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我们为什么喜欢买买买(讨论消费和消费主义的本质)
来自:不过期的糖(自拔与更新)
长文预警!!!!
(半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因为感觉小组很少有讨论消费本质的,甚至还有来鼓吹消费的,所以分享一下之前写的。)
5月底时,我和朋友说想写一篇探讨消费的文章,她瞬间苦瓜脸,“啊,可是我只想买,不想知道为什么我喜欢买……”
最初选题时我也有一些抗拒,我们大都知道沉迷消费是不好的、是不够理性的、不够勤俭的,但父母长辈要是多说一句,又会很委屈:生活那么苦,花点钱怎么了嘛?
只有还信用卡、花呗时,搬家扔掉一堆又一堆的闲置时,年底敲计算器发现自己今年又白干了时,才会突然悔恨:我怎么这么能花钱呢!
所以消费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消费时我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宁可举债也要剁手?我们和自己的手又有什么深仇大恨?
本篇文章分三个部分:消费的原因、消费主义的原因、如何对抗消费主义。
(一)为什么需要消费
销售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商品种类,不同的商品对应人不同的需求。
1、生存
作为一种动物,人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求,需要食物、水、保暖衣物、医药用品等,这类商品够用即可。
2、社会地位
其次,作为一种社群动物,人还要满足社会舒适的需求,需要感受到自我价值感、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类需求较为复杂,对应的商品种类多且变化快,青铜器、金饰品、丝绸、手表、包包、字画、旅游等,这类商品多多益善。

3、刺激
最后,人还需要刺激感、保持兴奋度,不至于那么无聊,这一需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所有动物都不能在吃饱喝足以后放松警惕、甘于倦怠,在危机四伏的大自然里这意味着死亡,必须时不时要兴奋一下、刺激身体机能,个体才能得到更多的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这样千万年的优胜劣汰,决定了我们生来就是不甘于无聊、追求刺激的人。

当然老祖宗没有“不够刺激”的烦恼,捕食和求生已经够刺激了,只有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新人类才需要刺激,对应的商品有游戏、影视、酒精、尼古丁、DP等。
这三类商品中,只有第二类商品的意义完全是由人类自我定义的。夏商周的青铜意味着权贵阶级,唐代的青铜却已经跌出了贵金属范畴,今天的青铜更是意味着带不动的战五渣;但同时代的玉器却一直占据鄙视链的顶端,从古至今都是权贵的象征。
这套游戏规则又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呢?
(二)为什么会沉迷消费?
1、物质和人的关系
我有一条黑色晚礼服,穿上它我就是迪士尼在逃小公举、这条gai上最靓的仔,但日常社交时我绝对不会穿——因为人家会以为我来拍婚纱照的。
不同场景穿着不同的衣物,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但是人为什么需要借物质来表现内心认可的规范呢?难道不着正装,我就会不知道应该在面试时表现严肃、得体、大方?
之所以需要用物来标志和强化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等级,是因为人的精神天然会从有序走向无序,在懒散时难以保持良好功能,没有外在的支撑就会淡化个人身份。
举个例子,五四运动后,国内兴起女青年剪短发风潮,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不满,他们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伤风化,甚至出现暴力殴打短发女性的恶性事件。
别人剪个头发而已,为什么至于要杀人呢?因为传统社会里,男女对应不同的社会阶级,享受不同的资源,为了区分强调这一点,就必须对性别做出区分,发型、服饰、妆容、言行举止等等文化雕琢痕迹都是为了强化和区分性别。
剪短发这样一个模仿男性的行为,就和家里藏龙袍一样,是对上层阶级的权威挑战,自然会受到残酷镇压。

物质对人而言,绝不仅是使用价值,在必要场合,它的展示价值更为重要。
刘雨昕、李宇春、蔡徐坤走红后,引起一大批直男群众的嘲讽。在他们的逻辑里,性别不是基因、不是身份证上的文字,而是外在的物质表现,是发型、服饰、妆容等等。
人本来是借用物质来表现自我,最后物质反而决定了自我。
2、用消费自我定位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为了打入上流阶级,硬着头皮买下了一个XX牌包包。
在贵妇的逻辑里,包是尊贵、上流社会、品味的象征,顾佳难道意识不到这里的虚伪和荒谬吗?她知道,但她为利益不得已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最后还巩固了这一规则。
所谓的阶级、品味、格调都不是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而是需要由一个群体集体定义、达成共识。
资本、商人还在这其中不断引导、推波助澜。
我室友有两双阿迪达斯的贝壳鞋,我也看到很多人都穿这款鞋,莫名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年轻的、有品味的、潮流的人应该有一双贝壳鞋。我想要加入到这样一个群体中,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应该买一双贝壳鞋。
但是我又觉得好贵……

拿我个人举例,我愿意为一双鞋子的使用价值付出100元的价格,剩下的699元其实就是品牌价值,就是一种自我定位——因为我是一个时髦的、有品位的、还有点小钱的年轻人,所以我应该购买。
问题在于,既然我是这样的人,那不买我也是啊?怎么就变成应该买了呢?可见我对于此是没有自信的,我企图通过一双鞋来证明或者获得这种定位。但,我真的能得到吗?
可能在下单的一瞬间、在收到快递的一瞬间,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陷入了想象中的美好自我。

但很明显,这种快乐不会持续太久。商品是以全套的形式出现的,作为一个有品味的、够潮流的年轻人:
只有一双贝壳鞋怎么够?怎么着得来个七八双板鞋跑鞋帆布鞋老爹鞋吧。
只有一个iPhone 12 怎么够?iPad/MacBook/Watch/AirPods得来一套吧?
只有一支口红怎么够?各个品牌各种爆款至少小几十只打底吧。
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正是因为想让自己看起来不穷、所以才穷下去的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几乎要自我PUA成功的时候,发现阿迪没有我的码子,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感觉到自己被解放了!
3、消费、工作和疲劳
每次大手笔购物时,我总是告诉自己:没关系,一次购买永久享受!
后来发现,这种永久享受咋这么多呢?
5G手机,想买;
无人机,想买;
健身环,想买;
游泳课,想买;
水牙线,想买;
投影仪,想买;
水光肌,想做;
戴森吸尘器,想买;
热门旅游地,想去;
消费社会里,我们很难拒绝诱惑,因为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不只是获得使用价值而已,它还蕴含着更多的东西,像广告说的那些,“找到真正的自己”、“不看会遗憾一生的风景”、“实现梦想”、“完美妈妈”、“幸福家庭”等等。

因为生存、物质来得太理所当然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空虚和无聊,又因为技术进步,我们看到了其他后浪的精彩人生,每个人又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焦虑和不满。
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种得到幸福的方式,我们就会尽可能抓住一切消费,而为了实现更多的消费,只能更多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
这就会带来疲劳,这种疲劳不是病理性的,不可以通过运动、休息来改善,这种疲劳是精神性上的。消费主义加剧了社会竞争,包括经济、知识、欲望、身体、符号和冲动,整个社会充满了应激、紧张和兴奋。
疲劳是一种不满,是无处可逃的我们,最后的、消极的反抗。
(三)反抗消费主义
虽然消费时代有诸多不好,但现实是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回到前消费时代。
吃饱喝足了再无聊再空虚,也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强;而一个人人追求金钱的社会,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大动荡大革命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1、自我定义
消费社会热衷于制订标准定义生活,创造商品定义人生。
比如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苹果肌锥子脸就是美,女人得这么美才有价值。

你不认同也没关系,用广告循环洗脑后,总有人认同,这些人反过来再强化这一价值观。
广告的本质就是叙事性的劝导和命令,它不讲究逻辑和道理,它就是反复循环洗脑。
人的认知潜移默化被改变,你对爱情的想象、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对成功的理解、对个人价值的定义等等,最后都会变成一堆物质。
-什么是爱情最美的模样?
-转账5201314.00元。
-什么是街头潮流、有品味?
-一双AJ。
-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
-一套化妆品。
货币本来是商品世界里的一般等价物,在消费时代,已经成为了一切的等价物,钱可以衡量感情、内涵、品味、时间、个人价值等等,必要时候还可以交换。
一开始,人们追求物质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现在,人们努力生活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
我们要做的就是夺回对人生、价值、成功、幸福、意义的定义权,去思考,除了物质它们还意味着什么?
你可以物化我,但在我的世界里,我要自定义。
2、生活艺术化
人们用炫耀式消费来对抗生活的空虚乏味,是一项家学渊源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奴隶时代。
炫耀物质的前提是生存物质得到满足,物质足够富余。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幸运儿是古代贵族,久穷乍富,有些人迷失在物质中,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但也有一些人实现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插花茶艺、琴棋书画、打猎蹴鞠。

和现代为工作准备的教育不同,古代贵族从小学习的就是“无用”的艺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冰淇淋四个圈,每天能吃一个四个圈就是我能想象的顶级快乐了,而现在我能轻易实现这个目标,但我再也没有像小时候抓知了、扑蝴蝶、钓鱼那样快乐的夏天了。
物质带来的边际快乐会逐渐趋于零,空虚无聊时追逐更多的物质就像是喝盐水止渴一样,越多越空虚,形成恶性循环。
也许对抗空虚和无聊,可以借鉴贵族的方法,把生活艺术化、游戏化,培养一种或几种可持续的兴趣爱好,游戏、观影、运动、阅读、摄影、手工、音乐、绘画等等。
有些兴趣爱好常被质疑,“这有什么用”、“玩物丧志”,但我们努力做有用的事情(能赚钱),不就是为了可以不用一直做吗,结果空闲时间还要去做有用(能赚钱)的事情,就好像努力工作是为了做更多工作,那我还努力个什么劲?
以前我还遮遮掩掩,试图说明我玩游戏、看小说、做手工是为了社交、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现在就坦坦荡荡了,“我就是为了娱乐,咋地了,你打牌难道是为了赚钱吗?”
3、适当攒钱
适当攒钱是我的个人观点,没有一份参考资料提到这一点。
因为工业化奠定了物质繁荣的基础,消费文化决定了物质繁荣的可持续,消费和物质丰盛是一体两面,尤其这其中还有就业因素,减少消费不具有普适性,甚至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但对个人而言,不管是为攒钱而攒钱,还是为了更大的消费而攒钱,攒钱都是一种减少空虚、缓解焦虑、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的方式,强行把自己从消费中抽离,也可以更清醒地认识物我关系。
(四)写在最后
虽然这篇文章全篇对于消费主义持批判态度,但我并没有主张大家从此极少消费、极简主义。
重要的从来不是我们消费什么,而是我们为了什么而消费,虽然做到这一点会比想象的更难。
《断舍离》里说消费遵从“需要、适合、喜欢”的原则,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常常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会需要/适合/喜欢”。消费文化常常带有难以觉察的强迫性,唯有向内询问、体察自己才能抽丝剥茧,找到被物质掩埋的自我。
参考资料:
1.《后物欲时代》.中信出版社,郑也夫,2016
2.《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法]让·鲍德里亚,2014
3.《工作、消费和新穷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英]齐格蒙特·鲍曼,2010
4. 《饱食穷民》.浙江人民出版社,[日]斋藤茂男,2020
5、不完美生活指南——品味幻想下的消费社会,豆瓣时间
补我现在的想法:这篇文章大概是半年前写的,回顾了这半年来的消费情况,还是有明显进步的。但也有几个典型的自我PUA案例,一个是阿迪的贝壳鞋(是的还是它!),大概是意外发现阿迪的码子是偏大的,其实是有我的尺码的,所以我瞬间又开始纠结了(这里就是其隐藏文化的强迫性),我对于这个身份(时尚小青年?)的强烈渴望让我非常想下单,最后是嫌弃其烂大街放弃了(这里就是时尚的快速变迁性,会引导源源不断地消费);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卷发棒,我为什么会以为自己愿意早起15分钟弄头发呢?还周末出门弄?疫情根本不出门好嘛!最后买来也是闲置了。回想当时买的心路历程,是看到一个很喜欢的博主推荐,看着她每天精心打扮工作旅游学习谈恋爱,我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当然会把自我投射到她身上,购买就是往这种生活靠近的第一步。但我其实从来没有接受要美美地上班(快速得体就行)、美美地旅游自拍这样的生活观,我想要的其实是有条理地规划、自律地执行、一定的反馈总结,这些卷发棒有个毛用!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去黑头的护肤品,这是我现在仍感到纠结的商品。我为什么买了它?当时是我某一天对着镜子看到了自己的黑头,又上小红书一顿搜,决定刷酸,然后没效果,又闲置了。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自己有黑头呢?(黑头本身不是健康问题)因为我希望自己皮肤好,显地人好看有气质。为什么我希望自己看上去好看有气质呢?很明显,这里我是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有社会地位和价值,有好的评价或肯定。从结果导向出发,让我去关心在别人眼里我有没有黑头、皮肤够不够好,我觉得巨蠢;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问我愿不愿意搬一天砖为代价去黑头,我肯定拒绝;但是回归现实,我又会觉得可以啊,永久的吗?
所以说消费主义具有隐蔽的强迫性,哪怕我已经察觉到了这背后逻辑的荒诞,我也暂时没有勇气摆脱非健康需求的皮肤护理消费。消费主义就像是不断用物质掩埋自我,让我们一次次幻想一个更优秀、更漂亮、更苗条……的自我就在前方等着我,只要花钱就可以。当我放弃购买去黑头、热玛吉、水光针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去接受一张自然衰老、真实的脸。从某种意义上说,摆脱消费主义就是一个寻找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怎么劝自己不要每天买油条(麻烦别车轱辘了叫我吃腻了,真的... (momo)
- 哪一阵风收割过你。 (诸葛那啥)
- 不要买|(100天成功)100天不买衣服记录贴,给自己和帖子里... (敢敢)
- 讨论区|大家会买香薰吗 (wfxl)
- 现在的鞋都怎么啦,质量差的一批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