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公益行业薪酬的“传说”
J(怀有理想,慢慢捣鼓)
热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有人曾如此描述公益群体。 他们有爱心、有理想、有抱负,但无房、无车,有的还无男(女)友。公益和房子,空间上八竿子打不着两个话题,却在现实生活中穿越了,摆在公益群体面前。江湖上对公益行业薪酬有不少“传说”,下面的这篇文章或许能说明些问题。 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收集到来自451个NGO的成功样本,涵盖草根NGO、社团、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国际NGO。报告显示,NGO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3000元段最为集中,占25.7%,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5000元以上的有11.5%;近4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在微博上感叹公益行业薪酬太低,赞和弹体现在300多条评论中。在此举一例,@坚家山佃户说:一开始挺好玩,没钱也好玩,但是玩着玩着,就不太好玩了,你有太多顾虑。因为你还要惦记着能租一个小但温暖的屋,你还要惦记着过节孝敬孝敬爸妈,你还要惦记给爱人买个花裙子…… 这期公益圆桌说说公益行业薪酬,采访中记者遇到不少半年发不出工资的公益组织,确实伤不起。 故事 半年没发工资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许如此形容一些未注册的草根NGO正合适。其背景是,一切以项目和资金为基础,有项目、有资金,临时找个办公地开始工作,项目一结束,撤离、走人,直至下一个项目开始。一业内人士介绍,资金来源不稳定,造成如此境况,西山区一家防艾机构也遭遇类似尴尬,去年申请到六个小项目,今年上半年无项目做,也没发出工资。 该机构今年4月注册了,其监管单位经协调,帮13名全职人员争取到每月600元的补贴,7月开始发放。目前他们也着手做一个感染者关怀的项目,以回访方式进行,如果按要求进行且完成指标的话,加上补贴后月收入可到1500元。 1500元,低还是高,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自有定论。 全职仅她一人 一个小女孩跑到严端素面前,严端素问她“爸爸妈妈呢”,小女孩边比划打人的动作边说,“我爸爸打牌,妈妈把他打了”。 严端素在下马新村开设的平民教社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里有图书、玩具。6月30日中午,教室刚开门,就有很多孩子跑到教室里玩耍。采访中,有孩子打起架来,严端素挺着肚子去调解,一会看到一个小女孩哭着离开。 她的预产期是9月底,也为孩子出生准备了几千块钱,钱从她和爱人月收入中省出来。他们月收入加起来3500元左右,两人都从事公益行业。刚从学校毕业一年的他们目前和别人合租,月租400多。“我们这个圈的人都挺清贫的”,严端素说,她的大学学费来自贷款,目前还有3400元没偿还。 平民教社与云南省志愿者协会签订了协议,成为其团体志愿者,其身份仍然属于未注册的草根NGO。 严端素是一个人,不仅仅因为她是平民教社负责人,更因为她是唯一的全职人员。严端素还有一群人,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30多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天下午4点到6点,下马新村一栋民房的一楼,两间教室即对附近的孩子开放,大学生志愿者免费给孩子们补习,做游戏。 车费太贵了 张艳在苗圃行动(香港)云南项目办公室工作了5年多了,从助理项目干事到项目干事,从昭通到昆明。2005年进入云南项目办公室时是在昭通,2009年下半年张艳的爱人从昭通到楚雄工作,之后两人常分居两地。 3个月前,云南项目办公室从昭通搬至昆明,她和在楚雄姚安的爱人、女儿的距离近了很多,但也是每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回去一次,“主要是车费太贵了”。张艳算了算,往返要150元,不包括打车费。月工资2000多元,常回家花费太高,她舍不得。有时爱人也会带着女儿到昆明来,一家小聚。 月收入最高5000多元 也有收入不错的公益人,姑且叫他Z先生吧,因他不愿意透露姓名。 Z先生所在的NGO是云南较早成立、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当时做的也是最职业的”。Z先生说,“我们这样的不多”,是指收入较稳定。 在该组织工作的都结婚了,且大多是兼职性质,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因此生活较有保障。Z先生曾同时做6个项目,项目补贴加上基本工资等,最高收入曾达到5000多元,最低时拿到2000多。“我们这很公平,领导不参与项目的,工资都没我们高”,Z先生说。 圆桌 云信:您所在的NGO资金从何而来,来源是单一或者多源? Z先生:资金是外国的基金会或者企业资助,也有政府下面的基金会资助的。基金会每年都会在网站公布资助方向,大多数是我们去申请。申请难度不高,基金会了解NGO的做事模式。我们这里申请到一些持续性项目,就是一个项目也可以有第一期、第二期,小项目一般是一年,大项目会持续三五年。 张艳:苗圃行动在香港筹款,然后在内地或香港举行徒步活动。每年定期举行步行筹款活动如“行路上广州”、“挑战12小时”、“助学长征”及“茶马古道”,筹集善款之余亦推广助学信息。 严端素:曾经向内地基金会申请资金,但在做评估时发现,我们与基金会要求的似乎是不同路线。比如,问题分析一项提出:二年级学生面临什么问题。但我们平时做的更针对学生对集体的感觉,并没有针对某一类学生,总感觉还没找到切入口,一直没申请到资金。有次评估满分是50分,我们得到40,还是没申请上。 云信:行政经费从哪出?在申请到的资金运作上,行政经费有无比例要求?抑或资金只提供项目运营费用,而对行政费用不提供支持? 严端素:没有申请到项目,因此也没有行政经费,我们保持最低成本运作,比如教室用的桌子是AA乐行工作组提供的,一个好心人帮我们付了一年房租,图书、玩具是捐赠的。平时带孩子们出去玩,坐公交车去一些免费的展览馆,中午他们回家吃饭。大学生志愿者来这给学生补课也是自己掏钱坐车来。 平民教社只有我一个人是全职,每月补贴1500元,这个补贴也是从今年2月份才开始的,来自曾世逸获得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资助。 张艳:在香港募集善款时,助学捐款和行政经费是分开募集并以不同账户处理,因此每一分助学捐款均不会用于其他用途。 Z先生:行政经费是必须有的,一般是5%或者10%,比例是基金会定的,在项目申请书里有关于预算的说明。也有项目不提供行政经费,有时我们也会接受,因为一个机构会同时做很多项目,所以少一个影响不大 如果都没有行政经费肯定不行。电话、传真、物业、水电费、财务人员费用等都是从行政经费出,工资都是从项目上出,这些在预算里都有。 云信: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在微博上感叹公益行业薪酬太低,有的怀孕好几个月还和女同事挤住在一起,各位如何看待? Z先生:其实我并没认为公益人薪酬有多低,中国的NGO也是靠项目吃饭,做了多少事就有多少工资,和企业一样。 中国的NGO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是不等于不盈利。非政府组织的盈利是可以像企业一样赚钱,但是这个钱要花出去,就是要花在公益上面。 其他的比较小的NGO可能因为项目少、小,所以收入少些。 张艳:在这个岗位快6年,刚开始在昭通时工资不到1400,现在是2000多。我们没有房子,爱人和孩子在姚安和父母住一起,我在昆明住苗圃提供的宿舍。虽然说公益不能和房子扯在一起,但毕竟是现实问题,买房买车对我而言是一个梦想。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苦闷,但看到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就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不再回头了。 严端素:我们曾经考虑转型成社会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提高收入,以有偿家教带动公益补习,但失败了,这和当初定位是志愿服务有关,因此转型时遇到问题就终止了。别的NGO是先找资金、再做项目,我们是把事情做起来了才找资金,至今还没找到。也因此考虑过是否还要继续,是不是我真的没能力、找不到资金?我觉得很愧对我的团队。反思过后,我想人生经历中总会遇到最困难的阶段,先把这个过程走完再说其他。 观察 低薪酬难留专业人才 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89.5%的NGO从业者的月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月薪资收入在2000~3000元的最为集中,比例占25.7%,此薪资收入指的是税前收入。 从不同类型NGO上看,草根组织中工商注册的草根NGO状况最好,主要月薪资集中在3000~4000元,占36.4%,民政注册的草根NGO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占32.9%,而未注册草根NGO组织的状况最糟,月薪在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占30.8%。从高薪资的比例看,三类草根组织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工商注册的草根NGO(13.6%)——民政注册的草根NGO(12.3%)——未注册草根NGO(5.2%)。而社会团体的状况普遍比草根NGO略好,月薪资在5000元以上的占15.2%,基金会的情况最好,此比例为33.3%。 此外,与同等能力水平的人相比,分别有37.9%和29.3%的NGO从业者认为自己的薪资收入要少很多或少一些,认为自己的薪资比其他人高的只有5.4%,说明无论从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上看,NGO人员的薪资水平均很低。 社会保险是一个人的基本保障,在调查的NGO从业者中,有37.7%的人没有社会保险。尤其在未注册的草根NGO中没有社会保险的比例更高达83.9%。而即便有社会保险,很多是仅上三险或仅上五险,能上五险一金的比例只有19.3%。 云信:您所了解到的云南的NGO从业者的收入大概是多少? 李艳华(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我所接触到的NGO从业者月工资2000元左右,现在租房子得八九百、上千元,加上生活、交通费以外,经济比较紧张。如果再有孩子,会更紧张。 @Haburi_(网友):目前大部分公益机构的员工薪水取决于资金来源的数目。资金来源的制约因素:1、机构的公信力。2、团队的工作能力。3、开展的项目数目和种类。其中第1因素,有一部分是社会大环境因素,2、3项都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云信:薪酬低对NGO从业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艳华:不可否认,NGO从业者是靠自身信念和所在机构的公益理念来支持其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但对个人来说,得先实现生存和安全需求,才能进行自我实现的需求,薪酬低势必影响到其积极性。同时,NGO人员流动性大,薪酬低也难留住专业人才。 @周舒文Silv(网友):公益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走出困境,这使每个项目的每个流程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这自然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而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至少是体面的薪资或福利待遇去吸引。这部分费用是必须的不可免的。对于资金来源于普通民众或企业的公益组织而言,这点更需要解释清楚并获得支持。 @中谛(网友):1、人人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应得收入。2、以公益为职业的人,在公与私之间,更应该想明白其中的轻重取舍。3、作为职业薪资和收入,由市场供求决定。作为个人职业选择,公益组织的招聘,都应该事先理性地考虑清楚。否则,以不平衡的心态做公益,以此为职业,很难持久,有效。 云信:如何转变这种境况? 李艳华:一是对于NGO自身来说,提高筹资能力,在项目设计以及管理上更加完善,争取资源。二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在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关注。有的资助方在项目资助之初明确资金应全部用到资助对象上,对行政经费等不予支持。我认为资助方应考虑在项目运行中管理人员的费用问题。 @围观_正在改变中国(网友):公益从业者应从提供自身素质、提高自己所在公益机构的管理等方面努力,并且公益的薪酬如果太高,对公信力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还有,公益的从业者也不应什么都依靠政府,政府的角色就是制订一些规则并进行严格监管,至于劳动报酬应在劳动方面法律之下,市场进行调节,不应管理得太细。 云信:昆明市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如没有达到,是否有相关投诉渠道? 余洪亮(市人保局政策调研处处长):昆明市最低工资标准是680元,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可向昆明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反映。 云信:未注册的草根NGO从业人员收入是否纳入劳动保障的管理体系中? 劳动保障电话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看是否确定劳动关系,确立劳动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与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合同,二是没有合同,但个人对单位能够证明有事实劳动关系。 这又涉及到什么是单位?单位需在工商、税务、劳动部门登记,并以此为主体建立劳动关系。对于一些环保组织、动物保护协会等个人社会行为以及自发组织,不属于劳动单位,因此不能确立主体,目前对于这类组织没有相关规定。 【核心建议】 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在对“公益人才的整体工作环境分析”完成后,提出如下核心建议: 1 着力提高NGO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为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相对应的物质保障,建立阶段化和合理化的物质保障体系。 2 加强NGO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建设,增加NGO的职业发展空间,以促进NGO的职业吸引力和粘合力。 3 提高NGO人才培训和培养的系统性,尤其注重外部交流和内部培养的结合,注重内部培养的作用。 来源:http://www.ngocn.net/?action-viewnews-itemid-79913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好,我被精神病,已经诉讼多年,希望求助以及认识有共同需求... (被精诉讼求助)
- 请问黄雪涛律师,如何才能电话联系到您 (破斧沉舟)
- 男征女,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时间未老)
- 我们难以改变当下的苟且,但永远对诗和远方充满憧憬 (朴实无华!)
- 请问黄雪涛律师有没有替一群被一家民营精神病院精神病的人打... (豆友FJSzBQxz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