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小结|【二月书】#1 《镜之孤城》讨论小结
来自:S
横跨北美和国内时区的15位友邻抽出过年和Valentine's Day的宝贵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这本日本小说。感谢大家!
一. 整体感受
- 友邻A: 作者是推理小说出身但是写得不如预期,这本书也总体呈现温吞的状态,但喜欢本书作为一个大型童话故事,对童话元素的运用非常巧妙。
- 友邻B: 少年感很强, 如果回到高中或者高中刚毕业期间看的话,会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写到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很温暖,比较符合当时的心境。
- 友邻C: 前80%相对平淡描述初中生的日常,比较打动的一点是作者讲校园霸凌或者家庭问题问题,是从初中生自己的视角描述心路历程,而不是从家长、教师的一种评判的态度。
- 友邻D: 以一种成人视角阅读小说,会更难理解这群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感到估计无援的原因,因为对于大人们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们来说可能让他们整个世界变暗了。真正能够帮助孩子们的方法,像喜多岛老师一样,从小孩的视角去看他们当时经历的问题。而喜多岛老师能够理解孩子们,正因为她亲历的小孩的部分,后来他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大人。
- 友邻E: 是一个治愈的故事,遇到同样情况的孩子至少会知道他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虽然是一个童话故事,但知道周围有这样的事情便有了安慰。
- 为什么狼大人对孩子们说觉得他们才是狼?狼大人在暗示孩子们去找那七个记号,就像狼找七只小羊/记号一样,所以说他们才是狼,也在提醒大家跳出小红帽角色设定开拓思维。
- 大部分友邻没有猜到小说两个悬疑点的结局,有的同学看到1/3已经猜出结局。引用马伯庸, 说他写书的时候一般会想到第5种结局的时候, 才开始下笔,因为他不希望他的结局被人猜到。
二. 对一些人物观察
小心妈妈 虽然最开始对小心不想去上学,肚子疼可能内心也有怀疑,但是在和喜多岛老师的交流后,相信也许小心有其他难言之隐。之后的态度就比较耐心,后来也愿意尝试从小孩的角度理解小孩,给了很大支持,有她的伟大之处。
真田 在日本影视作品里初高中常见那种打扮比较光鲜,人气比较旺,可能还长得漂亮。周围会有几个围着她的“小下属”,他们之间也会有各种勾心斗角。真田知道自己有一定的那种号召力,可以去给其他同学施压。
东条萌 以真田为首的一群人,本身是攻击一个小女孩,突然就会转变到另外一个小女孩身上,毫无缘由突然间就变成了新的攻击对象。这个角色在书里也很重要。200X年那段时间以来,日本小说或者剧电影这样的角色也很多,呈现了一个当下日本不管初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况。
伊田老师 小孩比家长看得更清楚,老师来安慰只是他的工作。老师就算知道校园的霸凌行为但是不敢管。日本公立学校的老师里这样的老师很多,因为万一他们对学生说了什么,学生回家告诉家长,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家长协会)一来投诉,掣肘,老师就可能丢饭碗了。因为不想得罪任何一个学生,所以面对调侃自己的女学生,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理音 最后的结局理英已经转到了小新的学校,所以就有了一个开头所说的情节:希望有一个转学生一到我的班里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有的友邻认为这个结局很囧,担心小心会应为同样的原因又会被变成攻击的对象。
嬉野 某友邻高中也有一个男同学。代表了某一类的男生,可能比较少见。城堡里的小孩对他进行了孤立,或者甚至是轻微的一个霸凌的行为。
昴 他也许不是真的需要父母帮助做一个决策,更需要是情感的支持。让他知道,在自由的选择的人生旅途途中,不是一直孤身一人。
三. 童话元素的讨论
友邻带大家一起温故而知新了几个童话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开链接自行补课。
《小红帽》 / 《大灰狼与七只小羊》 / 《三只小猪》
- 同源故事: 其中《小红帽》和《大灰狼与七只小羊》这两个故事据学者的考证是同源故事,就是同一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的经过口口相传之后,其中一些细节就发生了变化。有人做过谱系学的研究,两把一些童话故事拆分成各种元素,扔到一个奇怪的算法里面,去比较两个童话故事或者民间故事的接近程度。经过这种比较,这两个故事就是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比如都有狼的欺骗的过程,对话的相似性,拿剪刀剪开肚子把人救出来)。
- 精神分析学:在西方流行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来做文本分析,用这个分析民间故事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因为很多人认为童话故事或者民间故事是神话时代遗留下来的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遗迹,所以童话故事或者民间故事可以反映一些当时人们共有的心理结构。
a. 复活的暗示
- 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对此有所解读:从小红帽复活的情景和日本神话中天造大神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天照大神是日本的太阳神,当时因为外界环境的压力和一些捣蛋的神,藏匿到了洞穴里面。因为没有太阳了,世界于是就陷入了非常非常可怕的境地。后来其他善良的神运用计策救出了天照大神,于是大地又恢复了光明。小红帽从肚子里蹦出来的意象,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解读,是太阳重新复现的一个感觉。
- 如果《镜之孤城》作者采用了天道大神的意向,便和主题很契合,因为这个故事也是说一群不想上学的青年,出于各种原因躲在家里,最后又因为一些善良的人的帮助,于是从家里面再走出去,这样的一个重新emerge的过程。
- 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太阳坐落之处》正巧谈到了天造大神,或者说就是以这个神话写的。
b. 狼外婆母题
- 虎姑婆: 中外童话故事里,都出现了狼外婆这样一个元素。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版本的故事。出自清朝康熙年间学者黄之隽写的《虎媪传》一书,《虎媪传》中的主角是虎姑婆而不是狼外婆。
- 最早用虎的原因可能是流传地区山里有老虎, 狼却是不常见。在49年以后,慢慢的把虎的形象全部变成了狼,有说法是虎是不能直立行走的,所以他装成人的可信度也比较低;也不能用狐狸,因为狐狸的身形又比人类要小,所以最后就演变成了狼。
- 这些故事的原型都是希腊神话里宙斯一家的故事。宙斯的父亲克洛诺斯受到诅咒会被自己的儿子推翻,于是为了避免这诅咒,克洛诺斯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把生下来的孩子全吃掉,就这样前五个孩子就在刚出生时被父亲一口吞下。宙斯的母亲非常伤心,再生下第六个孩子也就是宙斯后,决定保全这个孩子,于是给了克罗诺斯一块包好的石头代替宙斯被吃了进去。最小的宙斯长大之后成为了特别有力量的大神,于是最后把他父亲砍死,从他的父亲的肚子中解救出了他的所有的兄弟姐妹。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Saturn Devouring His Son (農神吞噬其子)》给这位分享的友邻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想看画面的请戳《Saturn Devouring His Son (農神吞噬其子)》高能预警)
c. 娃娃屋
- 这个是一个特别经典的设计,假设你进到一个世界,发现那个世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网,大部分的套路就是这个世界是别人想象的一个娃娃屋,比如《萧十一郎》玩偶山庄。
- Dollhouse 还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有好多有名的艺术家会专门为娃娃屋里面的小画作画。
四. 校园问题
a. 休学/不登校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 2018年。全日本三百多万初中生中有15万因为各种原因长期休学,大约占5%。其中生病休学只有两万六千多人,其他为各种各样理由。因为个人家庭关系休学为主,校园霸凌是小部分,因为同学关系不和(非霸凌)也占了很大比重。
关于怎么理解小心的这种心理需要站在她的角度去看问题。小心自己的经历不是简简单单的要不能融入就概括过去了。友邻理解小心也曾是一个很比较活泼,可以跟大家关系都比较好的一个孩子,但是他是进入初中以后没有来由的遭受了比较恶意的对待,使得他可能一下子失去了安全感。即使小心的妈妈做到了这么好,这么耐心,但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会觉得很缺乏安全感,还是会觉得经常不能够被完全理解。
这本书说的是不登校的学生,但其实整个日本面临这样的问题。日本NHK的 纪录片《无缘社会》讲日本有很多足不出户的成年人,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养着他们,只在自己房间呆着,要考靠父母送饭,晚上洗澡也是要趁父母睡觉了才去洗。友邻推荐一部日剧讲男主家里蹲不工作:《我的事说来话长》。这些影视作品都反映了日本的现状,很多年轻人不想融入社会,甚至压根就没有意愿。
- 友邻A提出自己所不理解的日本文化。因为遇到的同组的日本女孩交流不顺畅,发现对方不能说出自己100% 的真心,无法顺利和她沟通。以身边研究所的的一群女孩为例,平常在一起吃饭欢声笑语从始至终,但是最后单独接触,才知道他们每个人之间都有隔阂。有友邻说这个也是日本对女性压迫的后果。
- 友邻B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男生他在高中的时候,因为跟同学有一些矛盾,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批评了他,支持了与他有矛盾的同学,他也没有得到家里人的帮助,就开始不去学校每天打游戏。但同样的人,进入大学后就很好得融入了,还交了女朋友。但是大学毕业后每一份工作都做不长,一段时间不想去工作就不工作。高中的事情出现一次之后,就变得很难去融入一个新环境。
- 友邻C:在中国因为校园问题不登校也越来越多,东亚的文化比较像,社会文化的同质性特别强,对好的定义只有一种模板。但如果是在中小学的阶段,很多小孩自己的一套想法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小孩,就很容易被被大家孤立被排斥。只要在一个群体当中是一类,不管你是特别优秀,还是特别特别不优秀,都可能不被容纳。
b. 霸凌
参与讨论的15人小样本,就有10个人投票自己或自己亲密的人经历过霸凌的现象。
有些友邻反思自己是否曾经是霸凌者:
- 友邻A: 个人感官里自己说话比较直,也没有想伤害对方。文中小心的心理变化,从来没有接触过。
- 友邻B: 可能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但自己一直都不知道因为别人一直没有讲,这种情况只能等意识到了,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身边被霸凌的经历:
保护隐私就揉起来讲
- 基本上面对的霸凌有跟踪,造谣,孤立,行为暴力,揪辫子,扔橡皮,藏物品,取外号,对被霸凌者冷漠不关心等等。
- 施暴者真实得知道伤害了对方,因为作为敏感的人,收到伤害之时绝不可能一点都表现不出来的。突然你说多说了一句话他就哭了,那就意味着你之前说的很多话对他来说都已经有伤害了,只是这个伤害你没有观察到他受到了这种伤害。
- 霸凌方和被霸凌方的界限感不一致,一个人觉得正常的行为,另一方就觉得过界了。
- 霸凌者根本忽略被霸凌者的声音。
- 小学的时候有一些男生会通过欺负女孩子的方式,表达喜欢一个女生,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欺负她来引起她的注意。
- 虽然现在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当时影响很大,小时候会问“why me”,进而怀疑自己,不解为什么要被那样对待。
- 意识到对方是出于嫉妒,幸运自己没有被击垮。
可能的霸凌成因:
- 揣测确实有邪恶的小孩,明知错的是自己,还寻求他人安慰,只是为了获得关注。
- 出于一种无知,或者觉得“也许我做一下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 小学中学霸凌问题严重,到了大学会好一点(因为大学没有必须天天呆在一起的班级),但上班之后又有必须呆在一起的小组织了,也会看到女性之间的“霸凌”。因为小学到中学大家的世界就是同班同学那么大,和谁关系好和谁关系不好就很重要。大学了世界变大了,简简单单的霸凌就没什么意思了。
- 当起冲突之时所,如果家庭教育是不匹配的话,或对方的家庭觉得这无所谓的话,老师常常不会帮助,就像小说里面的伊田老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 一个玩笑好不好笑,取决于被开玩笑的那个人他觉得好不好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人觉得 “你太敏感”、“你开不起玩笑”、“你上纲上线”,这句话一说出来很明显在欺负别人。
- 需要重视别人的反馈。当他的行为逾越了玩笑的界线,霸凌者有意无意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出发点,行为已经达到一种霸凌。
- 要意识到大家性格以及大家思考的前提是很不一样的,许多小朋友性格可能很敏感,很脆弱,比较缺少安全感,类似小心的心理活动。
- 鼓励孩子他们的未来有更大的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就在当时减少他能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熬出来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底气,或者说能够一下子就自己想通了。要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的错,是别人的错。
学校和立法可以注意哪些:
- 学校、家庭可以给小孩划一些底线,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比如说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不经过别人的同意,比如说不可以随便的去侵犯别人的身体,诸如此类)。虽然无无意识的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痛点在哪里。
- 教育的重要一环,要重视别人的反馈,不管是你觉得他开不起玩笑也好,人家说不要做就不要做了。
- 有人大代表提议把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2岁,现在是14岁以下。即使降到12岁,12岁以下的人仍然没有任何刑事责任。这里可借鉴日本的家事法院,即使你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家事法院也可以给予你一定的惩戒。推荐两本关于家事法院的书:
- 言语上的暴力也是可以被惩戒的。比如,威吓罪,这一点对有有助于人和人之间划清开玩笑的界限。
- 文学作品 也可以提供一种疏导方法,就像《镜之孤城》这本书里面说的一样,鼓励小孩要努力的长大成人,长大成人之后你的世界就更大了,青春期小朋友吃这一套。推荐
- 鼓励小孩运用学校的心理老师和社工,去找他们倾诉一些烦恼或者是痛苦的事情。
五. 平行时空作品推荐
因为本书借鉴了平行时空的设定,友邻们推荐了许多与平行时空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怕被剧透平行空间的同学请快速滑过这一章节。
影视:
图书:
六. 童话推荐
因为书里的童话情节,友邻们也重温和推荐了一些值得扩展阅读的童话书。
分析童话
另外还有友邻推荐了跟本书相关的视频和影视作品:
- 《隐秘的角落》现实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