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傅宁能忽训蒙:宋人眼中童蒙教育的重要性
涇舟
南宋著名的史料笔记《清波杂志》中有一则名叫《发蒙师》,讲的是童蒙老师的重要性,全文如下:
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世谓《初学记》为“终身记”盖亦此意。
今天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会认为中学、大学里的内容相对高深,因此老师的学问要求也随之重要。殊不知童蒙教育的内容虽然简单,但要想让教育对象接受这些内容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不得不需要专门去研究儿童的心理发育,即所谓学前教育专业的出现。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宋人及其之后的历朝记载不少,比如《晁氏客语》云
“王荆公教元泽,求门宾须博学善士。或谓发蒙恐不必然。公曰:‘先入者为之主。’予由是悟未尝讲学改易者,幼年先入者也。”
刘永翔先生在对《清波杂志》的这则内容作校注时说到,像《晁氏客语》中王安石的这种见解,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斲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文心雕龙》卷六《体性》),此“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贾谊《新书》)之故也。
所以明代的王廷相在《雅述》中也说:“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谬误部第五五字皆错》云:“曹元宠题村学堂图云:‘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昔有宿儒过村学中,闻其训‘都都平丈我’,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时人为之语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实可谓谑而不虐。

明·仇英所临《村童闹学图》 这幅图是仇英临摹宋人画册的一部分,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村里的学童在乡先生睡着后的各种“胡作非为”,这种绘画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 “村童闹学”成为之后绘画史中一个长期流行的画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对宋代重文轻武的一点个人思考 (涇舟)
- 拜谒苏轼 (云水闲人)
- 宋代遗迹|暑假有去河南旅游的吗 (想去河西走廊)
- 请问大家对周必大有什么看法 (hhhh)
- 古语今说之三十三:庄周梦蝶 (凤舞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