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表达】极目落羽2021阅读计划

极目飞鸿

来自:极目飞鸿 组长
2021-01-17 17:41:11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1-19 09:07:50

    日期: 今日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pV-XXV 《保险学》P1-20 书摘&感悟: 1### 关于前景理论的三点: 第一:决策者不仅关心财富本身的最终价值,而且更加关心财富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对比变化; 第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第三: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时候,痛苦感受大大超过收益时候的快乐感受。 通过这三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时候我们把该做的事情当成收益,其实并非如此,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去做,不做或者少做或者偷工减料其实是损失。如果我们在相应时间内缺少与世界的关联,缺少做事情的体验,那么生命是在折损。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1-20 00:40:20

    日期:1.19 今日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p1-20 《保险学》P21-42 书摘&感悟: 1### 管理其实无处不在,这本书是管理的道,可以渗透到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工作管理,企业管理…… 通过管理之道,进而理解自己,从而更能够明白如何管理他人 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理解你所在环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并从管理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2### 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自认为,虽然他因为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而广为人知,但他其实是一名社会生态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新出现的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 德鲁克深知人性是不完美的,因此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设计的社会也不可能完美。他对社会的期待和理想并不高,那只是一个较少痛苦,还可以容忍的社会。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1-21 01:35:06

    日期:1.20 今日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p20-30 《保险学》P44-74 书摘&感悟: 1### 没有人天生能够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一种后天构建的能力,前提就是实践。我们可以说卓有成效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智慧传承的过程就是大量的经历,然后得到感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可以是老师父进行提点。这种提点,不是说来说去讲道理,而是在对方有足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思维的引导,让对方能够思维和过去的大量时间之间,建立一个关联。这个关联的建立,就是感悟,就是提点和智慧传承的本质。 所以没有大量的实践,一般师父不会往下教东西给你,因为没有足够的体验,是不会承载相应的道的。我们看鲁班学艺,还有纪昌学射箭都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看到很多领域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却用不出来,不是因为我们理解不够,也不是没有天赋,本质上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实践,缺乏踏踏实实在这个领域不断地按照标准做事情的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道理是武林秘籍,秘籍不一定是私密的,厉害的道都很简单,也广为人知,但是人们没有相应的实践积累,就是没有用。缺乏实践,这些道理就是晦涩的天书。实践量足够了,就会有所感悟。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没有上过学,或者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知识,却能够更好的经营企业。不是班课出身,却能够非常娴熟的处理相应领域的问题。有的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英语知识,却能够流畅的和外国人交流。这些人,就是有足够的实践,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能力,我们说这就是智慧的传承。 暴力破解 所以,有些时候遇到问题不要先找捷径,先干,大量的做事情,暴力破解。看书看不下去就抄书、念书。知识点弄不懂就查所有相关的讲解和解释。暴力破解有的时候是提高专注力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后面做这件事情也就心里有了底气。

    2### 如果做不到卓有成效, 就谈不上“ 绩效”, 不管你在工作中 投入了多少才智和知识,花了多少 时间和心血。 #讲 知识和才智,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但是是局部标准。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具备才干、能力,另一个衡量标准是他能不能卓有成效。通俗点就是有没有做这件事的智慧。 知识和才智,仅仅是工具,是我们处理事情过程之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进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卓有成效,才能够让事情处理的恰到好处。 具备知识、才智,不等于具备智慧。正如前文所说,智慧是建立在大量的做事情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一个人没有大量的实践,空有头脑和知识,是没有办法流畅的解决一件事情中的所有的问题的。比如我们会在驾校的教练场开车,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不同路段的经验,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或者我们习惯了橡胶跑道的训练,我们在城市里进行跑步训练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比如上下坡、比如鞋子的弹性不够对膝盖的磨损等等问题。 所以,要能够干好一些事情,就需要在这个领域有大量的实践。当一个人清楚了做一件事情不仅仅需要技能、智力的时候,他在面对更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更谨慎,不会轻易地承诺或者简单的下结论。我们说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素养。 能力和技能和聪明才智&放下自我 人类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可以帮助人创造价值,但是价值感的多少取决于人对能力、知识的使用方向和使用对象。如果是为了自我满足,那么流逝的就快,如果是为了让所处空间变得更好,满足他人的需要,那么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越多。 能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需而成。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1-22 00:38:10

    日期:1.21 今日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p10-25 《保险学》P77-97 书摘&感悟: 1### 唯有从事“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而这一点,却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法来衡量的。 每个知识工作者都需要成为管理者: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社会需要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因此,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他必须具有有效性。而且,他不能只顾到他的产品本身的效用。 在美国这个最富足的社会中,教育就是它所拥有的一项真正的优势。当然这一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而所谓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1-26 23:58:14

    时间安排的很紧凑的时候:

    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把一天的时间填满,没有时间玩手机,聊天也压缩的非常短。

    一天结束,回过头来看,会有一种时间被拉长的质感。

    当时间安排很松散、没有什么紧迫的事情的时候,看看手机,刷刷文章,一会整理一下笔记,一会又看一篇知乎。

    一天结束,回过头来看,会有一种泡沫感,这一天都干了什么?感觉做了很多事情,却抓不到实在的感觉。

    其实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是有一定认知偏差的。 这种偏差来自于时间的本质。

    事实上,时间是变化的度量。

    我们会用日落日出或者地球自转一周来记录一天

    用地球绕太阳一圈,记录一天。

    天体准确的变化周期被人们拿来参考。

    哪怕是秒,也被人们精确的找到参照:

    在现行国际单位制下,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 的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所在的环境是零磁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定义的秒,与天文学上的历书时所定义的秒是等效的。 ——百度百科 在标准的时间尺度下,我们大脑运转的速度越快,做的事情越有逻辑,对时间的感知就越缓慢,甚至可以10秒来分段某件事情。这样,完成一天的事情时,我们就会觉得时间过了很久。而那种质感,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秩序,时间是有迹可循的。

    但是当我们在不断地跳跃式的消耗时间——一会忙这个,一会忙那个,一会做事被打断,一会找人聊天——这样的时候,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就出现了偏差。没有逻辑的事情堆积起来,让我们大脑越来越混乱,进而无法专注变得迟钝,时间就慢慢流逝。回头看来,有种飘忽不定的感觉,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

    我们对时间使用的感觉还能多时候都是错误的。尤其是当我们很在意某件事情,但是没有设置deadline的时候。

    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半天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只有仔细去记录,人们才会发现时间的真实使用情况。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描述了这种现象。

    人们往往会对时间使用过于自信,甚至达到一厢情愿的地步。在没有严格管控的时间框架内,人们可以最大限度的放飞自我,以为一直在做重要的事情,其实在最大限度地摸鱼。

    被deadline逼迫的时间,和自由的时间比,简直就是浓缩果汁和碳酸饮料的差别。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做事情的逻辑性的欠缺。

    deadline会让我们做事的逻辑非常紧凑,不敢穿插任何其他事情。

    但是缺乏管控的自由时间内,我们的大脑会被各种事情牵扯,虽然很在意某件事情,但是,干扰源的力度可能更加强烈。

    所以,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描述,优秀的管理者,(1)都会记录自己的时间,看看自己的时间都消耗在哪里;(2)然后再针对不必要的时间进行压缩和处理;(3)最后空出大段时间,把重要的事情无干扰的填充进去。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2-04 01:00:15

    《大不自多》校歌释义一 校歌分三章,或曰三段。

    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在旧中国,大学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国立大学,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如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浙大、武大、交大、中山、河大等;一类是教会办的,如燕京、金陵、圣约翰、华西等;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名为私立,如南开、暨南等。那么,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它的综合性、就是“海纳江河”。它不同于专科学校,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科繁多,但不外形而上(即理论科学)和形而下(即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在这样的大学里,礼制 (即制度)是需要的,因为它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教学,科研,考试,生活管理等,但同时也需要乐、乐主和同,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都如此,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产生合力。因此理论与实践,原则和应用,礼与乐,秩序与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人才会变得聪明。

    PS: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礼能够体现出人们的不同,每个人的原则、生活习惯、社会生存环境不同,造就了人们的不同的性格、爱好、行为准则;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接口,是不同领域的智慧载体与其他领域的人的沟通的桥梁,是融合不同的人的调节剂。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2-04 01:05:06

    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选择是指,保险标的在已经出现风险的时候,再向保险公司投保,以获取赔偿。比如,某人在已经知道自己的父亲身患某种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向保险业务员隐瞒了这一情况,为其投保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这样的行为就叫做逆选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求被保险人必须是健康人。所以为了防范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在重健康险方面会设置一个观察期,也叫等待期,在这段时间里被保险人出险的话,是不能得到理赔的,只能无息拿回已交的保费。

    逆选择其实就是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自己的风险,选择合适的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样会让保险公司的客户都是风险高的人群。 道德风险指的是,投保人投保之后,就开始不注意防范风险了,心想,反正我上保险了,这样的话,损失可能会因为投保人投保而增加。 这两种都是让保险公司头疼的。 所以保险公司会设置免赔额,来控制大家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2-10 02:01:26

    《保险学》第六版已经看完,纠正了我的几个错误认知:

    (1)错误认知1:大部分商业保险都是骗钱的。 小时候在老家听很多八卦,各种亲戚、邻居的亲戚从事保险行业,进行各种杀熟、拉关系、不可描述的保险方式来拉客户。感觉地方的商业保险公司就是聚集一群良莠不齐的保险销售在进行城市扫荡。而且我的家人也有差点被亲戚杀熟的,后来仔细看了保险合同才取消了上某个保险。 读完保险学之后,我发现商业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都是因需而设的,不同的保险产品都由特定人群,比如重疾险,针对的是那些重疾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和群体;比如财险,如果没有财险,很多行业是没有办法发展壮大的,比如运输业、农业,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2)错误认知2:风险一定是可以规避的。 以前认为只要有风险,就要全力以赴的避免,但是这是不现实的。风险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所有条件都清晰的掌握和把控。 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这是相对的。很多时候完全规避风险面临着巨大的开销、经济损失、机会损失、运转迟滞等等问题。 而保险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让人们在有风险的情况下,不用担心自己的损失,依然去把握机会。在面对可能的损失的时候,保险为人们提供了行动保障。

    (3)错误认知3:社保是对底层人民的保护 以前认为社保是对底层人民的保护,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社保首先应对的就是基本风险,基本风险不是针对个人的,是对整个群体都有影响的风险,影响范围甚至是整个社会。 所以社保保障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而不仅仅是个人和极个别群体。虽然社保的保险金发给固定的群体,但是社会稳定、安全的福利也是全社会人都享有的。 另外,单位不给职工交社保,就是违法行为。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2-10 02:02:51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12版)》阅读笔记:

    (1)风险管理是识别组织、机构、个体的损失风险,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来化解这些风险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损失前的目标和损失后的目标。 损前目标包括经济上可行、减少忧虑、履行法律责任 损后目标,指的是损失发生发生后,组织生存、继续运营、收益稳定、持续成长和社会责任。 (2)关于风险管理的完整流程: a.确认损失风险;b. 测度和分析损失风险;c. 选择应对风险的事宜方法;d. 实施和监控风险管理计划。 我们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会面临两种心态,1种是收益心态:这个时间做这个事情,真是赚了;另一个心态是止损心态,这个时间不做某件事情,肯定亏了/有风险。 比如,晚上有2小时自由安排时间,最近刚好有个电影要看,因为好几个朋友推荐我看。这就是收益心态。 比如,最近在学习《管理学》,如果今晚2小时不看书,那么期末成绩可能会跟不上。这就是止损心态。 在商业上,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会利用我们这个心态,比如游戏、比如一些影视作品,他们持续的让我们产生收益心态,对这些产品进行依赖。比如,一些打折、限时促销,还剩一天,再不买就亏了,这是通过强调损失让我们付费,充分利用我们的止损心态。 在做事的时候同样如此,我们持续的做一件事情,如果一直看不到收益,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如果我们不了解不做的损失,不能够清晰的评估损失,那么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对损失风险过于放任,甚至麻痹,最终损失会成指数的增加,并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持续的锻炼身体,如果突然有一天不锻炼,我们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二十天不锻炼,就会呈现出非常大的身体变化,调试、睡眠浅、容易疲劳等等。 那么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要想持续做下去,怎么去做呢? 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设计方案。

    1. 让自己产生可观的收益感。比如,很多人采用的打卡的方式,利用持续的记录,把自己的运动投入量化。
    2. 可以对运动这件事情,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损失评估。清晰的评估损失,会让我们对损失更加在意,而想办法去避免损失、转移损失、减少损失。
  • 极目飞鸿

    极目飞鸿 组长 楼主 2021-02-23 01:47:58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12版)》 书摘&感悟: 利用好生活中的两种心态:止损心态和收益心态https://www.douban.com/note/795189078/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