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創造鋼彈的男兒們:飯塚正夫訪談 下 (轉載)
Lu
《創造大河劇作品、電影般的作品》 但是,被認為不可能通過的企劃「鋼彈」卻實現了。 某天,討論回來的山浦跟我說:「老飯,那個啦,那個終於可以作了。」「鋼彈」便由此開始。當然當時通過贊助商的企劃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形象,但是一個以「桑波3」、「泰坦3」兩個特別具備商品實際成績的節目為原型的企劃。 「鋼彈」的企劃意圖之一,是希望開拓由「大和號」展現出來的動畫新市場。當時動畫的觀眾都是以小學生、而且是以低學年到中學年為主,到了高學年就漸漸遠離,上了國中就幾乎不看了。但是「大和號」的影迷卻反過來是以國中生以上為主體。我們也希望作出這樣的作品。為此,必須顛覆以往巨大機器人動畫的公式,也就是每集都要出現敵人這點。必須脫離除了第一集與最後一集外通通一樣的故事結構,因為「大和號」就是這樣做。 為此就需要相應的製作陣容。我們有個想法,希望讓自 SUNRISE 設立當初就參與協助、從獨立至今都在公司裡工作、在動畫業界具備一流實力的動畫製作群,成為世間知名的 talent(有才幹之人)。首先導演是具備才能、本事、知識、意願,但潮流與作品卻不予良機,使得能力與實力無法充分發揮的富野由悠季(當時‧喜幸)。這部作品正是非富野不可。再來是與導演一同建構整體世界觀與人物群像的主編劇(chief writer),自「萊汀」以來都是由鈴木良武負責,但「鋼彈」時他的時間沒辦法配合。自其他人選中脫穎而出的,是過去也一直撰寫劇本的星山博之。其他寫手則有創造具備安定力量的劇本的荒木芳久、擅長描繪個性化角色的山本優、以及寫手資歷尚淺但具備科幻考證知識的鵺工作室的松崎健一。故事就由這五人討論而成。過去的動畫作品,往往各集交給各寫手各自完成,不論前後怎麼編排都沒差。但「鋼彈」是大河劇形式的連續劇,因此必須以富野導演為整合中心,大家一同構思。過去從沒有像這樣集體編劇推展的狀況。 作畫導演則非請來安彥良和不可。安彥經手 SUNRISE 首部巨大機械人作品「萊汀」的角色設定與動畫用機械人的重設定(rewrite)時展現了他的才能,打下了 SUNRISE 機械人作品的基礎。這個企劃希望他能發揮繪製當時潮流中第一流角色的才能。由安彥設計角色的結果是,「鋼彈」除了男性影迷外,更具有許多女性影迷,都是受到安彥角色的魅力來看這部作品的。「鋼彈」迷最早期能壯大起來,與角色的魅力有很大的關係。另一方面,從故事開場起富野執導的影像表現,也吸引了許多科幻與機械迷。但是當時安彥正參加「大和號」製作忙不過來,受我們一再請求,他在’78年十二月前沒法離開「大和號」製作,但答應’79年一月起會來我們這裡。但結果「大和號」的工作一路拖到三月,這可麻煩了,「鋼彈」開播是四月的事。 機械設定則接續「泰坦3」由大河原邦男負責。這人把本來是由玩具製造商該做的機械人立體圖、三面圖與六面圖都畫出來了。大河原所畫的設定可以直接立體化,而且變形合體的構造也很容易直覺理解。然後他還參考安彥畫的動畫用動作集,挑戰了機械插圖的繪製。電影化的時候,他從海報到各種原稿的原圖,一直到運用著色畫材的彩色插畫通通都會畫。大河原的手相當靈巧,對於這些工作也很有興趣。 這雖然是玩笑話,但富野可是對這兩人的才能相當羨慕唷(笑)。富野畢竟是頭腦極好而知識慾旺盛的人,虫製作末期時候還自己編劇做現場指導。另外這人畫起分鏡非常快!某時期還被稱為「分鏡千篇斬」。角色與機械的設定也是他自己畫草圖來向設計者傳達形象,但畢竟不是繪圖者,畫得並不好看。因此他常覺得「可惡啊!安彥!可惡啊!大河原!」(笑)。他總是感嘆「要是我有繪畫的才能就好了」。但其實,其他動畫家也有很多人內心會這樣想不是嗎?因為這兩人都有某種天份,這樣的人無論什麼圖都能一次就畫出來。像手塚老師那樣,真的是非常厲害。 《從「Freedom Fighter」到「Gun Boy」》 企劃初期是由富野、星山兩位參與而發展的吧。安彥先生參加時似乎富野先生腦中已經有作品的清晰構想了。 是的。但一開始向電視台、廣告商、贊助商說明企劃意圖與作品概要並徵得首肯,是由山浦以星山為智囊進行企劃的。當時意識到的,恐怕還是「大和號」。但是「大和號」的情節基本上都被限定在宇宙空間與戰艦內部,因此發展出的劇情都是以主角古代與沖田艦長、敵人帝斯拉總統為中心的多角人際關係中,雖然故事確實高雅但也難懂,很少有動作劇的發展。小孩子會喜歡更積極一點的故事。而且其登場人物的年齡也偏高。因此我們便構想以少年為中心的故事。這個印象是根據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兩年假期』(1888)。這部作品是描寫暑假要到島上遊玩的少年們,遭遇風暴漂流到無人島後,時而協力時而反叛地經驗著各種人際關係慢慢成長,最後終於平安歸來的故事。我們想這要是置換成宇宙時代可能會很有為,因此這便不是只有主角一人的活躍劇,而是一種集團劇。 一開始大家心中都想著作更嚴肅寫實的東西,但考量過商業後還是不能如此。少年們搭乘的宇宙船最初取名為天馬星座號,但這沒法取得商標,因此以船的顏色以及作為他們的基地等意義結合起來取名為白色基地。少年們的旅行範圍是從地球到月亮。「那,故事背景呢?」大夥兒想「還是戰爭吧」(笑)。沒有戰爭的話實在很難有動作劇啊。被捲入戰爭的少年們被迫開著宇宙戰鬥機協助戰鬥,時而背離時而協調,最後終於努力奪回和平、獲得自由的故事。當時星山將這動畫暫時取名為「Freedom Fighter」。再來要決定主角,超級英雄式的主角形象當時已經都被用盡了。而且世上大多數的小孩都是很普通的少年吧,但這些普通少年都想當主角。因此為實現這些孩子的願望,主角設為與普通觀眾相同的視線,設計成一個有點內向的少年。 但這企劃進行到’78年九月初時,Clover 的小松社長與專務跑到 SUNRISE來,我當時就想慘了(笑)。果然,小松社長突然說到:「山浦兄,這種木馬般的東西,我們做成玩具也賣不掉,還是要有機械人出來啦。」(笑)確實,除了白色基地外沒有能賣的東西。但你們不是一開始說這樣沒問題的嗎?在這窘困的時分(科幻作家)高千穗遙告訴山浦與富野:「就算都是說機械人,也有像這樣的東西唷。」便介紹他們看海萊因的小說『星艦戰將』(’58)。從這部作品得到的點子,一言以敝之,就是穿著強化服 powered suits 的「宇宙時代的軍隊」。自此企劃重新考慮,朝向「鋼彈」的方向邁進。 我們馬上委託大河原作設計,第一稿的強化服是個像潛水服般的東西。Powered suit 的大小是2.5公尺,小孩子根本不會喜歡(笑),小孩子喜歡巨大的東西,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強。當時雜誌有將各機械人的大小、重量、強度做了比較,五十公尺到一百公尺高是理所當然的程度,其中也有三百公尺高的。我們將這樣巨大機械人的狀況與 powere suits 的形象取得一個勉強的妥協點,設定為十八公尺高。這與巨大機械人最早的動畫作品『無敵鐵金剛』的機械人高度相仿,但對現在小孩來看是嫌小了。不過以大人的十倍身高來想的話感覺還是很強吧。不過十八公尺實在不能算是強化衣而是巨大機械人了吧。這時的企劃暫名為「Gun Boy」,有意表現出以少年們為主角,以及比起機械人更接近宇宙時代軍隊拿著槍的形象。 麻煩的是機械人的扮相。實際戰爭有長距離砲作長距離戰、有迫擊砲作中距離戰,作為支援才進行步兵槍戰、肉搏戰,這樣才有了「鋼坦克」、「鋼加農」、「鋼彈」的構想。問題是這個肉搏戰,「宇宙時代的軍隊」總不好拿刀對砍吧,就算要有也需要某種程度寫實的設定才行。在此我們又得力於鵺工作室。「鋼彈」企劃開始前一年美國上演了『星際大戰』(’77),他們搶先觀賞過了。因此他們才告訴我們「有像光劍這樣的東西喔!」電影裡光劍是插在腰上的嘛,所以一開始山浦也是想把光劍設定插在腰上。 再來讓宇宙戰帶有寫實性的設定,是鵺工作室的松崎先生想出來的點子「米諾夫斯基粒子」。 沒錯。然後三種機械人、還有將戰鬥機收翼起來成為箱型與上下部身體合體的點子也是那陣子想出來的。不過這要做成玩具好像要花上一大筆商品開發經費。對 Clover 來說只拿著槍的玩具可玩度太低了,一開始還想讓手跟頭部都可以飛起來呢(笑)。還有從胸部射出黃色圓盤之類的點子,讓以富野為首的現場幾個人都抱頭苦惱。 敵人既然也是宇宙時代的軍隊,就以這種形象來造型,於是就有了「沙克 zaku」。其實這名字一開始取叫"雜魚(注:日文 zako,無名小卒之意)"(笑)。因為他們都是雜兵嘛。不過不能真叫雜魚,那就取軍隊列隊行進時的腳步聲「喳喀、喳喀」的,改成「沙克」了。然後敵方也需要有王牌駕駛員,當時想到就出現類似「萊汀」的敵方角色「夏金」的就好,這就是「夏亞(‧阿茲納布爾)」的由來。富野是個擅長塑造城府深厚的人物、描繪複雜的人類社會,產生出獨特世界觀的導演,因此對於這種帶著陰影的宿命性角色特別喜愛。 《「機動戰士嫚旦」!?》 夏亞‧阿茲納布爾自是如此,但連主角一方,以阿姆羅‧雷為首,幾乎沒有日本人,就算是日本人的名字也都用片假名書寫。這以意圖使觀眾代入情感的觀點來看是否從想法上就有問題呢? 這個是因為,山浦不用說,富野、安彥、星山等人都是虫製作出身的關係吧。手塚老師的作品都是無國籍的,因此放在任何一種世界都能通用。 難的是取作品標題。機械人卡通的標題都是以「無敵超人」或「無敵鋼人」之類的漢字為副標加上機器人名的片假名主標吧。副標很容易就決定了,穿著強化服可以機動性動作,所以就是「機動」。然後接軍隊、兵士。嗯,機動軍隊、機動兵士聽起來真難聽(笑),那就機動戰士。片假名主標取的本來是護送船隊的意義,但其實是某部美國動作片的卡車軍團叫做"コンボイ convoy",山浦說:「喔這不錯,聽起來夠強!」便把「Gun Boy(ガンボーイ)」縮寫為「鋼波依(ガンボイ)」。但這樣還是決定不了。 當時查理士‧布朗遜(Charles Bronson)主演的廣告中,有一句台詞「嗯~嫚旦」。鋼波依、嫚旦、鋼彈.,嗯嗯……我們想起星山一開始取的片名「Freedom Fighter」中也有個 dom,這應該OK吧。然後富野說他希望像『星際大戰』那樣用英文字母當標題……但 freedom 的 dom 與手槍的 gun 合起來變 Gundom……這不就唸成「鋼洞」了嗎?那就用水庫的那個 dam 好啦!然後就說水庫可以防止洪水、守護人類、產生電力,作為防禦敵人守護我方的機械人來說是個好名字之類之類的,跟廣告商胡說這麼一大套,就決定標題叫「鋼彈=Gundam」了。 可惜的是,如此開始播放後,收視率並不好。 是的。結果最後,還是成了每回都要打倒新出現的敵方機械人的模式。安彥火大地說:「乾脆作二十六集就好,之後改作新的機械人卡通算啦!」大河原也失望地抱怨:「又要做一堆被幹掉的機械人啊……」但是最痛苦的還是富野吧,自己好不容易創造出這樣程度的世界觀,又要把它毀掉。後來我們想到現實的戰爭也有試作機,就設定了在戰場中試作機參戰也不算奇怪的道理,總算是將世界觀自圓其說救了下來。當時為了不再次落入「萊汀」時的狀況,我們可是拼了老命。 當時臨時趕出來的機械人是「古夫」。但它的武器電熱鞭根本不符合 mobile suits 的概念(笑)。故事舞台不斷地發展移動,開始出現具備陸海空、宇宙等各類地區、地形戰鬥機能的機械兵士部隊的概念。最後還出現「薩克雷洛」這樣不可思議的東西(笑)。這台大概只出現了四個鏡頭。不過像「多姆」那樣成功的東西則有延續下去,發展成宇宙戰用的「歷克‧多姆」。有趣的是到後半段還出現像「畢克‧薩姆」、「吉昂」之類的巨大機械,那是創作者們在思考 powerd suits 與戰鬥的擴張的同時,還要構思下一部作品,將下部作品的某些可行構思零零散散地放了進來。那些巨大機械,延伸到了富野下部作品,也就是主角機械人高度一百公尺的『傳說巨神伊甸王』。 以結果來說,有這麼多具有豐富變化性的機械人登場,對於開拓影迷的族群與擴展作品的樂趣之處是件好事,但對提升收視率有足夠的影響嗎? 沒用(笑)。畢竟,故事太難懂了。因為觀眾的主流依舊是小學生。這與「大和號」真的完全相同。到了暑假地方上是有些來 SUNRISE 玩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但無奈主贊助商的玩具也賣不好,收視率也不佳。Clover 也不是毫無應變措施,跟我們要求「出個強化機械,讓我們玩具化吧。」因此「鋼彈」的強化組件「G裝甲」便在作品中登場了。為了讓這機械在作品中登場,以富野為首的製作現場忙翻天了。 這樣做了玩具還是賣不好,山浦就向 Clover 提議,將 mobile suits 的形狀實際具象化,並且作成便宜的塑膠模型。但 Clover 判斷「不能再虧錢下去了」。因此我們便準備說服其他公司買我們的版權。當時 BANDAI 公司出現了,那陣子正好超級賽車風潮告一段落, BANDAI 也正在尋找可商品化的品項。兩邊一拍即合,「鋼彈」的塑膠模型化便告實現。不過雖然決定塑膠模型化,收視率還是不見提升,最後終於中途腰斬了……我們只好苦笑:「哎呀,連結束都跟大和號一樣啊。」這消息在影迷之間傳開來,我們收到大量的「請不要腰斬」的明信片與電話,我們呼籲他們:「跟我們說沒用,要跟電視台或廣告商說」、「跟他們說希望重新放映或者電影化吧」。連這點也跟大和號完完全全一樣。最終來說,還是這些影迷熱烈的行動讓電影化終於能實現。 企劃這樣一個向世人打出公司名號的作品,最後終於能實現,您認為其原因何在? 我想是參加的製作群與 SUNRISE 全體的熱情吧。以山浦為首,導演、劇本、現場指導、設計、作畫、上色、特殊效果、背景、攝影、沖印、編輯、音響,全部製作群以及表現演技絕佳的聲優們的每一部分。尤其是面對嚴酷的製作狀況,毫不滿足地連家也不回地支持下來,負責製作的全體成員的拼死努力。這一切一切的熱情。一部作品能不能常留人心之中,我認為這部分相當重要。以品質來說的話影像如今回頭看其實是很慘的,但不可思議地,就像演員就算表演技術尚未純熟,只要努力地演出的話,想必可以傳達給觀眾吧。漫畫也是這樣,動畫也是相同的道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安彦良和日文版<虹色的托洛茨基>8卷(115) (弥次郎)
- 哪位朋友 有虹色的托洛茨基汉化版啊 (肉面飞龙)
- 安彦良和 新作《天之血脉》 (云雪涯)
- 安彦良和今天来我们学校了 (风间映月)
- 金戈铁马之梦——安彦良和和他的历史漫画(轉)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