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存档】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来自:易恒(@西安)
对文艺作品的伦理-道德考量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艺研究模式。由于这种研究模式在某些特殊时期往往会流于道德说教,并以伦理-道德标准替代美学标准,因此容易招致人们的反感。不过,文艺伦理研究虽然因上述极端倾向而一度声名狼藉,其学术“合法性”却不能因此而被抹杀,任何对此类研究的死刑宣告都有以一种极端反对另一种极端的嫌疑。这就好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把文学政治化固然荒谬,但彻底割裂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性则同样不可取。已故美国学者布鲁姆(Allen Bloom)从政治哲学视角对莎翁剧本所作的极具启示性的分析 ,足以为文学的政治诠释恢复名誉并提示一种文艺研究的新路径。 人是群居动物,也确乎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存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任何个体都无法逃脱各种秩序的规约。伦理秩序就是其中之一。“忠孝节义”是传统伦理秩序的经典表达和美德诉求,它们分别指涉着个人与国家(或国家权威的代表)之间、血亲之间、两性之间、朋辈之间的伦理秩序。金克木认为,莎剧《麦克白》、《李尔王》所写的是“忠和孝的反面”,“《哈姆莱特》也有孝的问题”。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还涉及到“义”的问题,《奥赛罗》则分明是关于两性伦理及“贞节”美德的叙事。莎翁四大悲剧的伦理内涵表明,“忠孝节义”不仅仅是传统中国的伦理秩序的表达,它同样适用于西方的传统社会。 自“五四”以来,“忠孝节义”的道德内涵早已经受了现代性的洗礼,但人们的伦理身位依然受制于传统的关系范畴。例如,血亲和两性伦理就一如既往地缠绕着现代人的灵魂和生存。对普通人而言,目前新兴的生态伦理、全球伦理等指向新的关系范畴的伦理问题,还远不是一个切身的话题。 由于人自古而然地生活在伦理秩序之中,因此,文艺作品只要关涉人的生存,就必然会或隐或显地呈现某种伦理秩序,哪怕是刻意追求“零度叙事”的小说也难以逃脱这一宿命。此外,由伦理秩序所赋予每一个叙事者的伦理意识也会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影响着他的叙事,就算他竭力避免伦理意识的干预也无计于事,比如,从刘震云“一地鸡毛”的冷漠叙事中,读者依然可以读出他对两性伦理的体认:夫妻间的忠诚在琐碎沉闷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一种苍白的摆设而已。 伦理秩序、伦理意识和文学叙事的这种宿命般的联系无疑为文艺伦理研究的“合法性”提供了切实依据,也开启了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思维,并提示着一种文艺伦理研究的新路径,笔者称之为“伦理-叙事研究”.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研究模式也许可以拓展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伦理叙事学。 “伦理叙事学”这一名目容易和西方新兴的伦理学分支——“叙事伦理学”(Narrative Ethics)相混淆。刘小枫可能是最早向汉语学界引介“叙事伦理学”的学者,他认为,伦理学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理性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探究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从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随缘而来的性情通过教育培育符合这些理则。而另一种伦理学就是“叙事伦理学”。叙事伦理学不探究一般的伦理法则,而是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生命的感觉,和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刘小枫对伦理学的二分法显然有别于常见的把伦理学区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的三分法, 这种二分法能否为学界接受,目前还不好下结论。刘小枫对“叙事伦理学”的定位虽有自己的发挥,但和原命题的题旨还是基本吻合的。很明显,“叙事伦理学”这一模式研究的核心特征就是“讲故事的策略”(strategy of storytelling) 和抽象的伦理思考的结合。 例如,女性主义伦理学者阿尔斯坦(Jean Bethke Elshtain)就非常擅长通过讲述普通人包括她母亲和祖母的生活来探讨伦理问题。 叙事伦理思考所凭依的道德事件,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之外,尚可求之于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这就使伦理学和文学艺术在新的界面上获得了沟通,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西方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Alasdaire MacIntyre)在伦理思考中也常常求助于文学叙事。例如,他在探讨古典德性的重建时,就着重考察了英国18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其小说叙事中所呈现出的“道德倾向”。 不过,叙事伦理学虽然借重叙事艺术,但其研究重心还是在伦理学。此外,运用“讲故事的策略”毕竟不同于叙事技巧的探讨,因此,叙事伦理学也并非是叙事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可以这样说,叙事伦理研究在丰富和拓展伦理思考的前提下确实为叙事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如何将这种启示纳入到叙事学研究新范式的建构中,则是叙事伦理学范围之外的问题。因此,笔者试图把“叙事伦理学”的研究重心倒转过来,也就是以叙事学的拓展为着眼点,并以叙事伦理学为依托,建构起“伦理-叙事研究”乃至“伦理叙事学”的框架。 “伦理-叙事研究”不是伦理之维和叙事之维的简单迭加,而是聚焦于伦理与叙事的互动关系。例如,对道德寓言式的文学叙事的研究未必就是伦理-叙事研究,只有将道德意图和叙事方式结合起来考察才可视为伦理-叙事研究。伦理-叙事研究的范围相当广阔,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中均可以提炼出若干题域,如隐指作者与隐指读者在价值判断上的对应关系,不可靠叙述的道德标记,作者干预与道德倾向的关联性,叙事者“抢话”对认清人物伦理意识的干扰,叙事的“伦理取位”(ethical positioning),叙事形式和“信念系统”或“阅读伦理”的关联性 等问题。不过,迄今的叙事学领域内虽然已包含着伦理-叙事研究之维,但未有系统化地建构起“伦理-叙事研究”框架,更未形成作为独立学科的“伦理叙事学”。 我以为,系统化地建构“伦理-叙事研究”框架需对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所内含的伦理-叙事研究题域加以全面整理和拓展,并充分吸纳叙事伦理研究所提供的有益启示,还需要对传统文艺伦理研究中的相关理论资源加以开掘,如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关于“悲剧冲突的伦理性”的探讨。在理论规划的前提下,尚需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积累伦理-叙事研究的经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并测试伦理-叙事研究框架在作品分析中的有效性。 从学科定位的角度来看,伦理-叙事研究首先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横跨了伦理学和叙事学这两个学术领域。这就要求研究者对作为哲学分支的伦理学和作为文艺学分支的叙事学都要有所涉猎。由于伦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即便是伦理学专业的研究者恐怕也只能通其一端或观其大略,因此,对从事伦理-叙事研究的学者来说,最好根据个人兴趣和文本分析的需要选取伦理学中的某些范畴如两性伦理、血亲伦理、国族伦理等,或某些论域如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的冲突等加以深入钻研,任何试图吃透中西方伦理学的努力注定是劳而无功的。相对于伦理学而言,叙事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理论容量也远未达到其深似海的程度,因此,系统地把握叙事学还是有可能的。笔者以为,1)深入了解若干伦理学范畴和论域,2)系统掌握叙事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构成了伦理-叙事研究不可或缺的知识前提。 由于伦理-叙事研究的重心在叙事学,该研究模式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是以跨文化、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文艺研究领域。因此,文艺伦理研究(含伦理-叙事研究)、文艺心理学等以文艺研究为本位的交叉学科都可以视为“比较文学”的分支。在汉语学界,文艺心理学因朱光潜、金开诚、钱谷融、鲁枢元等学者的开拓和探索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文艺伦理研究则相对地欠缺体系化的建构,人们对它的偏见也尚未消除。“叙事-伦理研究”作为文艺伦理研究的新路径为文艺伦理研究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它自身也可能经系统化的建构而拓展为独立的“伦理叙事学”。 由于“叙事-伦理研究”与西方新兴的叙事伦理学均以整合伦理与叙事之维为特征,因此,“叙事-伦理研究”的系统建构将有助于叙事伦理学的深化。就笔者目前的观察而言,不少从事叙事伦理研究或批评的学者,对叙事学的了解还比较浮泛。以刘小枫为例,他虽然在汉语学界首开叙事伦理批评的风气,但从他的相关论着如《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中可以看到,他似乎并未系统掌握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得他的伦理叙事批评在叙事分析的层面还比较薄弱,对伦理之维与叙事之维的互动关系的探究也基本付诸阙如。这些问题的存在大约不能归纠于某一个研究者,而是叙事伦理研究的结构性缺陷使然。“伦理-叙事研究”作为以叙事学为研究重心、并聚焦于伦理-叙事互动关系的研究模式,将有可能弥补叙事伦理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并消除其理论盲点。 如果说,叙事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破解叙事之谜,诸如对叙事主体的区分,对叙事视角的分类,以及叙事分层、时间变形、不可靠叙事等命题,其实都不过是为破解叙事之谜提供了思路或方法,那幺,对伦理-叙事互动关系的考察,就将拓展叙事学的研究视野,并为破解叙事之谜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按照叙事学理论,一切述本(叙事)都是对底本(故事)的加工,加工就是一种选择,在伦理-叙事的框架下可以推论说,叙事加工中也包含着伦理的选择;而按照叙事者同时也是被叙事者的观念,伦理叙事同时也是被伦理叙事,叙事者和人物一样,都陷于伦理秩序或伦理话语的牢笼。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伦理-叙事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清晰呈现。笔者有意选择以“零度叙事”为特征的“新写实”小说《连环套》(刘恒)为分析对象,借以检验新的破谜之道,并试图揭示叙事者和人物都是伦理套中人这一叙事真相。(后文略) -------------------------------------------------------------------------------- 修改 | 发表于 2003年12月28日22:02 0 1 2 3 4 5 -1 -2 -3 -4 -5 书虫钝思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一书中分析了西人与中国人的诗人当中的价值虚无,从中国的屈原到西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探究人活着的意义以及人所应追求什么,怎样追求由诗化的美学到自然的神学的过渡。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5日3:51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驱除鞑虏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读华夏要得是静心,刘小枫那时浮躁的很,想进的去,未免太高估自己了。张载、王夫之还绕了一圈呢。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5日8:37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龚刚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我看好的是刘小枫的灵性,而非厚重或严谨,这种灵性在经院研究的气氛中尤为特出,不过,现在的刘小枫已经渐趋“灵而厚”了,看他的东西不复有往日的动心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6日21:50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一地鸡毛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小枫先生心已老矣,尚能饭否?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7日1:23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龚刚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无论如何,刘是49年以来最有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文学者,我个人从他的书中获益良多,因而也就格外挑剔罢了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7日9:16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兰成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如果是论学术,觉得阎步克胡宝国在相关史学研究领域成为大师的可能性要比刘小枫在思想史方面成大师的可能性大得多。而项楚,他是40年出生,主要的教育是在49年后接受的,已经是史学语言学,特别是敦煌学的大师了。 论思想,那我还是觉得甘阳更成熟些。 此贴被兰成在2004/1/18/3:48编辑过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17日14:48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龚刚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我以为成为人文领域的大师(非专才、专家或某一领域之翘楚)有以下几个要素: 1,灵性;2,立法意识;3,多语种优势;4,能在某几个领域贯通中西之学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25日0:00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kuoyan 级别:守护者 来自: 经验值:9 点 威望值:0 点 出道时间:2006-10-11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赞同龚刚兄的要素说,似乎还要加上汉语修辞(语感,联句,汉语背后的想像力,创制新义,以千年为度量的历史感)上功力。 -------------------------------------------------------------------------------- 修改 | 发表于 2004年1月25日5:58 | 删除 0 1 2 3 4 5 -1 -2 -3 -4 -5 龚刚 --未注册或已注销用户-- 引用回复 直接回复 -------------------------------------------------------------------------------- 回复:刘小枫叙事伦理批评的结构性缺陷 如果就汉语学界来说,确实应加上汉语修辞功力一条,比如陈寅恪的语言就很有风骨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资料】关于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些书目 (易恒)
- 硕士选择哥廷根大学还是海德堡大学 (summer)
- 关于繁体发音的疑惑? (D)
- 崔溶澈教授讲座:中国小说在朝鲜时代的流传 (dreamingpig)
- 相思赋 (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