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凯玥 沈从文《古衣之美》读书笔记・精读 华夏衣冠部分 下
来自:魑魅魍魉徒为尔
书籍信息: 作者:沈从文 作者简介:男,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巨人,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沈从文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他是作家。他的作品清新淳朴,像福幅水墨画,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出版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具有浓郁湘西风土人情的作品,故而人们普其为“乡土文学之父”;1949年后,他专注于文物考古。在古代服饰和器物的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 印次: 读书笔记: 服饰是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贵族与平民的对比就是阶级分化的体现。 虽说,每个朝代流行元素及服装形制不尽相同,但在阶级意识的体现上都不会大相径庭,或者从浅层次来说就是对不同等级的人群进行划分,使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秩序更加井然,不可否认的是,等级越高,在阶级中越处于上层的人,服装上的区别其实是一个小的方面,这种差距往往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差异,而服装上的差异看似是为了区分阶级认清自身身份,但我们又不能否认,这其实也起到了一定的对这种现象的限制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至今保留着一颗追求美的心,即使是在对女性有限制的古代,暧昧的人总能找到打扮自己的方法。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正是这种对美的执着,民间相习成风,高鬓险装成一时风气,政府不得不定下法律加以限制,但上行下效没有明显的效果,一直到别的风气流行。 与人们爱美之心相同,这种现象也是一直存在。“时尚就是一个轮回。”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爱美之心让我们追求美丽的事物,同样的“跟风”现象也是从来没有变过,或许我们眼中的“流行”或许就是一种跟风现象吧,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了,但现在的大环境还是有或多或少这样的现象存在的。好在近来的思想解放,人们的社会认知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坚持自己对于美的态度,这也不外乎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变迁的必经之路。 “宋人重实际精神(除了发,外),穿衣知道如何用料经济,既便于行动也比前人美观。” 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而南宋后期,"一钩罗袜素蟾弓"表明妇女裹足渐成大势,这种习俗残害了古代农村女性的身心。 我对于自己生与这个时代感觉到很幸运,没有受到糟粕思想的影响而遭到摧残,也避过了父辈时代的艰辛,现在的我吃饱、穿暖。

-
有匪玉子 赞了这篇讨论 2021-01-29 11:42:46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思琪 陆明华《中国陶瓷》读书笔记 (霜飔)
- 王桐——《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泛读) (蛋挞公主)
- 马佳平 中国陶瓷史(硅酸盐) 读书笔记 第一章精读 (豆友h7b5gFpJfY)
- 姜海源《中国陶瓷》泛读 (豆友zGlihOms5g)
- 张璐宇-《中国陶瓷史》泛读版读书笔记 (张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