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溥任先生(载沣幼子)
难_2009
作者: 潘怡 爱新觉罗·溥任(金友之)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于民国七年(1918年)9月21日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河沿的醇亲王府内,他为人谦虚谨慎,工作兢兢业业,为祖国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事,却鲜为人知,现记述如下,以飨读者。 孙中山登门拜访醇亲王 溥任的祖父奕譞(1840-1891)系清朝道光皇帝位下第七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被晋封醇亲王,时年31岁。同治十四年(1875年)同治皇帝载淳病卒,无子。慈禧太后选立奕譞之子载湉(溥任的二伯父)入继咸丰帝为嗣子,继承帝位,年号光绪。同时,晋封奕谩为世袭罔替亲王,其时年35岁。光绪十六年(1891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奕ia病故,卒年51岁。奕譞死后被谥为贤,即后人称之为醇贤亲王。 溥任的父亲、第二代醇亲王载沣(1883219-195123),字静云,生于光绪九年正月初五。1908年其子溥仪即位时(年号宣统),载沣年仅25岁。因皇帝年幼,载沣被慈禧太后封为监国摄政王。摄政王载沣为世人所知,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9月10日,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来到北京后,特意专程到醇王府会见载沣王爷,令载沣深感意外。由于孙中山先生对载沣的情况十分了解,使载沣备感亲切。孙中山先生说:1901年载沣出使德国时,曾以御弟的身份向人家赔礼道歉,处在十分尴尬和被动的地位,却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国外评论不错,是十分难得的。之后,孙中山先生高度赞扬载沣在辛亥革命时自动退位,承认共和,避免了国内一场大血战,历史罕见,是明智之举。孙中山先生说:载沣身为皇帝的生父和摄政王,在逊位问题上,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家族的利益摆在第二位,极其难能可贵,这是有益于革命、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动。孙中山先生与载沣会晤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了约一个小时。 孙先生在告别载沣时,还特意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送给载沣,照片上写有孙先生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历史表明,与孙中山先生的此次会晤对载沣后来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醇亲王府 北京城曾有两座醇王府,一在城南宣武门内太平湖畔(今中央音乐学院),此府修于咸丰年间(1851-1861)。醇贤亲王搬人此府后,一直居住到载湉继承皇位。因这里出了一位真龙天子,故将其改为潜龙邸。后慈禧太后将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第赐予醇亲王,改建为醇亲王府。光绪二十年(1894年)醇亲王全家人移居这里。醇亲王载沣共有子女11人,福晋瓜尔佳氏生两男三女、侧福晋邓佳氏生两男四女。长子溥仪(1906年生),次子溥杰(1907年生),长女韫瑛(1909年生,早逝),二女韫和(1911年生),三女韫颖(1913年生),四女韫娴(1914年生),三子溥供(1915年生,3岁夭折),五女韫馨(1917年生),四子溥任(1918年生),六女韫娱(1919年生),七女韫欢(1921年生)。 溥任出生时虽宣统帝已退位数年,但清皇室仍受到优待,他们这些王府里的皇弟、皇妹们都是在什刹海畔的醇王府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在清康熙年间,这座府邸原是大学士明珠的宅第。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1655-1685)系清代著名词家,乾隆年间,其后裔因开罪权相和坤,被罗织成罪,宅邸被和坤据为别墅。在和坤被罪后,这座府邸由嘉庆帝赐予成亲王永瑆(乾隆十一子,嘉庆帝的哥哥)。 因成亲王不是世袭罔替,所以传至贝子毓肃时由内务府将该府邸收回,别赐府第居住。 醇王府系就原成亲王府的规模加以添改修缮而成。后又因溥仪人继皇位,再次将什刹后海的醇王府改为潜龙邸,另在中南海紫光阁新修醇王府,但直至清朝灭亡也未能完成。故载沣一家一直居住在什刹后海的王府内。 这座王府,占地约八十亩。有房屋殿堂上千间,南临碧波荡漾的什刹后悔,四周绿荫掩映,高大的院墙为筒瓦封檐盖顶,东西向各开有朱漆铜铆的大宫门。 王府分正院、住宅院、西花园三大部分,另外,在王府的后部建有醇贤亲王祠堂一所。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内务部用北皇城根的关帝庙与之交换,改建为武庙,祀关羽和岳飞。王府的东部建有家庙一所,名曰龙华寺。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溥任的父亲载沣(时已66岁)将醇王府院落的全部房屋售与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后醇王府的正院成为中央卫生部所在地;其西花园作了宋庆龄名誉主席的居所,此地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从名家 醇王府内曾有大小两个书房,大书房名宝翰堂,是溥任之父载沣的书房;小书房名任真堂,醇王府家塾便设在此,是溥杰、溥任和姐妹们读书的地方。这些阿哥、格格们曾受过严格而正规的传统教育,每天上午8点至12点,下午1点至4点是他们上课读书的时间。任真堂曾有六名服务人员,负责照料家塾的学习:一名小太监、两名五十多岁的老书童,三名伺候老师的人。在任真堂内,有一八角形的木门,门内有一朱漆长几;长几上有一木龛,龛内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木牌。溥任及兄弟姐妹们每天上学、下学时,要按年龄排列,依次朝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向孔圣人作揖。 醇王府的家庭私塾老师是由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推荐的赵世骏,是一位著名书法家。还有一位教师名魁忠,擅长四书五经与诗词。 溥任从8岁起,与三姐、四姐、五姐三位姐姐一同在任真堂读书。他们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念诵诗文,写字作画,作诗、作文,虽当时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但严师出高徒,加之良好的家规、家教使他们受益终身,个个颇具古诗文修养和中国传统书画的功底。有时下午无课,溥任便与姐妹们到西花园嬉戏玩耍。除西花园外,他们这些孩童不能到别的院子玩耍。溥任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惟一能走出醇王府的机会便是到紫禁城的后殿里看已退了位的大哥溥仪;除此之外,他们便与外界完全隔绝。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溥任仅6岁。1928年,溥任10岁时,便随父亲载沣及全家去了天津,开始了隐居生活。 在天津时,载沣经七弟载涛的劝说,同意将溥任和姐姐们,送进天津公学读书。天津公学由英国工业局创办,在天津很有名气,1934年改名为耀华学校。该校学生多是达官显贵的小姐、公子;袁世凯、曹锟等人的子女也曾在此校读书,他们都是由汽车接送上下学校。载沣出于隐居的考虑,坚持让孩子们步行往返学校,这对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自立能力上,颇多教益。就这样,溥任在这里读书至初中。不久,日寇侵占了我国东三省。1934年,父亲惊悉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已在东北登基,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痛如万箭穿心;他深知:群情激愤的中国人民对卖国求荣的溥仪深恶痛绝,为免遭意外,确保全家人的生命安全,他中止了孩子们在天津公学的学业,把他们重新关进公馆,深居简出。父亲为16岁的溥任及姐妹们聘请了原在清官如意馆供奉画师教授其书画创作。1938年,溥任20岁时,适逢天津闹水灾,父亲带领全家老小回迁到北平什刹后海醇王府。 其时,北平城已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生活物资奇缺,市面萧条,民不聊生;北平城还不乏卖国求荣者,但这位前清摄政王爷却多次严辞拒绝伪满洲国及日本代表许诺的高官厚禄的利诱,宁肯变卖家中旧物,甘愿过着自尊而清贫寒苦的生活,保持了高尚的中华民族气节。为了节省开支,全家人没有住进醇王府,而是搬进西花园;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就全靠以前的积蓄和变卖来维持,勉强维持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 创办竞业小学 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军队进驻了北平城,并强占了不少民房。什刹后诲的醇王府里当时尚有一些空房,为防止被国民党军队强占去,27岁的溥任与年过花甲的父亲载沣决定办一所小学,载沣任学校的董事长,溥任任校长。 早年,在什刹后海西侧有一寺庙,名净业寺,什刹后悔西边的水面因寺得名,称净业湖(即积水潭),有感于此,载沣提议将私立小学命名为净业小学。而风华正茂的溥任接受的新思想比父亲多,观念也富有时代感,他说:叫竞业小学更有意义,虽一字之差,但竞字含有竞争之意,表示该小学要办的更有特色。全家人交口称赞,遂正式命名为竞业小学。 1947年北平私立竞业小学正式开学。 第一学年,学校只有初小四个年级,六十多名学生;第二学年,便有了高小的五个年级,二百多名学生。竞业小学除教授算术、语文外,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溥任及其姐妹都具有授课的天赋,在国文、美术、音乐方面他们堪称科班出身。 竞业小学的开办,使一群群平民百姓的孩子,走进了这座建筑华美、典雅的王府院落;昔日幽静而森严的王府,响起了孩童们的琅琅读书声与欢歌笑语。而立之年的溥任,对竞业小学的校务工作十分认真,他严格挑选教员,并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操劳校务;有时,他还亲自授课。皇弟在社会办学,且事必躬亲,对此溥任颇感自豪,他坦诚地说:竞业小学的创办,不仅保存了醇王府古建筑的完整,就个人一生也极具意义;能在而立之年对社会、对人民尽一点义·务,是我的心愿。同时,也为我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了基础。 今天,当人们开始重视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与文物时,人们看到,什刹后海的醇王府是现如今北京城里保留最完好的王府之一。1984年醇王府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向新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溥任一家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他和姐妹们都先后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参加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热爱新中国,不断进行新的学习,其家族中有不少人在教育界、美术界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国画画师;也有人成为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工作中,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世界和平做出各自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百废待兴,急需大批资金与房屋;溥任的父亲载沣能够理解并支持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他主动将什刹后海的醇王府出售给国家,率全家人搬到东城区魏家胡同46号。之后,当他得知政务院还没有办公用房时,他又主动将这座条件较好的住宅院落出售给政务院,再次率全家人搬至利溥营13号。期间,他还与溥任一起多次带头认购人民政府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等,1950年全家认购中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8000分,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注:折实公债1分所代表的实物为:大米六斤、面粉一斤半、白细布四尺、煤炭十六斤。根据规定的实物数额,按市场价格,即连续10天的市场平均价格折成币值计算,使公债持有人不致因币值贬低而遭受损失。) 1950年,载沣将醇王府卖给国家后,竞业小学便从醇王府中迁出来,在相距不远的醇王府家庙龙华寺,继续传学授业。 1951年,竞业小学的董事长载沣病故,从此,便由溥任校长独自承担起办好竞业小学的重任,他工作得更加努力、勤奋。 公正的评价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会议厅接见特赦归来的溥仪及其在北京的家族主要成员时,周总理对载沣的一生作了客观的评价: --载沣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迫而无法选择地当上监国摄政王的……实际上,载沣根本不具备这个才干和能力,也无法承受历史的重责。 --载沣为保大清和家族,竭尽心力……到底也未能阻止封建王朝的灭亡。谁能抵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呢?这不是载沣个人的是非,而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载沣后期对革命作出了不少妥协,特别是在武昌起义后,主动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高位。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既不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抵抗,也无意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表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态度。这些情况和表现,客观上对革命是有利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载沣本人始终没有积极参与复辟大清王朝的阴谋活动,这在贵族和遗老中是少见的。他尤其反对借助外国人的力量进行复辟,特别反对溥仪卖身投靠日本人当儿皇帝。在日伪统治下,他顶住了日本人的威胁利诱,未去东北任职,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同溥仪去当皇帝不同,同溥杰等人去满洲国也不同,载沣在晚年的成功,表明了自2的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 --载沣带头取消王府的旧礼节,实在不易。原来醇王府的封建礼节,多而繁琐;成天里又叩头,又请安,规矩很多。然而,解放以后,载沣很快取消了前清的旧礼,不能不是思想的开通进步。 --载沣精通满文,国学底子十分深厚。我们现在研究用满文写的文献资料,迫切需要满文专家。然而,像载沣如此精通满文的专家,现在不仅在外面很难找到,就是在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中,恐怕也不一定有第二位了。他只活了68岁,在1951年就去世了,很是可惜。(参见《末代皇叔载涛沉浮录)群众出版社) 周恩来总理的这一席肺腑之言,既是对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监国摄政王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又是对溥任等皇族成员的鞭策与鼓励。 可以说,溥任是与父亲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孩子,其大哥溥仪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去了东北,二哥溥杰在30年代中期去的东北,只有溥任这个小儿子始终与父亲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三十三个春秋。父亲的情操与为人、父亲平时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最深,家族的熏陶及潜移默化使他炼成了办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在日伪时期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时期,百姓们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其时,恰是他的青年与中年时光,他义不容辞地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协助父亲操持家务、管理钱财。艰难的岁月炼就了他勤俭持家、节俭办事的美德;并使他受益终身。 正是党的民族政策,使昔日的王公贵族及其子弟,从衰亡没落的绝境中过上了安定、美满的生活。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新中国使满族和爱新觉罗家族获得新生,并有了光明的前途。桃李盈门 1956年,私立竞业小学与其他学校合并,将竟业小学的校舍改作什刹后海幼儿园,溥任则先后被安排到西城区西什库小学和厂桥小学任教员和财会人员,直至退休。 从1956至1988年,溥任辛勤耕耘三十二个寒暑,可谓桃李盈门。由于溥任亲身经历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寇侵华战争、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他与人民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亲眼看到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切,使他十分崇敬中国共产党,感激人民政府指引他走上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有鉴于此,他事事处处注意为人师表,用他的正直、宽厚的胸怀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教育出一代代祖国的花朵;同时,也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女们培育成祖国的栋梁。 溥任的儿女们都工作得非常出色,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同时,这也得益于溥任在生活作风上一贯十分俭朴,在工作上总是先人后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如今,他的三儿二女中有人民教师,有大学教授,有区人大代表、副区长,有区政协委员,还有的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1998年溥任与他的次子毓峑(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一同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工作者。 党的关怀暖人心 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之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下的满族--旗人,受民族歧视,找职业都很困难;所以满族人纷纷改了汉姓。载沣在天津的家就改姓了金。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沐浴下,承认自己是满族人的市民逐年递增。解放前夕登记的满族人约8万人,到1956年满族人口已为240万人。 1959年12月4日,溥仪获得了特赦,从此,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此消息在北京传开后,对满族人,特别是对爱新觉罗家族成员是巨大的鼓舞。 1960年1月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宴请爱新觉罗家族皇室成员;溥任与七叔载涛、大哥溥仪及其姐妹们共同参加了会见。周恩来总理与他们每一个人亲切握手,并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不断进取。1960年11月28日,溥杰获得特赦。1961年旧历除夕,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思来总理再次邀请溥任及其家族的主要成员来,就溥杰妻子嵯峨浩返回中国定居一事征求家族意见。 嵯峨浩(1914-1987),生于日本东京,是日本侯爵嵯峨实胜的长女。1937年她与溥杰结婚后,归返中国东北。1945年8月,日本战败,伪满洲国垮台后,溥仪、溥杰等被苏联红军俘虏,嵯峨浩携次女于1946年冬回到日本。1954年,其读初中三年级的长女背着母亲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述了她盼望能早日与父亲团聚的愿望。周总理将此信转给了溥杰,溥杰感慨万分,即寄信给嵯峨浩母女,表达了思念之情。 嵯峨浩得知溥杰获特赦后,便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回中国定居的请求。当时,中日尚未恢复正常邦交,此事又是涉及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况且,当年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日本人企图以偷梁换柱法,取代溥仪的地位。家族人深为周总理的关怀与信任所感动,但又有所顾虑。周总理便首先请载涛发表意见(载涛于光绪十三年五月二日生于太平湖畔的醇王府,排行第七。他当时已是74岁高龄,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备受尊重)。七叔说嵯峨浩人很忠厚、贤惠,但又担心她来后会给家族带来政治连累。而在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哥溥仪则激烈地反对嵯峨浩回来。 听了他们的发言,二哥溥杰心中十分难过,他虽什么话也没讲,却早已流露出深感失望的神态。协商陷入沉默。这时,周总理明确而坚定地表示:中国方面同意嵯峨浩的请求,可以批准她为中国公民。周总理微笑地说:她是咱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儿媳妇嘛! 溥任平素深知二哥对嵯峨浩的一往情深,请嵯峨浩回来,夫妻团聚是二哥多年的心愿;想到此,溥任讲述了自己对此事的见解。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欢迎嫂子回来和二哥团聚,他们夫妻是有很深感情的,我们不应该拆散这一对有感情的夫妻。至于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我们可以帮助嫂子思想进步嘛。 溥任这一席有情有理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二哥的心声,也感动了在座的家族里其他人。大家开始各抒己见,都表示赞成。这样,大哥溥仪就不再固执己见,同意了大家的意见。 经周恩来总理的细致工作和周到安排,嵯峨浩终于从东瀛日本国重返中国北京,与分别16年的丈夫溥杰团圆,并定居北京。 1961年6月10日,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溥杰一家及来访的日本朋友,溥任与七叔、大哥和姐妹们被邀请作陪。他们再一次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伟人的气魄和宽阔的胸襟;并从国家总理的一次次热情邀请中,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革初起的一天,一群红卫兵突然闯进溥任家,说:听说你是末代皇帝的弟弟,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鸡鸭鱼肉,所以要造你的反! 他极有涵养地做这群狂热而无知的学生们的思想工作,举事实,讲道理,让他们看自己一家人的吃的、穿的、用的,经劝说,那些狂热的红卫兵终于退出了。后来,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指示与安排,使溥任与他的两个哥哥溥仪、溥杰均未再受到冲击。 幸福伉俪 1938年,20岁的溥任在家族人的介绍下,同金瑜庭女士喜结良缘。金瑜庭的祖父是清光绪朝文华殿大学士兼内务府大臣世续,曾极力主张宣统退位和反对张勋复辟。金瑜庭的父亲在清光绪年间曾被授予二品官衔。他俩堪称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恩爱夫妻,在相濡以沫的三十三年风雨历程中,他们养育的三儿二女都非常出色。 1971年金瑜庭因病去世。1976年冬,经溥任的七叔载涛夫人牵线,57岁的溥任与54岁的张茂滢女士喜结连理。此前,他二老即已是相识相知,张茂滢的祖父张翼在清光绪年间是内阁学士、工部侍郎衔,早年曾随溥任之父载沣出使德国,担任参赞大臣;张茂滢的父亲是我国著名文物收藏家张叔诚,他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和天津市工商联常委等职。2000年年底,笔者见到张茂滢时,她已79岁,但仍思维敏捷,举止言谈流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并能熟练地使用相机为我们拍照。据她讲,其父爱好京剧,常与载涛一起切磋京剧技艺,并自娱自乐;父亲张叔诚也曾带她一同去听七叔载涛唱戏,这样,她便与溥任相识。不曾想:数十年后,她与溥任喜结良缘,且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有着相近的家庭文化熏陶和修养,看得出他们的晚年生活是很幸福的。 热心公益事业 1988年,溥任在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退休后,先后担任西城区人大代表、西城区政协委员,他连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在资助公益事业方面,溥任堪称是不遗余力。几十年来,他积极响应政府的要求,尽自己所能,为青少年、灾区人民,为祖国的历史博物馆、大学、图书馆、文史研究馆等捐款捐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9月,溥任和父亲向皖灾捐款人民币100万元。1949年年底,溥任和父亲主动将《大清实录》《大清会典》《畿辅通志》等家族几代人珍藏的145函一千多册善本图书,珍贵文物如古铜炉、大瓷瓶等,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及图书馆等。 1951年,载沣先生去世后,溥任将家中的文物清理出来,捐赠给人民政府,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对新中国的热爱。在2000年年底,金老先生不胜感慨地对来采访的笔者说:幸亏当时将这些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不然,\'文革\'中必遭损害,恐怕一件也不能留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感人犹深。 1961年6月,溥任向北京市民族俱乐部捐赠一套(爱新觉罗宗谱》(8本)。 1982年,溥任与二哥溥杰共同向承德市博物馆捐献了清康熙、咸丰皇帝的御笔书法和慈禧太后的书法墨宝等文物。 1983年,溥任与二哥溥杰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献了乾隆皇帝的御题澄泥砚、清代皇帝画像和溥仪的书法等珍贵文物。 1988年7月16日,溥任和溥杰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文物(对联、影像、古砚等)多件。 1991年,溥任与溥杰共同将参展销售所得的个人书画款一万元,捐献给北京郊区檀营满族蒙族乡小学。 1991年,时值我国安徽省、江苏省等地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为此,溥任个人向灾区人民捐款5000元。 1994年,溥任再度与二哥溥杰联手,将联合创作的书画作品在日本国售出所得的60万日元,全部捐献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于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1996年,溥任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赴密云县视察民族教育。他了解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仍很贫困,办学条件较差,许多孩子为此而失学,当即表示向河北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捐款2万元。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特聘溥任为名誉校长,并将这笔款项设立为友之奖学金,专奖给品学兼优、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1998年溥任再次向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捐款10万日元。 1996年6月,溥任应邀前往韩国举办个人书画展,行前他为自己置装时,为节省开支便选购了一套价值人民币300元的廉价西装;当他回国后,却无私地将在国外出售书画的款项全部捐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997年溥任向北京市文史研究馆捐赠了(清史稿》《十一朝东华录》等古今版本的图书211册。至此,溥任向国家捐赠的珍贵古籍书刊已达七千多册。同年溥任向承德民族师专捐赠人民币1000元。 坐卧群书 溥任先生淡泊名利,他自己的生活格外俭朴。在20世纪90年代,他被聘为北京市文史馆的馆员,年逾古稀的他每次参加文史馆的活动时,总是尽量骑自行车去;如遇路途较远,他就乘坐公共汽车,以节约国家开支。其实原本可以名正言顺地报销出租车车费的。 2000年岁末,当笔者第一次拜见溥任夫妇时,走进东城锣鼓巷胡同里的一所平房院落,步人那几乎看不出本来面目、年久失修的房屋时,深感意外。书房兼客厅又兼卧室,一览无余,家具陈旧,拥挤而略显凌乱。 访前,我脑海里曾一次次地设想:这皇弟家该不知有多么富丽堂皇呢? 为了如实地记述溥任先生的人物志,我细细观察、品味,终于在貌似简陋中领略到了不凡。 在溥任居室的外间屋,年久失修的凹凸地面与木板搭就的台上摆放着数十盆花卉,其中尤以各种绿色植物居多,出入须从花盆间隙中穿行。时值北方寒冬腊月,窗外是冰天雪地,室内却春意盎然,小煤炉炉火通红,映得花卉碧绿滴翠,似象征主人生活情趣之脱俗。热爱生活、热爱诗书绘画的人都喜爱花卉,花卉如同典雅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居室中,高大的书橱、书柜占据了较大的面积,书柜中整齐地码放着各种书籍,其中还有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靠窗的写字台上,有文房四宝,印章石、毛笔架等;靠窗,挂有一个镜框,内有一幅骑在马背上、身着戎装的努尔哈赤铸铜塑像照片,其气宇轩昂,威风凛凛,令人过目不忘。 书桌西侧墙上,挂有一幅溥任先生亲笔绘制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其笔触细腻,颜色淡雅,古色古香,恬淡的意境跃然纸上。书桌的东侧,有几盆菊花、兰花等花卉正昂首怒放,使人联想起岁寒三友。 在里间的墙壁上挂有另两帧溥任先生创作的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其色泽淡雅,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最吸引我的,是悬挂于墙上的治家格言。 这是金老的祖父奕谩亲笔书写的治家格言。它最初悬挂于溥任祖母的房内;祖父的用意是让子孙熟记背诵,深思其理。如今,溥任先生将其悬挂于自己的书房内,也是用心良苦。现将其抄录如下: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曹雪芹也曾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挚友,曹氏的巨著{红楼梦》必是溥任祖父的喜读之书,他亲书的治家格言文字通俗,内涵丰富,风格有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从这直白的格言中使人感受到祖父的智慧,及对子孙后代的挚爱深情。 此时,我对他们的俭朴生活有所理解,他们的生活不乏温馨与情趣,他们的精神食粮如此丰富,堪称坐卧书海。溥任先生个子较高,面容清癯,轮廓很像其大哥,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身体健康,直到现在还经常骑车出门。身板很直挺,只是耳朵须用助听器。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言谈话语中使人感到其性格很随和,他始终是面带微笑地与我们谈着、聊着。他将一摞摞的捐献文物的收据、清单原件,获得表彰的证书、奖状等一一打开,让我们观看、抄录。他虽已八十二高龄,做事仍有条不紊,头脑清晰。当讲到有人冒充皇室后代招摇撞骗时,他义愤填膺,愤怒的神态溢于言表;当讲到他的儿女时,他又是如此地自豪,感情纯真、语言坦诚。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使人感到一见如故,他像待朋友般地信任我们,并十分高兴地与我们合影留念。 溥任先生原本可以用自己在国外售卖书画的钱,修缮一下自家的房屋,但他却将全部钱款慷慨地捐献给社会的公益事业,心情坦然地与老伴张茂滢女士过着领取退休金的俭朴生活,他们琴瑟相谐,其乐融融;其思想境界实在令人钦佩赞叹。 维护祖国的尊严 199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聘溥任先生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深深感激祖国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为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在其从事的清史研究工作领域里辛勤笔耕,他写的一些回忆文章,刊载在《紫禁城》《燕都)《旅游》和文史资料等刊物上。 20世纪90年代,金老曾三次访问东瀛日本,应邀赴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参加书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出国访问期间,金老时时处处注意维护祖国的尊严。特别是在回答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的提问时,他更是注意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与原则,不给国外敌对势力以空子可钻。 1990年在日本访问时,一位华侨对溥任说:周恩来总理承认溥仪是皇帝……溥任当即严肃地更正道:周思来总理在接见溥仪时曾经这样说过::你3岁作皇帝,这三年皇帝历史上是承认的。那时,你还小,一切由别人作主,你可以不负责任。九一八以后,你被日本人利用,到东北组织伪政权,那时,你已二十多岁了,就要负责任了。\'周恩来总理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说:溥仪当日本人的儿皇帝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个\'皇帝\'人民是不承认的。 又如,1993年溥任应邀到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期间,有位华侨问他:中国人有自由吗?溥任微笑地反问道:这次,马来西亚画院向我一个人发来邀请函,有关部门就批准我一个人按期来了,你说我有没有自由?溥任的巧妙回答,言语恰到好处,表现出他的思维敏捷和幽默。 对一些不负责任的作者撰写的歪曲历史的作品,或冒充清室后裔的行骗者,溥任先生都在适当的场合给予严肃的驳斥和更正,以维护历史的真实。 1991年台湾曾冒出三个溥任,国内外的一些新闻媒介纷纷误导,一时满城风雨,四个溥任难辨真伪;当时正在北京的溥杰、溥任兄弟几人用雄辩的事实给予了抨击,后通过台湾的《中国时报》,彻底揭穿了假冒者的丑恶嘴脸。 诗画寄情 在人们的心目中,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都擅长书画。 溥任的二哥溥杰先生书画兼长,尤在书法上造诣高超,书风古雅独特,自成一体,其作品广泛流传海内外。其七妹韫欢,从事教育工作,也喜爱书画。溥任兄弟姐妹是当代爱新觉罗画派中的佼佼者。 溥任先生童年起便在王府中读经史诗文,习书法绘画,尤对古代历史及仿古山水画感兴趣。他初学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翚、翬)、王原祁)笔意,后兼习元、明诸家章法,博采众长,技法坚实。1935年,16岁的溥任随家中聘请的原清廷如意馆供奉刘隽生先生学习绘画,专绘山水,在擅长诗文和书画的刘隽生先生的精心培育下,数年的心摹手追,使之深得三味,形成严谨典雅的宫廷画风格。退休后,他得以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吟诗作画的豪情,他挥毫染翰,泼洒笔墨,通过诗画陶冶情操。他的山水画被收入(iL京市文史研究馆传统山水画选)中。他还参加了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组织的书画社和书画研究会,通过举办各种书画展,与台湾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联络感情,促进了祖国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增强了祖国与世界人民的交往与友谊。溥任先生还被聘为北京恭王府书画社名誉社长和避暑山庄长白山书画研究会顾问。 1989年农历正月,溥任先生为(满族研究》期刊创作了一幅(山泉图轴),画面上有峻峭山峰、苍松、飞流直下的瀑布、蜿蜒的山泉,山脚有小桥流水人家;画面的右侧为舒缓、宽广、似明镜般的江面与连绵的山峦,远处烟云缥缈,给人以恬淡、幽深的意境。望着这幅画,笔者不禁联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诗句。 以下摘录溥任先生的几首诗作,以飨读者。 榆关怀古 东临碣石勒名还,耸立巍峨碧海前。 莫道雄关真如铁,兴亡成败在愚贤。 崂山九水 崂山胜景久闻名,石径逶迤古柏横。 路转峰回竹影密,林深石冷水声清。 流泉九曲空潭静,峭壁千寻万壑萦。 更涉鱼鳞峡谷险,潮音飞瀑若雷鸣。 秦瞬 云横秦岭汉时关,电驶星驰万仞山。 自古蚕丛行旅畏,而今蜀道莫愁攀。 岷山 车入丛林峻岭中,峰回路转景无穷。 去时犹自群山碧,归日惊看万壑红。 三峡(选二首) 其一 楼船千里赴荆门,迭嶂重岩隐暮村。 激浪三峡天下壮,悬崖飞瀑水声喧。 其二 巍峨峡岭口如瓶,翠嶂丹枫若染成。 峭壁飞泉帆影过,巫山烟霭晓风清。 丹青报国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祖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爱新觉罗家族的书画创作又进入新的辉煌时期,井引起港澳台胞们的关注。1986年,在香港举办了首次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书画作品展览,期间还销售部分爱新觉罗氏成员的书画作品,展览办得非常成功,香港的新闻媒介争相报道,展览结束后,香港的有关方面特印刷出版了精美的(爱新觉罗氏书画集》大型画册。 1988年5月,北京的著名皇家园林恭王府花园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城的普通百姓第一次走进这秀美、高雅的王府花园。在花园的绿荫深处,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这儿是爱新觉罗氏书画陈列室,专门陈列、展览爱新觉罗氏家族成员创作的书画艺术作品。不久,又成立了\'\'恭王府书画社(恭王府书画研究会),其宗旨是鼓励、支持爱新觉罗氏成员的书画创作、研究,并组织其作品的展览活动等。溥任先生被聘为该研究会的会员。 1988年7月,溥任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爱新觉罗氏部分书画家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捐献书画展览。该展送展作品有一百八十余幅。 1989年1月,溥任先生与数十位爱新觉罗氏书画家共同向文化部恭王府修复管理处捐献书画作品百余幅。 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爱新觉罗氏族书画展览,展出了从清代至当代该家族成员的书画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好评;之后,编辑出版了(末代皇朝爱新觉罗氏族书画集》。 溥任先生一向为人正直、淳朴,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第四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载沣出使德国前的照片 (难_2009)
- 记溥任先生(载沣幼子) (难_2009)
- 清末处理西藏问题几近成功,与载沣不无关系 (木头龙)
- 醇亲王使德日记 辛丑六月十五日 (难_2009)
- 醇亲王使德日记 辛丑六月十一日 (难_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