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Blindsight (by Peter Watts)
无梦快乐酣睡者(喵喵喵喵?)
2007年的雨果奖,长篇奖的入围名单有三部硬科幻:Vernor Vinge写的Rainbows End,Charles Stross写的Glasshouse,以及Peter Watts写的Blindsight(盲视)。 我在科奇幻领域里的阅读口味偏向硬科幻,但已经四、五年没有读过新的英文科幻长篇了,这回心血来潮,决定在这三部里至少读一部。Vernor Vinge和Charles Stross都是我读过并且非常喜欢的作家,但这回还是决定换换口味,于是先从Peter Watts读起。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一年前就在Sci Fi Weekly的书评专栏里看到过对Blindsight的高度评价: http://www.scifi.com/sfw/books/sfw13832.html 然后今年早些时候又看到Netscape创始人Marc Andreessen评介新世纪风头最盛的十名新进科幻作家,Peter Watts以Blindsight一书的成就赫然在列: http://blog.pmarca.com/2007/06/top_10_science_.html 再加上Peter Watts对数码版权态度很开明,把他的小说都放到网上让人下载,只要下载的人遵循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就行。我得以下载Blindsight的全文,在等待程序调试、运行的时候,得空就切换到那个电子书的窗口瞅两眼,断断续续一个月,竟然把这部书读完了。 两个字:震撼。 书名Blindsight这个词,原意是盲视,即视觉神经部分或全部损坏的人,仍然能感知视觉盲点里的东西。一般文献中,与Blindsight相反的现象叫做Anton’s Syndrome,指的是有的人完全目不见物,却从心底不承认自己盲了,还以为自己看得见东西,就算踢到了椅子、撞到了墙,都能找到借口:正好看到窗外一只鸟飞过,走了神什么的。但如果把Blindsight译成“不视而见”,那么我觉得与其相反的应是一种“视而不见”的现象,叫做Saccade Masking:人的双眼有时会高速移动(所谓Saccade),而眼睛在高速移动瞬间所看见的模糊景象,会被视觉神经和大脑在处理过程中自动删除,于是人脑还是认为看到的是连续、清楚的景象,被删除的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就完全注意不到。 不过呢,Blindsight、Anton’s Syndrome和Saccade Masking这三种现象,仅仅是这个小说里讨论到的无数神奇的心理、生理现象的一小部分。人的感知、意识和智能,实在是不可思议,充满了自相矛盾,也充满了进化所创造的奇迹。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眼见未必为实,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错觉欺骗大脑的例子到处都有,大脑也只是根据所收到的各方面信息拼凑出一副大致自洽的模拟图景,并不见得就能反映事实真相。但人类凭着这种并不完美的模拟,在地球上挺起腰杆,成了万物之灵。 在小说中,智能(intelligence)和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sentience, consciousness)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从进化的经济成本来说,这两者都是消耗大量资源、能量的东西,但前者能为生命个体带来生存优势,后者却似乎只带来负担,没什么好处。现在人类已经凭借高度智能统治地球万物,因此可以不在乎浪费些资源给自我意识用。但要是有朝一日碰上具有更高智能的外星生物,而且对方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每个个体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所有神经元都最高效率地为物种生存而运作,那么人类还斗得过它们吗? 这个小说讲的就是与这样一种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的故事。 二十一世纪下半叶的一天,地球上空突然出现了一圈古怪的同步卫星,显然是在监视观测地球状况。然后那些卫星突然又同时坠落,在大气层中烧成了灰。人类摸不着头脑,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太阳系外层空间的一处可疑地方探个究竟。 探险队先后有六名(生物意义上的)成员: 1) Siri Keeton,观察员(Synthesist),小时因为治疗癫痫症而切除了半边大脑,失去了正常的人类情感,但也因此而能客观地观察转述别人的事情,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偏见,随时随地把别人有意或无意的表情、言行、肢体动作等等综合成抽象拓扑结构,能够深刻洞察其中暴露出来的真实想法,虽说他自己由于缺乏人类情感而不能理解这些想法。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观察记录这次使命中的一切所见所闻所悟,向地球回报。这部小说就是从他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2) Amanda Bates,军事专家,负责这次使命的防卫(和必要时的主动攻击),保护自己人的安全,消灭可能造成威胁的敌人。她除了可以调遣一批精密的军事机器人以外,在主动出击的行动中也有指挥其他人类进退的最高指挥权,因为她是军事专家,最能看出来什么时候危险,什么时候安全。 3) Susan James,语言学家,负责解译外星生命的语言,以及与外星生命沟通。她的大脑实际上通过脑神经手术分裂出了四个不同的个体意识,各有名字,各有不同个性,都是语言学家,平时会轮流醒来主导与外界的沟通,但必要时可以四个意识同时工作,效率极高。 4) Isaac Szpindel,生物学家,负责分析了解外星生命的生物基础、生理机能。他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经历了全面改造,不但这些感觉比普通人敏锐得多,而且拥有一般人没有的感觉能力,比如能看到X射线,尝出细胞膜的形状等等。他在此次使命中与Susan James有一段情,但有一次出任务时不幸遇难牺牲。 5) Robert Cunningham,另一名生物学家,原先作为备份在冷冻室里沉睡,后来Isaac Szpindel遇难后被唤醒,继续履行生物学家的职责。他的感官改造比Isaac Szpindel更彻底,似乎大部分自我都沉浸在他随时操控的设备仪器里,以致于观察员Siri Keeton在正常情况下老捉摸不透他。 6) Jukka Sarasti,吸血鬼,这次使命的最高指挥官。小说中,吸血鬼作为一个物种本已灭绝很久了,不久前才被基因工程唤回。由于这个物种的神经系统组合的独特性,吸血鬼在智力、体能上远超普通人类,能够从多个视角同时看待同一个问题,瞬间做出人类一步一步慢慢推想需要许多时间才能做出、或者永远做不出的最佳决策;另外由于生物本能,人类见了吸血鬼就会害怕,自然而然就会听从他的命令。出于这两个原因,吸血鬼天然就适合当人类探险队的指挥官。小说里几个人类后来不再置疑Sarasti下达的命令,即使那些命令看起来没有一点道理,一方面就是因为害怕吸血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普通人类的逻辑和智力,要理解吸血鬼的思路实在是太费劲,所以干脆不再试图争辩了。小说中Sarasti需要经常给自己注射药物,以抑制攻击人类、吸食人血的本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小说中除了吸血鬼Sarasti外,其余每个人都有一个具有类似特长的备份在冷冻室沉睡,牺牲了一个就可以唤醒其备份继续工作。我作为读者不明白的是,在任务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为何不把这些备份全部唤醒,大家都来帮忙,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嘛。在出危险任务的时候只要派一套人马出去就行了,就能保证留在后方的另一套人马可以继续工作。 (注意,以下叙述透露了小说的许多剧情。还想去读小说原文、不愿忍受剧透的朋友,请直接跳到最后一段,谢谢。) 这艘探险飞船在太阳系平面以外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接近一个比木星还要巨大、却又一团黝黑的天体。正由于它在可见光频段一团黝黑,只发出微弱的远红外电磁波,人类此前一直没有检测到它。但这个天体拥有极暴烈的磁场,能对人类的感觉、思维造成极大干扰,探险队的成员因此经历了许多幻视、幻听体验。环绕这个天体运行的一个数十公里宽的非自然物体,突然主动通过激光束开始与探险队对话,而且用的是地球语言,让探险队员们跌破眼镜。这个东西自称Rorschach,似乎是个有智能的生命,然而来来去去的对话中,Rorschach除了简单的问候和警告,要求地球飞船保持距离以外,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后来更多迹象表明,这个Rorschach说的话只是在回放以前收到过的来自地球的电视、广播电磁广播中的音频信号,虽说组合很巧妙,正好都能对上语境,但Rorschach本身似乎并不理解这些对话,纯粹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才放出相关信号来阻挠人类飞船。 探险队的结论是,这个Rorschach可能只是一个“中文房间”(Chinese Room)。在人工智能领域里,“中文房间”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能够自动依据一定规则、对外来输入做出反应的机器。只要规则足够完备,比如说是一整套针对中文应答的规则,即使机器里坐的是一个不懂中文的人,也可以针对任何中文输入,依据规则作出合适的中文反应。对外面懂中文的人来说,这个机器完全可以通过中文图灵测试,虽说坐在机器里的人实际上一点也不理解中文,要他把中文翻成英文他就做不到。 后来在吸血鬼指挥下,探险队一干人等多次登陆Rorschach的躯干,在其表皮上钻洞进入其体内,探查那些四通八达、如肠胃一般蠕动的幽深恐怖的巷道,先后经历了许多匪夷所思的险情,见识到了其中生存活跃的一个个形如海星的生物(文中叫做Scrambler),甚至设计捕获了其中两个,带回探险船深入研究。 有了标本,生物学家和语言学家当然会各自全力以赴地研究Scrambler的生物生理基础和语言沟通模式,但都经历了许多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失败挫折。最有趣的是,语言学家本想通过一系列刺激来观察这两个Scrambler个体之间是怎样沟通的,但大量的重复实验之后,却完全找不到规律。后来才偶然发现原来这种生物能够远距离体察人类神经电流运行,并且利用人类观察者的Saccade瞬间来进行互相沟通,让人类观察者无法觉察。可以说,Scrambler一定程度上会读心术,而且为了自我保护,本能地把读心术发挥出了最大效能。这也太可怕了点,让人不寒而栗。 观察员Siri Keeton此时却突然遭到吸血鬼猛烈攻击虐待,痛苦和屈辱达到极处时,突然大彻大悟,明白了那些外星生命的本质:它们并没有进化出自我意识,纯粹只是拥有极高智能和极高效率的生存机器;而人类最珍视的自我意识,在进化上只是个毫无意义的奢侈品,云云。 小说的情节和气氛,随后一步一步推向最后的决战。探险船所代表的地球人类,和Rorschach所代表的生命形式之间互为死敌,已不可能和平了。Rorschach一再拖延人类,也许是为了赢得时间来生长,来培育那些Scrambler。最后同一时间发生了太多事情,故事讲述有点杂乱。总之呢,最终Siri Keeton身负向地球回报的任务,成为整个探险队唯一生还者,乘冷冻救生舱被弹出探险船后,依靠惯性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漂移,而整个探险船则投身于与Rorschach同归于尽的神风式攻击。 吸血鬼的深谋远虑,从头到尾令人印象深刻,但决战之前还是死于突发事件:看到了一个十字架形状的东西,引发中风。 吸血鬼的生理基础,是这个小说里无数有趣的东西之一。其中关于“十字架障碍”(Crucifix Glitch)的解释最为可爱:吸血鬼的脑皮层里,水平和竖直视觉受体之间凑巧交叉连接,因此突然看到十字架形状的东西,容易触发强烈正反馈,导致中风。自然界原来一直没有什么两条线互相垂直的东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许多世代都没有问题,但自从基督教的十字架风行于世,吸血鬼就渐渐绝迹了。中世纪的人们发现吸血鬼怕十字架,还以为是上帝的神器能镇恶辟邪。后来人类的基因工程技术唤回了吸血鬼,也搞清了十字架障碍的病因,却不能去治,因为一旦消除掉那些交叉连接,吸血鬼就会丧失原本超强的模式匹配能力,那就和普通人的智力没什么差别了,于是唤回吸血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另外,人类给吸血鬼留这么个十字架障碍,就像给孙悟空留的紧箍咒,也算以防万一吧。 小说电子版的最后有一大篇附录,解释小说中一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引用了一百多篇Science、Nature、Journal of Astro Physics之类学术刊物上的严肃论文,还有许多大部头书籍,头头是道,着实让人肃然起敬。小说作者Peter Watts原来是海洋生物学家,后来开始写科幻起初也都是写深海科幻,这是第一次写外太空科幻,出手不凡。坚实的科学基础,合理的外推,加上奇诡的想象,是硬科幻成功的要素。这三方面都能做到极致,这部小说提名雨果奖也是理所当然了。只是不巧今年碰上另一位成名以久的硬科幻大师Vernor Vinge的大作Rainbows End同台争夺雨果奖,那是谁也争不过的,Blindsight虽败犹荣,仍然堪称惊世之作。Peter Watts跻身新世纪最强的十名科幻作家之列,当之无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韩松小说创作年表:1982-2020 (明亮的天空)
- 《科幻世界·画刊》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科幻世界》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