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之母HABITS,一个培养习惯的习惯
来自:盟主(用九,群龙无首,吉)
20110817 HABITS其实是一个习惯的解析方法。实验室发现,在习惯的培养中,要么就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要么就是方式错误了,而多数是两者都错了。 1、对自己已有习惯资源H的错误使用。表现为将自己要培养的习惯与自己过去的习惯集团(很多个习惯)对立起来。以一敌十,显然是一种以卵击石的笨办法。一开始几天勉强坚持,但没过几天,那些旧有的习惯一反扑,便马上放弃了。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顺势而为。在选择一个要培养的习惯时,先仔细分析是否符合自己已有的习惯体系。如戒烟,觉得抽烟好的人是不会戒烟的,享受还来不及呢。真正戒烟的,多半是尝到了苦果的人。此时选择戒烟,就是顺势而为了。 2、对辅助资源A的错误使用。培养习惯的人多是闭门造车的。因为这是自己的弱点所在,自己不喜欢的,当然也不好意思拿出去炫耀。越是这样,越没有锻炼机会,这个弱点就表现的越弱。正因为如此,就越需要外部资源的辅助,鸟枪换炮,打胜仗的把握性自然就大多了。楼猪喜欢奶牛费德勒。一开始费牛的单反不那么强劲,但对手们都惧怕了他天下第一的正手,就都攻击他的反手。结果,在05-07那几年费牛鼎盛时期,大伙似乎都是死在他反手拍下的。有记者就此采访,费牛邪恶的笑了笑,嘿嘿,靠得全是大伙对牛牛反手的关照啊。。。 3、对身体资源B的错误使用。相信很少有人能正确使用身体的,尤其是对培养习惯的人来说。一听21天或一个月就能培养成一个习惯,就如同凤姐上身,在最初的几天里癫痫了一样使用身体。结果,身体很快就反抗了。凤姐是神马鸟人?前三百年,后三百年的逼神,独步宇宙的骚人,您诶,悠着点。。。 4、对信息资源I的错误使用。主要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反馈给身体的信息有误。写习惯日志(如类似这样的帖子),是最主要信息反馈方式。身体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适应和调整。但多数人的习惯日志,只会写自己记了几个单词,跳了几次绳。前两次或许身体还扯蛋地接受了一下,但次数多了,身体丫的进化了数百万年,就能被这几个数字忽悠?身体要的是信息的质量,如心得感悟,这些数据与生活的关系。。。亏本买卖的事情,身体是不会心甘情愿来做的,,,若你逼急了,打不了不干了,直接躺太平间里去得了。。。 5、对时间资源T的错误使用。由于电灯,尤其是电视、电脑、手机等东东,我们有两套时间体系,一套是社会时间,这是我们几十年的工作生活所形成的;而另一套则是体内时间,以昼夜节律为主的生物钟。体内的时钟,经由基因的延续,已平稳运行了数百万年。现在我们却因为短暂的社会时钟,而无法遵守生物钟。在习惯的培养中,尤其是如此,那些苛刻的计划,总是要求我们自己在不恰当的时间,去做一些超出人体极限的事情。。呜呼。。哀哉。。。神马时候适合做神马样的事情,你想过吗??? 6、对环境资源的错误使用。那些所谓的坏习惯总是出现的固定的环境,类似的情形中。拖延的人,总是喜欢看电视;闭塞的人,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自我中心的人,多半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纸。。。。 ————————————————————————— 2011-07-21 11:11:45 非常感谢首期25位小白鼠的辛勤付出,有了大家在不同领域近半年来的实验,才让我们得以窥进培养习惯的诀窍。更让人动容的是,大家愿意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更多的小白鼠分享。谢谢!!!(备注:虽然我们尽力使我们的理论更严谨、更科学一些,但这不是论文,难免有很多谬误。我们只是误打误撞碰到了她,而且发现她很有用处,所以要表达出来,作为一个习惯培养的方法供大家使用,仅此而已。) —————————————————————————————— HABITS组合就是习惯之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有一种坏习惯,它能带来其它的坏习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诚实和勤奋,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我们认为,有一种习惯,是培养其他习惯的基础,称之为习惯之母。这是一种能灵活地把生活中某些资源的分配和消耗控制在某个稳定结构的习惯。这是因为我们的某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个把时间、物质、环境乃至身体等资源分配和消耗的过程;当我们把这些资源的分配和消耗控制在某个稳定结构时,我们产生的行为也是稳定的,由此便有了我们所说的习惯。经过我们不断的尝试,确信习惯之母的确存在。确切的说,它是由六种生活资源要素组成的结构。这六种资源要素分别为习惯资源、辅助资源、身体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和环境资源。因为它们对应的英文单词分别为Habit、Assitant、Body、Information、Time和Situation(情境,即特定的环境)。我们就按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把习惯之母名为HABITS组合。 习惯的秘密 在对HABITS组合于习惯的作用展开论述之前,需要先说明我们对习惯的一些认识。 我们认为习惯本质上是一种生理结构,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动力定型,我们更喜欢直接叫它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一个由巴甫洛夫通过给狗做实验才发现的系统。条件反射系统经由一系列的反射过程后,大脑皮层形成特定的神经元突触联系通路,而逐渐形成。反射过程是反射弧机制的体现,可以表示为:外部的刺激被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该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从而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所以反射弧机制是我们培养习惯的基础。基于此,我们认为培养习惯有几个关键因素:1、刺激是什么?2、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什么?3、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从反射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系统?4、多久才能形成反射系统?5、效应器的表达是否符合要求?至于传入神经怎么输入,传出神经怎么输出,我们觉得它们只是传令兵,只是领受命令,而不用执行命令,所以没那么关键。总体而言,这是一个输入什么,就会输出什么的机制。我们既可以培养刺激、时间、方法等都比较一致的条件反射,也可以根据形形色色的刺激、时间、方法等培养千差万别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对刺激、时间、方法等选择的不同,势必带来不同的条件反射。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目前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习惯培养方式是低效的。因为目标经常在晃动,时间频率也不断在改变,所用的方法轮来换去,这并不利于条件反射系统的形成。即便形成了某个条件反射,也势必影响其它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一个好习惯,可能会同时形成一个坏习惯。所以,我们认为现在多数人在效仿的“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21天/一个月/三个月”的习惯培养方式,是不符合习惯的生理学基础的。 而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以哲学、思辨为基础的“修身养性”,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吻合了习惯培养的生理基础。它的本质就在于,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化,它都强调那几个特有的反射弧,如俭朴、勤奋、诚实、谦逊、自律等。鉴于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社会关系是极不稳定的,如频繁的流动性带来现实中社会关系的不稳定,虚拟的网络带来网络上社会关系的不淡定,“修身养性”所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让我们得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我们的“修身养性”却又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习惯用哲学的信息去刺激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且不说哲学充满了似是而非的谬误,因为哲学太抽象了,违背了人体感受器感受外界信息的基本原理(人体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只擅长对具体的信息做出反馈),这就致使从反射弧的起点感受器开始便脱离了具体的现实世界,从而导致随后的整个反射弧链条都是脱离现实的,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习惯也必然是与现实脱节的。事实上,我们发现,我们社会中年轻一些的人,多半喜欢用“目标管理”式的方法来培养习惯,而年长一些的则会采用“修身养性”的方法。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年轻人总觉得年长者在说教,而年长者总认为年轻人花里胡哨、追求物质乃至道德沦丧。 后续见“习惯培养三部曲之二:❷习惯的建构,让大脑成为主角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2652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期主义 (豆友7920770905)
- 建一个摆脱熬夜+玩手机的群(建群第4月) (谁谁谁)
- ❶12011001自修太极 (弘毅)
- ❷120521003培养读书习惯 (弘毅)
- 早起/早睡/培养好习惯:已坚持97周,感兴趣或有需要的,欢迎... (尘归晨RYBG)