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编剧唐尧:书写记忆中改革开放的“浪漫”
来自:狮可可🍭(光影流逝,唯书余香。)
编者按:《大江大河2》播出后热度口碑双丰收。在1月25日举办的《大江大河2》研评会上,《大江大河2》编剧唐尧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下文为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根据唐尧现场发言整理。
延续第一季的内容,《大江大河2》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的际遇和奋斗历程,展现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刻画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和变化。
作为一部聚焦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如何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寻找平衡,用影像传递出原著那份沉甸甸的现实,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编剧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大江大河》编剧团队于2018年开始创作剧本,在创作之初进行了大量走访和调查。奇怪的是,当亲历者在2018年回头看1988年的时候,很多人的记忆都发生了偏差——用他们的回忆与当年的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发现记忆中的年代明显要更加温暖,也更加具有浪漫色彩。
二三十年之后回头看,历史已经呈现出不同色彩。如果用更大的历史维度进行思索,譬如用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刻度推测,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为后世子孙留下的那些闪耀千古的理想火种。现在,先辈们把火种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个火种,把它完完整整地交给下一代。
有了这个感受之后,我们就找到了创作的平衡点,即在现主义风格的前提下,写出改革开放历史上那些并不为人所知的、为理想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他们是我们需要表达的人物。这样的历史也是我们需要书写的历史。
在找到创作的原动力之后,第二个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难题。我们摒弃了“喜闻乐见”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回避了“爽剧”的人物和故事。在不大的创作空间里尽量把戏做好,剧集采用的方法是寻找时代大事件,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接点,尽量调动观众与时代的共鸣。
《大江大河2》故事开始,就遇到1988年的压缩基建和1989年禁运两个矛盾点,从创作技术角度来说,这两个点基本是趋同的,都属于不可抗力。经过各种尝试,剧集最终决定将1988年压缩基建作为故事的激励事件。
主人公本身的生活轨迹和他所有的人物关系,都随着事件推动开来,并且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迹上。而禁运事件,成为宋运辉第一故事序列的高潮。他心里的不平,全都在禁运这个时间点上爆发出来,但这种爆发是在不破坏大局、推动东海项目前进的前提下,这是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主人公身上的一种表现。
南巡讲话是剧中最重要的节点和背景,按照一般的戏剧手法,在大高潮之前要尽量先写人物的低潮。但我们在南巡这个节点上并未完全遵从戏剧规则,而是在结构上尽量协调了三条线索的发展步骤,让三个不同身份的主角在1992年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都遭遇了挫折,也尽量保持三条线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对比。这一段的剧情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说受到了巨大鼓舞,切身体会到了当年南巡的伟大,理解了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另一场戏是32集的“饭局”。这个饭局最早被我们定义为“第三者晚宴”——程开颜看梁思申是情感和家庭的第三者,梁思申视虞山卿为工作与谈判的第三者,杨巡觉得寻建祥是自己与梁思申合伙中的第三者,而虞山卿又是寻建祥牢狱之灾的始作俑者……各组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台面以下的矛盾,每个人都在文本之下藏着他真正的潜文本。
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这场戏是一个矛盾关系的小爆发,而这个爆发其实是故事进行到23、24集就预埋的线索。当梁思申回国投资这个设定敲定之后,她与程开颜之间的矛盾就存在了。杨巡与寻建祥之间是否扩大经营的矛盾,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预埋的。虞山卿与寻建祥的矛盾则早在第一季就已经存在了。而所有关系中,最核心的其实是宋运辉与梁思申之间的冲突。
“第三者晚宴”是整个戏剧中的必备场景,为了这个场景我们做了10-12集的努力,又需要在这10-12集当中,保持每集不间断的冲突和逆转,让故事不“掉”下来。
回到《大江大河》整个系列的创作中来,如果说《大江大河1》展现的是改革之难,是全体中国人面对变革的懵懂与兴奋,那么《大江大河2》展现的就是开放之难,故事从1989年开放受到阻挠开始,最终落笔于艰难的合作谈判,整个故事都在探讨,我们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难度与魄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S3E12|杨巡和梁家的冲突,本质是老钱与新钱的冲突 (长安梧桐)
- 有momo嬷宋运辉吗 (且敛风翼)
- 第2季|程开颜的本质是蠢 (你说什么)
- 第2季|梁思申就要上线了,现实生活中程开颜跟宋运辉真的走不... (非优即良)
- S2E12|好奇在那个年代6300元是什么概念? (饭碗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