨很难消解。
我的父亲,一辈子长不大的性格,并不是褒义的评价,而是一辈子都不懂事,在我母亲离开他以后,没有责任心的完全将我丢给了爷爷奶奶,一辈子的老实人,辛辛苦苦把我带大,用微薄的退休工资尽力给我最好的生活,让我吃饱穿暖,正常健康的长大。而他在外面打工,一年都不怎么打电话给我,更何况给我生活费。在初三的时候,他再婚了,我心里是反对的,我认为他这样的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不应该再结婚,更不应该生二胎。但在爷爷奶奶的观念里,他稳定下来也是一件好事,也能在老年的时候有人陪伴。当时十几岁的我也没有话语权,就这样,被动得有了一个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在高考完以后,姑姑们坚决让我爸负起责任,承担我大学的所有费用。我本以为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他也按时给我了生活费以及学费。但离谱的是,在我大四的时候,有网贷催债的电话,说他欠了钱,在我问清楚了他欠了几个平台以及所有的数额后,害怕他以贷养贷,害怕他不及时还掉会滚雪球。于是我开口向姑姑借钱,同时还要和爷爷奶奶说那些电话都是诈骗电话。
以上,是最简单的描述,这两位,我生命的给予者。
对于我来说,在大学期间,为了减轻我父亲的负担,我也不想继续读研究生,专注互联网技术就业的方向,在大四也收获了高薪的offer。但我父亲给我的压力,只增不减。
他们两位给我的伤害,在我的少年时期,给我的是自卑与孤僻。成年以后,上大学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却发现自己不会谈恋爱,不会爱人,在社交中不懂如何与人为善。直到现在,我想,我这样的人,我这样的家庭,大概没有人愿意与我偕老。
我想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家庭是不幸的,或许是父母有重病,或许是父母早逝,或许是父母向我的父母一样没有责任心,或许是更可怕的家暴,我无法让所有人去原谅自己的父母,有的人也不值得原谅,但是要走出这个怨恨的怪圈,我的父母,他们自己的能力有限,自己的品行不正,对于我,他们给我未来的压力,是要替我父亲赡养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女儿,和我相差十四岁的,从小毫无感情的妹妹,给我的压力,是害怕不懂事的父亲,继续以贷养贷。我怕我该死的责任心,让我不情愿地承担起这一切。我应该剥离这些,女儿是他的,不是我的,法律上规定,只有父母去世或毫无工作能力,姐姐才需要承担赡养责任;我应该剥离他,他的欠款是他的,被限制高消费,被划进黑名单与我无关,我也不需要出国留学,不需要让他给我买房,他也买不起。这些是我对我责任感的和解。
和解不是原谅,是让我们活得不要那么累,我的父亲母亲,没必要一直浪费力气去对他们付出感情,不必要的担心,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他们的罪恶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他们自己去履行。我只要好好按照我的计划我的规划好好生活,我不欠他们什么。
我不知道多少朋友,和我一样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出生是不是不应该的,和我一样经历过黑暗的日夜,我希望大家看向未来,过去的黑暗已经过去了,父母是有血缘的羁绊,没错,但是他们如果没有负起责任,那一定要鼓足勇气逃离他们,过自己的生活,不然来这世上一遭,都被他们毁尽了。
这一章,我还没有完全和解,我会继续写下去的,但是比动笔之前,要好受些,要更轻松些,直面这些事情,让他们过去,就会一点点好起来的吧。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越晚婚越找不到合适的人 (比巴卜)
- 你们信命吗 (mix mix)
- 婚姻&子女|婆婆检查出肺ai早期,老公把婆婆接我们家里… (凌凌後)
- 想找一个长期聊天搭子 (荒野猫)
- 如果对方明确跟你说他不是个专一的人 (Syl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