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被刘三姐戏弄的罗隐秀才
金声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海内外中文文学】https://mp.weixin.qq.com/s/J65T8-AoBz-zTMw9DAnf9w
学术 | 施爱东:被刘三姐戏弄的罗隐秀才
原创 施爱东 海内外中文文学 2020-11-27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电影《刘三姐》最著名的一个情节,是地主莫怀仁请来陶、李、罗三位秀才跟刘三姐斗歌。三位秀才带着一船写着“诗歌”的书,自信满满地前来应战,没想到一出场就被刘三姐奚落了一番:“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其中当罗秀才唱到“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来我走先”的时候,场上演员和场下观众,掀起一个爆笑高潮,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电影《刘三姐》剧照
这出戏的原型是“罗隐秀才造歌本”的系列客家民间传说。电影中罗秀才的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罗隐。罗隐才华横溢,十上不第,民间呼为“罗隐秀才”“罗秀才”。罗隐秀才的传说是中国最著名的系列传说,其在民间文学中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鲁班、刘伯温、徐文长的传说。
罗隐秀才造歌本
在江西、广东等客家地区,罗隐秀才被奉为山歌祖师。江西兴国山歌中,“罗隐秀才造歌本”是山歌对唱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诗歌部件,比如:“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或者:“会唱山歌歌驳歌,不怕朝廷礼节多。罗隐秀才造歌本,风流才子早登科。”
在广东的梅县、韶关一带,广泛流传着罗隐秀才与刘三妹(刘三姐)斗山歌的传说。最早记录两人斗歌传说的是广东翁源的“愚民”(张清水)1928年发表于《民俗周刊》的《山歌原始的传说及其他——罗隐秀才与刘三妹》。朱自清曾在《中国歌谣》中完整引述了该传说。
传说罗隐本是天上星宿,命中注定要做皇帝,他去庙里玩耍时,庙里的神偶都得站起来给他行礼。他每天在庙里跑进跑出,可把土地公公给累坏了,于是托梦给他母亲,请她别让罗隐老往庙里跑。妈妈得知儿子要做皇帝,非常兴奋,拿了菜刀在灶上敲,骂道:“我的儿子做了皇帝,非杀尽万家不可!”万家指的是隔壁姓万的人家,可是灶君听成了一万人家,马上报告玉帝,玉帝连夜派人去换掉罗隐的龙骨。这天晚上,罗隐浑身骨痛呼号,母亲叫他咬咬牙忍一忍。罗隐咬紧牙关一直忍到鸡啼,于是周身只余一口龙牙没被换掉,长大后成了个“乞丐身,圣旨口”的穷秀才,别说做不成皇帝,连进士都考不上。
关于罗隐秀才游方乞食而又出口成谶的传说,广泛流布于整个江南地区。“以此人人忌惮他那张嘴,不敢惹他。不要说世上人怕他,连那鬼神也都怕他这张嘴,凡庵观苑寺之中,那些泥塑木雕的神道,他若略说一二句,准准应其所言。若是说好,便就灵通感应,香火繁盛起来;若说不好,便就无灵无感,香烟冰冷,连鬼也通没得上门来了。”(周清原《西湖二集》)各地所谓罗衣秀才、罗远秀才、罗源秀才、罗英秀才,全是罗隐秀才的讹名。客家人形容一个人夸夸其谈时,常常会说:“你这个野罗仙,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
我们回到张清水讲的斗歌故事。罗隐秀才科场失意之后,闷居家中,写了许多山歌,一本一本地堆满了三间大屋。他听说刘三妹是远近知名的才女,“她的才学,谁都比不上,吟诗作对,件件都能。唱山歌,更是她特别的本领。”那刘三妹还放出风说,有谁对歌能赢得了她,她就嫁给他。
罗秀才载了九船歌本去会刘三妹。船到三妹屋前,见到一位姑娘在河漘担水,罗秀才就问:“姑娘,你可知道三妹的屋家在什么地方?”姑娘反问:“你找她做什么?”罗秀才说:“我想和她猜山歌,把她娶来做老婆。”姑娘又问:“请问先生有多少山歌?”罗秀才答:“我有九船歌,三船在省城,三船在韶州,三船已撑到河边。”于是姑娘唱道:“石上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中出,哪有山歌船撑来?”
刘三姐对歌图
罗秀才一听就知道遇上对头了,翻遍船上歌本,半天对不出来,羞愧难当,气得将三船歌本全抛下河去。其他留在广州和韶州的六船山歌,因为没有毁掉,这才流传于世。
钟敬文在为《民俗周刊》编辑这则传说的时候,附录了一则江西异文,刘三妹的歌词略有不同:“江边洗衣刘三妹,你有山歌唱得来。山歌只有心中想,哪有船装水载来?”
左上:《民俗》周刊1928年第13-14期目录
右上:钟敬文先生附录相关异文
下:该期所刊《山歌原始传说及其他》
在广东梅州,人人都说刘三妹是松口人,这与罗秀才到松口镇找刘三妹对歌有关。传说罗秀才载着几箩歌书来到松口,向河边洗衣姑娘打听刘三妹。姑娘问他有多少山歌,罗秀才指着船舱唱道:“讲唱山歌涯(我)就多,船上载来七八箩,拿出一箩同你唱,唱到明年割番禾。”姑娘一听,随口唱道:“河漘洗衫刘三妹,借问先生哪里来?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因客家话“从”与“松”都读qiong,巧妙的双关使得“自古山歌从口(松口)出”成为梅州客家山歌最经典的代表性歌词(叶春生《民俗学论集》)。
“罗隐秀才造歌本”突出了罗隐秀才作为客家地区“歌祖”的地位,许多客家文化工作者在论证客家山歌起源的时候,都以此作为论据,认为客家山歌至迟在唐代就已成型。而“自古山歌从口出”则突出了刘三妹技高一筹的“歌仙”地位,甚至有人依据清初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认为刘三妹“生于唐中宗之神龙元年”,不仅实有其人,而且比罗隐年长二十八岁,更有理由被尊为歌祖。
罗隐秀才抄歌本
客家话“造”和“抄”同音,所以“罗隐秀才造歌本”也常常被写成“罗隐秀才抄歌本”,这里又有一个罗秀才被“河边洗衣女”戏弄的传说。
传说罗隐秀才科场失意,跟一位武秀才结伴而行,一同浪迹江湖。这一天,两人来到兴国县城潋江边,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山歌,罗秀才一时兴起,学着客家山歌样式唱道:“桌上笔头尖又尖,双手磨墨自团圆。一篇文章做得好,必定中个文状元。”那武秀才也不甘示弱,和着罗秀才的歌韵,唱道:“袋中箭头尖又尖,拉开满弓自团圆。九支飞箭射准靶,必定中个武状元。”两人正在得意之时,突然从拱桥下面传出一阵歌声,一看是个洗衣的农妇,一首山歌唱得两人哭笑不得。罗秀才自叹不如,甘愿留在当地,把客家山歌搜集整理成歌本,流传至今,这就是“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来历(2001年《兴国县志》)。
罗隐像
罗隐秀才喜欢对歌,却屡屡败在农妇手中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南中国地区。在这些传说中,罗秀才总是以戏弄者的身份出场,最后反被农妇戏弄。比如,传说有一次罗秀才打梅江溪畔过,见一村姑在桥下洗衣,即兴戏道:“远远望见一座桥,桥下坐着嫩娇娇, 娇娇不问生来客,洗净衣衫不起腰。”村姑站了起来,马上回他一首:“井底蛤蟆初出身,我心不比秀才心,娇娇自有贤夫主,哪有闲心对闲人?”罗秀才讨个没趣,继续往前走,路过一座黄泥岗,见路旁跪着一位白衣女子,一边烧纸一边哭道:“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正好团圆月又缺,未曾想到拆姻缘。”罗秀才听了非常同情,但因一向油腔滑调,山歌一出口就变了味:“手烧纸钱堆打堆,哭哭啼啼何苦来。有树唔怕无鸟宿,鸟鸦去哩凤凰来。”女子抬头认出罗秀才,生气回敬道:“罗隐秀才坏心思,人家啼哭你题诗。若然秀才早早死,你妻也是别人妻。”罗秀才反正没有妻子,只好讪讪一笑了之(流传粤东地区)。
关于罗秀才为什么没有妻子,也有一则对歌的传说。据说罗隐七八岁时就与邻村女子订婚,但他长大后却不想成家,婚事拖了一年又一年。一天,罗秀才站在河边石板上钓鱼,刚好未婚妻正在对岸洗衣,望见罗秀才,一首山歌送过去:“手拿钓竿石上企,葫芦浮水知唔知?青春因你等几久,成双好事到哪时?”罗秀才抬头见是未婚妻,吓了一跳,连忙答过一首歌:“手拿钓竿石上企,葫芦浮水涯也知。有钱今年讨小姐,无钱明年也不迟。”答完溜之大吉。那女子站在河边越想越绝望,纵身跳入河中。罗秀才从此再未谈婚论嫁(谢友祥《客家民间诗歌对故事》)。
不过,传说中的罗秀才毕竟是金口玉言,他也不能总是受女性戏弄,适当的报复心理也是有的。有一天,罗秀才骑马路过一地,看见一对夫妇正在插秧,就问:“栽秧哥,栽秧哥,你一天栽了几千几百几十棵?”农夫茫然若失,农妇则随口答道:“骑马郎,骑马郎,你一天骑了几千几百几十行?”罗秀才顿时语塞,只好认输,主动送给女人一条围裙。女人一穿上围裙,女人穿上围裙以后,心肝被蒙住,再也没有以前聪明了(流传于华东、华南、西南地区)。
这则传说还有另一个更复杂的版本,罗秀才还是骑马路过。他问农夫:“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蔸?”农夫语塞,这时,边上农妇接过话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蔸?”罗秀才正尴尬着,看见一个挑笋的农夫走过,想出一联为难农妇:“扁担挑笋父担子。”没想到农妇从田里提起一蔸秧说:“禾秆缚秧母抱儿。”罗秀才见无法取胜,只好上马开溜,这时农妇才反问下一句:“秀才骑马耳笃笃,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后面才是送围裙的情节(李炜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
运去英雄不自由
民间传说中罗隐秀才的几个主要特征,大概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定型,有学者认为罗隐秀才传说之所以主要流传于江南地区,与南宋偏安一隅,传说的北向传播路径被隔断有关(薛亚军主编《罗隐传说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关于罗秀才“乞丐身,圣旨口”的神异记载,较早可见于明万历间何乔远的《闽书》:“唐末罗隐乞食山下,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石面,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见马复入石。山下人乃礼焉,隐为画桩系马,马不出矣。今其迹了然。”
关于罗秀才“生性轻薄”的明确记载,则较早见于清初周清原的《西湖二集》:“这罗江东生将出来,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有曹子建七步之才,李太白百篇之赋。只是一着:生性轻薄,看人不在眼里,一味好嘲笑人,或是俚语,或是歌谣,高声朗诵,再也不怕人嗔怪,遭其讪笑者不一而足,因此人人称之为‘轻薄罗隐’。”
按周清原说说法,罗隐诗才神速,点韵便成,小时候曾经拿着一个小磬在市上卖诗,限定诗题,在磬声敲完之前,他一定能把诗作出来。他还特别擅长对句,无论什么样的古怪句子,到他口中就没有对不出的。
由此可见,罗隐秀才喜爱造歌、生性轻薄、争强好胜、好嘲弄人的行事风格,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在民间传说中被定型,其“乞丐身,圣旨口”的独特身份和神奇法力也已广泛流布到了福建等地。
我们再来看刘三姐的情况。何其芳《优美的歌剧<刘三姐>》介绍说:“南宋王象之著的《舆地纪胜》讲到广东阳春县的景物,其中就有三妹山,并且说明是因为刘三妹坐于岩石之上得名。《舆地纪胜》书成于1221年,可见在这以前就有刘三妹的传说了。许多传说都说刘三姐是唐朝的人,只有个别记载说她生于明朝末年,或许也和这个传说起源很早有关系。”由此可见,刘三姐传说与罗隐秀才传说的成型时间都在明代之前。
关键是流传地域和影响力。浙江、福建、江西是罗隐秀才传说的核心区,刘三姐传说在这三个地区罕见流传;广东、广西是罗隐秀才传说的次核心区,同时也是刘三姐传说的核心流传区域。刘三姐戏弄罗秀才的传说,主要流传在广东、广西。也就是说,刘三姐是在自己的主场迎战了罗隐秀才的势力扩张。
广西桂林刘三姐对歌台
从刘三姐民女身份与罗秀才秀才身份的对比,以及刘三姐山歌从口出与罗秀才山歌书中来的对比,还有刘三姐岸边担水与罗隐秀才船到江心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偏远山区,民间文化对精英文化、本土文化对外埠文化的抵抗情绪和嘲讽姿态。刘三姐无疑是民间文化、本土文化的代表,而罗秀才则是精英文化、外埠文化的代表。
以“刘三姐”为题的连环画和歌舞剧作品
此外,民间文学中专有一类巧女、巧媳妇的故事,故事中的“比照项”往往就是死读书的蠢秀才、不知变通的傻女媳,这类故事数目众多,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但是,赢得了傻女媳的巧媳妇还不是真巧,赢得了聪明人的巧媳妇才是真巧,于是又有了许多聪明男子败于巧女的故事。而作为才华智慧象征的著名才子罗隐秀才,正好充当了这一类故事的“比照项”。
在民间文化中,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高大上形象,往往拉一个同类的厉害角色来垫背,这个厉害角色就是我们所说的“比照项”。从梁山好汉诨名的构词法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特征,什么活阎罗、母夜叉、赛仁贵、病关索、病尉迟、病大虫、母大虫之类全是。活阎罗、病关索就是赛阎罗、赛关索,母大虫就是母老虎,所以说,阎罗、关索、尉迟恭、薛仁贵,在这里都成为被超越的厉害角色。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原本“诗才神速,点韵便成”的罗隐秀才,来到刘三姐的面前,就只有临阵翻书、张口结舌的份儿,甚至唱出“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来我走先”的笑话来,恰恰是因为刘三姐对歌传说预设了罗隐秀才是一个先在的、强大的厉害角色,是用来衬托刘三姐更强大的“比照项”。从这个意义上看,传说中被打败的“比照项”,恰恰是在历史上更强大、更知名、更厉害的角色。
本文原刊于《文史知识》2020年第9期,刊发时题为《“罗隐秀才造歌本”传说溯源》。感谢施爱东老师授权发布。
本期责编:徐 婷
阅读 1122分享收藏赞12在看10
-
大梦拳民 赞了这篇讨论 2021-04-30 12:51:31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罗兰·巴特:影像的修辞学(上) (金声)
- 孙 超 :制造农书:近代早期英国农业知识形成中的权力与秩序 (金声)
- 张高领:在文本中“偶然相遇” (金声)
- 程猛: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金声)
- 李国华 :革命与“启蒙主义” :鲁迅《阿Q正传》释读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